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6859
- 主题
实习版主
- 金钱
-
- 威望
-
- 贡献
-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韦应物,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从十五岁到五十四岁,在官场上度过了四十年左右的时光,其中只有两次短暂的闲居。唐代的修炼风气是很浓的,韦应物也深受影响。他出身富贵,但后来家道中落,并让他真正走入了修炼之门。人们常说“字如其人”,诗亦如此。他在辞官闲居时,创作了一首描绘了悠闲宁静的境界、展现其心性的《幽居》:8 H. r) A1 ]7 Z/ [- P- M( @( i# ~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5 D6 w! y, u$ m+ ?: N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r1 ]3 \; x6 R, v+ k1 }4 d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0 l9 N5 {, i. g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 W4 d" C; z3 ]7 H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N) X9 J% U& }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Z2 Z3 k. R. F, E- T# y7 u
" _9 O* `) v% v! i0 h; R: x1 v; |: \
首两句的意思很容易理解,虽然看上去十分平淡,但起点却很高。世人千千万万,世事纷繁复杂,跳不出名利二字。作者能写出这样的话,说明他的智慧和生命的层次已经超出常人了。
& ?/ M2 @; I+ T& t% p1 {1 r- W: ]! _' s K3 E" T
第三、四句和前两句是连贯的,自己能够不被外物所牵挂,才能悠然自得。这里的幽指居住环境的幽雅,是指心境的宁静与坦然,后者更为重要与关键,单单是环境的幽雅,如果心不静也是不行的,隐居对某些人而言,只是做做表面形式,因为根本无法放下内心对名利的渴望,目的是为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名气,以获得更多的利益。说穿了,说隐居,仅仅是在演戏而已。韦应物呢?他是真正做到了内外的高度统一。9 u) m5 ]! a2 b7 E X
, P& c8 E1 n( n6 h" G* [7 e$ \第五句到第八句是在写生机盎然的景色,并描述的有声有色、活灵活现。虽然韦应物没有直白诉说自己的轻松、高兴,但大家却能通过文字感受到他的悠然自得。虽然这几句中的雨,草,山,鸟都是平常之物,但沉浸在名利中之人怎么会有多余心思注意到这些呢?韦应物能观察到这些,并从中感受到生命的轻松、愉悦,说明他不被常人的名利所困了。
& }0 l3 T1 a- s- a4 U0 T- V. {1 R9 e3 s4 K- |' J7 a
第九、第十句这里信手拈来,看似平常,却另有深意,人以类聚,韦应物是修炼人,所以总能遇到道人,而所谓樵夫里真正深藏不露的高人也是不少的,作者和他们相互切磋自然是很舒心和愉悦的。
& V+ V9 F/ Z1 n' F; K! W0 i) h7 B8 u; e# \- o8 u0 p, F
第十一到第十二句则是画龙点睛。一般解释为我喜欢这种幽居的生活,只因自己生性愚拙无能,而非因鄙薄功名利禄。这话并非完全是作者的自谦。作者不是完全的鄙薄功名利禄,因为他悟到常人社会就是这样的存在形式,人人信,人人修是不可能的,只是他自己能从中超脱出来,他也能理解和尊重别人的选择。修炼的人是真正聪明的,他们悟到如果沉浸在常人的名利中会迷失自己,很容易失德损德,离人的本性越来越远。而返本归真,才能够使生命得到真正的超脱。不少人会说自己一天忙忙碌碌,却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其实说明了人的内心深处仍存有佛性的。
5 J6 c C6 A9 K. k
, A8 `! f$ L1 \$ R韦应物是一位智者,他心性的层次决定了他的智慧和才华。这首诗通俗连贯,一气呵成,看似轻描淡写,其实字字珠玑,禅味十足。没有辞藻的堆砌,没有刻意的描绘和议论,却又通俗易懂使人回味无穷。6 B4 P2 ?* E; h( n; x( Y
1 B) f# f* Q! i: R% b有评价说这短短六十个字,启迪了整个中唐,这并不为过,因为修炼的人是有能量的,他们的作品当然也是如此,层次越高能量越强,持续的时间也越长,这也足以说明作者的修炼层次了。; W h( l) X. r0 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