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6858
- 主题
资深会员
- 金钱
-
- 威望
-
- 贡献
-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耒水是湘江最大的支流,淝江是耒水最大的支流,淝江流入耒水的入口处,当地人习惯称为淝江口,现属耒阳市南阳镇。- J0 Y6 ^" l" g# h
- ^. o6 q* a3 {" H/ v' K. A6 o! ?: Y淝江口曾是一个繁华的水陆口岸,桅杆似竹、商贾云集。鼎盛时期,沿江两岸商铺纵横延伸数里。清末民国时期全镇有数十座中、小煤窑。大开蚂蝗塘是全县第一大煤矿,有天、地、人三个字号二十余座井口,占地几平方公里。现在的前进工区,就是当年一个字号的几个井口。7 M1 J5 ]: g$ V& }9 x
/ |0 C: ]. k4 j) x! {
运往湘潭、汉口的煤船,全在淝江起锚。停泊在淝江边的木帆船多的时候有几百艘,占半边河宽,几里路长,涂厂(煤栈)数十家,挑煤力夫千多人,其热闹景象可想而知。6 A, \+ d8 b; @1 U3 a/ `& _
1 S8 m6 ^, K, {% ?从淝江耒水交汇处泛舟而上,淝江两岸青山翠绿,北岸田园风光美不胜收。临江而立,长堤护栏延绵数里,舟台楼宅交相辉映,恰似水中长城。
9 R8 W7 R X" _$ @( e" x5 D# C j+ J+ b. Z
沿江而上,有一处叫关门石的地方,江面狭仄,麻石临江而立,犹如石门。相传古时石门午夜自动闭合,天亮即开,故名关门石。行至淝江桥,突兀的石峰危崖,给人带来异样的感觉。
: z& E1 r) t0 m
* p* l0 A" j2 D此桥历经三次修建更名。明崇祯十三年(1640),当地庠生杨一清承父遗志捐资兴建,凡三拱,取名孝思桥,后倾圮。康熙五十七年(1718),僧人云福募资重建,较旧址上移500米,更名永思桥。乾隆四十一年(1776),被洪水冲垮。乾隆五十九年(1794),当地监生梁鸣歧等捐资再建,条石结构,改名永济桥。桥长40.7米,宽6.33米,3拱,拱高10米。桥面铺白条石,两侧条石砌栏杆。桥墩于民国4年(1915)洪水冲击后加固,系耒阳市著名古建筑之一,历时103年。/ |/ }4 _& S* L. e7 k8 `7 Z& V, o
8 J2 o& m5 U+ H4 f/ o" v; x0 d至1997年秋,又被洪水冲毁。时隔一年,由当地贤人梁瑞松、梁瑞芬等三人首倡,当地南阳镇政府和有关单位带头出资和募捐重修。1998年秋动工,同年冬峻工。凡三拱,长66米,宽4米,人车两用,除义务工外,耗资30万元。该桥古时是连接淝江两岸的咽喉要道,也是淝江口最繁华的地段,北岸至今还保留着两条一纵一横、用麻石铺就的合面古街。
5 U- N5 Z0 o ^# D' H; b
& Q4 H: {9 L0 U* M《淝江桥》诗云:0 X% |/ L% e! N: ?1 l$ K/ \8 k
淝江青桥卧洪波,5 p7 J+ ^7 z: B3 I7 E5 s$ z. I. Q: B
曾作古道续永郴;
, y, l3 K$ r' X9 N, m9 ~' Z 龙云佛庵看过客,/ G) j) o' m, E
方石姓名记缘尘。7 n% A: {" h( G3 W0 R1 A7 X
驿铃声去水自流,
( c: F/ R: ?$ L% ?4 j3 j 商旅诗多风若甚;
* T P" w9 u5 e! R. I# W0 K$ n 凭栏可曾怀旧忧,
- A. j" |3 j& f* q/ y6 V' r 浅水螺虾入阳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