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2810772|回复: 2
收起左侧

苏轼劝好友戒色

修远 发表于 2023-4-16 12:27: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国古代经典世情小说《金瓶梅》开篇有一首《警世》诗,出自吕洞宾笔下,它是这样写的:
& m0 C& P- h' k1 z: U( D, j& L
5 L; ~# \% P  Q) m. l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 j4 W- M$ r; ]: C% Z
( ?; R8 _* Y) Y% L, W
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q: }5 p- Q  \0 j# O) a1 F

) f4 W0 D+ f3 z5 M; K作者将这首诗放在开篇,意在告诫世人不要沉溺于色欲中无法自拔,毕竟温柔刀虽不见血,却是刀刀割人性命。
1 l7 s/ c' @+ K7 Q* x; v( x# ?/ G  p7 a
人生而食五谷,不可能没有七情六欲,在诸多文学作品中,“色欲”也常常被拿出来讨论,最后往往会得出一致的结论:
& \# m+ X6 p' R! P) L( I, T+ F9 M5 ]8 C/ A7 T; T! ^3 |
过于放纵欲望,必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 T0 X( z3 t. C' F: K7 L6 v
- Q; M& L  G9 `+ a苏轼也曾经为劝自己的好友戒色写下一首词,但与《警世》不同的是,苏轼的这首词更加隐晦含蓄,但却因为结尾一句话,惹出了无数争议。
: T& F3 l" q1 P
1 Y. E0 r0 [2 y( k$ @& k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曾被贬谪到数地,加之其独特的人格魅力,结识了许多朋友。
5 K6 G) n) b! C6 U+ h* H' M
7 e) w* x! Y4 D这其中就有一个叫王友道的人,他崇尚道学,是一位修行之人。9 y2 O4 k: _4 X  e- L+ L
- B- g5 y! E- a' f& L
按理来说,修道之人应当清心寡欲,心无杂念,比普通人更能抵御诱惑。* `8 J' |7 y; u3 X( d- u& V
1 c- k( \- R' R# Q! U: G5 B
但王友道虽不爱金钱名利,却独独栽在一个“色”字上。0 z- L0 s0 v8 j3 d( V% ?* T' ^
" i! q: b! v7 M4 a4 |( {, W
苏轼在与王友道相交共游的过程中,发现这个人什么都好,但在男女之事上却有些太过沉迷。
) _7 M* P! ]% x4 x7 [6 g4 W
5 {5 L% G( `. t6 Z' w" j他有心劝诫,又怕太过直白会惹得好友生厌,于是写下了《临江仙·赠王友道》,通过这种方式来委婉规劝。" L) o1 e8 i. y. B8 S. E& j9 P
. ~: }5 `4 r$ w* X  Y1 j
谁道东阳都瘦损,凝然点漆精神。# }( z# S. u" w4 a! X
, k3 Q+ ~7 }7 h9 V4 }
瑶林终自隔风尘。
! c- \9 B( m- c
+ h# a7 T) V/ J1 R试看披鹤氅,仍是谪仙人。% `* t! x. P: `* g4 v

( i2 j8 d  j4 `& \' Q* r
6 ]6 T+ Q5 N; b6 }! v4 B1 J/ M/ I
省可清言挥玉麈[ zhǔ ],真须保器全真。
2 |: h/ |+ y% \$ g
9 O/ m" {' Y4 S7 |2 M+ g+ h风流何似道家纯。2 ]9 y( ^- w* y

, C6 C  E: Q  G" w5 a: |5 g. H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 q/ i+ x# r# K  F

# K8 J" k5 ?+ ?- @: \. |% [+ M苏轼的这首《临江仙》,不同于他其他抒怀之作,可谓是将“说话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4 v/ X. o; w* Y! E" w
( {0 ~' u* ^- E# G# f: ]8 V0 H& B他开篇并没有直接劝王友道戒色,而是先将他狠狠地夸赞了一番。) \+ M: L* i( k& v  z; P4 x; R

# V. }3 |& B9 v1 R( O$ ~3 O谁说我的这位好友清瘦孱弱呢?看你的眼眸亮如星辰,身形俊逸好似神仙之姿,披着鹤氅的样子,活脱脱就是谪仙人啊!
. C. K  ]5 Z* S# w# A# K5 F0 e0 J' E0 q6 S: i
虽说是略带调侃的奉承话,但谁又会不爱听呢?2 J# c! ~9 {/ k' H4 J1 ?

! Q' y- |, m+ c这一番美言下来,王友道很是受用,心情大好,后面的劝诫之语自然也能听得进去了。( ]( Z; Q$ H, Y. T

. b. e6 F5 H9 ^8 _, n; u苏轼接着说:正因如此,你更应该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不要轻易泄露真气,在风流韵事中获得短暂欢愉,哪里有修道重要呢?& u& F0 O, K  M, L

( M5 Q* W/ z3 N' a对于修道之人来说,最看重的就是修为真气,所以苏轼用这一点来说服王友道,可以说是直击痛点。' d+ |" h2 \5 E
: m  y  B% J. z7 H, ^
最后苏轼举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例子,告诫他不要步前人后尘。
7 }- _9 [  L& k" P4 F- j/ A# u' K0 k' G
据史料记载,司马相如最终因“消渴症”而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糖尿病。" E; L7 F' H  w- X' N8 k4 N* O+ D( s
. p$ a% N1 U' j! [$ i" Q& v
而有一种广泛流传的说法是,司马相如因“悦文君之色”,在夫妻之事上不加节制,最终病情加重而亡。
2 f% j( x" n! `1 g& t" v6 c% Q7 j6 X
很显然,苏轼对这个说法是认同的。/ ]: x( g  W  D6 J9 B* \" i4 S

( g( e- H9 e  \3 ?; f' ~2 B4 o而王友道在看完这首词后,也明白了苏轼的良苦用心,为自己从前的放纵羞愧不已。% o. D/ x- C) k7 s6 M

$ [0 G- |7 P: E) `苏轼见自己这首词起了作用,干脆将它刻在石头上,警醒世间男儿。3 L7 @. W/ K4 t
* P) Y/ P; o. g- j+ S
从劝好友戒色的角度来说,苏轼的这首《临江仙》写得并没有什么问题,循循善诱,苦口婆心,也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批判谁。9 g4 W3 m4 |% Y, _. H

8 `) r: `6 e$ B7 C可许多女子在读完之后,却很是气愤,甚至破口大骂,一首戒色词竟犯了众怒,这又是为什么呢?
; U0 V$ t! Y0 {- g# v2 v% _) T7 T$ v1 f2 \# [4 V
这问题就出在最后一句上: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1 Y( [" n# C" d/ Q$ u5 Y

9 x9 _: Y0 C" Y- C6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N6 g, W; S% Z1 q' v3 r; X- F5 g

  C0 d$ P( N% d* U他们相知相恋,跨越阶级勇敢追寻真爱,虽然中途也经历过波折,但也终是携手走过一生。& N' e. u$ t: f  Y, Z! ~: Z

% d# E! _$ J3 n# m5 ~+ Y“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更是成为许多人对爱情最美好的愿景。
. `% v0 U( {, f) ~3 C6 ?. D( z2 `8 C: A6 h6 S6 J% \
所以他们之间的感情绝不是用简单的“情欲吸引”所能概括的,苏轼却将这种爱情视为沉迷美色,不思进取。/ T% D3 O8 `- T  j2 |( Y2 a% _" h- N8 k6 l

3 W2 D9 a+ t6 w2 }# T5 K6 \许多女子认为,将这个例子用在此处作为反面教材,有刻意抹黑之嫌。9 I& H; }5 N+ }$ Z
, F' L( m$ \# C
再者,即便司马相如真的沉迷美色,那也不是卓文君的错,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将国破家亡的悲剧怪罪在女人身上,难怪她们会如此气愤。, B9 S4 a$ U8 O% \

- i2 d) N6 n! `& }4 _$ }  P说到底,司马相如之死的真相究竟如何,未有明确定论,苏轼这样写确实难免会让后世误会。
9 D( E/ q( E* B7 P2 Y8 l2 |! w
或许苏轼也没想到,自己随手一写的词,竟会在后世引起这么大的争议。# L/ z2 T+ O; v# D, P" e, V

/ q1 T# q1 }: ?8 k: c! H他的本意是用轻松幽默的玩笑劝说好友,心里未必真的对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嗤之以鼻,毕竟他自己也曾用情至深。
7 l$ j0 T. I8 f, |6 ~9 M. G* G* z" g
但幽默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冒犯。5 Z/ Q: R6 Q4 r8 B) k

4 t1 v  Z! a( O这也警醒我们:4 u% Q9 h. {- d; W* ~. J% k
$ e& b: M$ k& B, E5 g: n% K  N
无论玩笑还是调侃,都不应该随意开口。8 e$ h* q2 }, M: @$ v2 w  f( ]
; r7 k! G9 U+ [* b  _8 Q6 U
有时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便会给自己带来误会。
4 v: P7 x$ l, Q* j8 o! H( T1 W
+ A7 |" D% a: W" a9 N1 B就连苏轼这样的文坛大佬也难免掌握不好尺度,更别提我们这些普通人。* D" n4 g- p; T+ ~' E$ K) `1 i
1 [0 o9 U" J' ~, Z8 N0 {, C
Screenshot_20230413_23575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武军 发表于 2023-4-16 13:46: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武军 发表于 2023-4-16 13:47: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司马相如因“悦文君之色”,在夫妻之事上不加节制,最终病情加重而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