- UID
- 46615
- 主题
副总版主
- 金钱
-
- 威望
-
- 贡献
-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范曾先生的人物画中,注重童趣的作品占有相当的比例。所谓“复归于婴儿”者,正是这类作品的理想追求。5 t3 d& m: T1 \( A( ?
- f& v* h7 x X9 _- u$ E+ h: \
在这张1991年的作品中,牧牛的童子与牛犊相依恋,一派田园风光,是范先生的典型构图。值得注意的是,范先生的绘画作品,构图是颇讲究的,注重空间布置,人物之间、人物与其他动物或者物件之间,有前后、上下、左右的穿插关系,在互相掩映参差之中,有了场景的真实感。中国画的高妙之处,虽是散点透视,虽是在二维平面之间造型,但一定要有空间的造境感,否则,总不能超脱一般笔墨的层次,实现气韵生动的追求。* _0 g0 m. a3 B( d8 z: V5 G+ I9 k/ \
3 h# F+ P1 \2 C, ^ 所谓“真境逼而神境生”,是中国画的要诀之一。范曾先生在造境上,显示出大师风范,在咫尺之间,把物体置放在一个开阔的空间之内,游刃有余,这当然与他的骨法用笔有直接的关系,而重要的也是一般读者注意不到的专业技巧,就是这造型本事。一般画家之所以拙劣,其表现之一就是不能在有限的纸幅之内造境,只停留在平面机械的摆布上。
3 V w D/ C( Y! u2 i. v1 j
6 G# t. }! h* d' {) v 牛头可以画得很大,人也可以画得很悠闲,却正在看似不宽裕的面积内,把人与牛的空间关系处理得惟妙惟肖,询为非常手段。这在范曾先生其他代表作诸如《老子出关》、《后赤壁赋》等作品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