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6859
- 主题
实习版主
- 金钱
-
- 威望
-
- 贡献
-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种美丽的乐器——箜篌,它的头部如鸾凤回眸,造型如一弯新月,声音清脆高远而多变。有一位顶级的梨园乐师,天子一日一次召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当朝诗人争相为他写诗。
* U% E( H( ^6 I, d' A Q; G. T* x, |+ ~
那时的长安城,一个多愁多病的年轻人,有缘欣赏到这位乐师的箜篌演出。年轻人认为,那声音好似玉碎凤鸣、莲泣兰笑,他仿佛看到神女为之啼泪,天帝为之感动,整个天界的生灵都被这段音乐吸引,为之忘我地起舞、陶醉。
& [( H+ d ?2 Z2 L: B4 _2 ^4 R/ Y/ P) T4 `. u: m) C
两个拥有绝世才华的传奇人物,在此刻相会。年轻人用他奇谲幽艳的文字,刻划出这段感天动地的音乐。这篇文字,被后世誉为摹写音乐的至文,它就是唐朝诗人李贺最著名的诗作《李凭箜篌引》:
: L/ f* I) e! ^' O( `' A( G5 q b/ m, w" D! t5 V9 ?2 h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S4 L) ]) s8 r3 Q8 y( t% K
/ o' `& c/ ]. H3 s: r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I& F" A! x: S* Z9 e
E6 u1 A. [6 o- O5 }+ a+ X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8 T m, g' v- p7 L
. z. a# K+ @- b0 ?; u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 N+ ~. s* v6 `, i. m, T+ l0 S" m5 X% S; P! v) a) {$ S3 s h+ M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7 C/ z9 f$ b* L+ z: V1 N
) a9 W0 b0 |5 }$ N, \- V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y% y/ |5 \& c9 P
1 c5 g% ~4 Z0 s7 y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5 c/ |+ l0 d. n诗境赏析3 [4 N4 ^2 r1 `$ `; V" Q% t
+ _, p5 w( b. q
这首诗有14句,共98字。诗人李贺,以不满百字的篇幅,描写乐师李凭演奏箜篌的情景,以及箜篌的音色特质与艺术效果,完成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咏乐绝唱。
7 I! L. t+ R2 E# `' u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描写乐师李凭演奏箜篌的情景,以及箜篌的音色特质与艺术效果。图中左下乐器为箜篌,出自明朝版《琵琶记》。(公有领域)' W# Q6 t( l2 H( u+ L
( [7 D- C! E, q开篇四句是全诗第一部分,点明弹奏的乐器箜篌、演奏者和环境。然而诗人不直接告知读者,先从箜篌精良的材质写起。吴地的丝弦,光亮坚韧,蜀地的桐木,宜琴宜瑟,两者皆是制作乐器的上乘材料,做成的箜篌更是不同凡响。山高云阔的深秋时节,这件精致的乐器奏出苍凉悠远的声音。. b8 q% c) h) \7 c$ [
2 }. ~9 J. E' u7 F6 g# E# M
深山白云仿佛被其音乐所感,颓然凝滞,不忍飞走。《列子》载,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诗人化用经典形容乐声的震撼力,更用凝、颓等字眼描写云彩,赋予其浓郁的情感,更加凸显音乐的伤感色彩。
& |* g* a' Y3 E2 X8 n0 o0 L0 P; L% E3 ^7 L' D, E+ Z
第三句继续用典,江娥即湘夫人,为舜帝崩而痛哭,泪洒竹枝而化斑纹;素女善鼓瑟,太帝听其乐而悲不能禁,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诗人将两位神女比作听众,以神女悲情,烘托箜篌弦音的悲怆凄然,也含蓄地表现了演奏者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艺。精美的乐器,高旷的环境,陶醉的听众,诗人经过层层铺垫,这才让演奏家正式亮相——原来是唐朝宫廷乐师李凭,弹奏着箜篌乐器。+ h0 ?& b/ m. }2 x& U; P- c/ m) l
) l |% M3 c+ \% Z. q, Y
接下来两句,诗人集中笔墨,正面描写箜篌音乐的清越悠扬。它时而众弦交错,嘈嘈切切,仿佛昆山美玉纷纷碎裂;时而一声舒缓,不绝如缕,仿佛栖梧凤凰悠悠长鸣。它表达的情感也是复杂多变的,哀伤时如芙蓉泣泪,欢乐时似香兰含笑。一连串优美的喻体,虽是诗词常见意象,却极富个性,刻画出箜篌音乐独一无二的音色与美感。; I; {* G1 a" C- G
! q5 [- \5 P: ~/ R+ Z( r1 m, x
从诗歌第七句到结句,诗人笔锋一转,着重侧面描写,以天马行空的想像力,渲染箜篌的音响效果。箜篌之声轻柔,仿佛消融了长安城十二座大门前的冷气寒光;箜篌之弦高扬,仿佛打动了天上人间高高在上的帝君天子。第八句末的“紫皇”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道教地位最尊的神明,也指世间权力最大的皇帝。这个词也起到了关键的过渡作用,诗人的目光将从尘世升向天界,他的文采更达到通神的境界。' S2 J3 w: c' U. V! }
3 G/ v0 a6 Y0 e* s! }) G8 }) { _
箜篌的声音冲破霄汉,直达女娲炼石补天的旧地,坚硬的五彩石为之震撼碎裂,引来连绵秋雨。音乐传到了神山,精通箜篌的神妪也敬佩李凭的技艺,不惜屈尊求教。行动不便的老鱼、羸弱乏力的瘦蛟,聆听乐曲仿佛重获新生,在水波中尽情地腾跃、起舞。音乐传到了月宫,吴刚不眠不休倚着桂树出神,玉兔也不顾寒露打湿皮毛而驻足聆听。
, n+ C0 J1 X# `" w: L& K. J
2 \3 |3 ~" w) Y$ i) H0 N$ Q9 H9 D诗歌的最后一部分,妙笔生花,连续用典,将无形的音乐化作有形的奇幻世界,把箜篌美妙绝伦的音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诗人笔下浪漫瑰丽的宫廷乐曲,亦是雄劲壮丽的文字艺术,音乐形象与诗歌意境在这里完美融合。
8 K5 q1 v8 T" L& G8 y/ r诗人背后的故事
9 U; q4 u) ?3 ]* W2 i# r% Z
- F1 l$ x; v4 p* l. G' P- q李贺,字长吉,是中唐元和年间的著名天才诗人。他和李白、李商隐合称“三李”,在短短的27载生命中留下二百多首诗歌。他的诗作,大多引用仙怪传说,用词奇丽怪诞、情感奔放跌宕,因而被称为“鬼仙之辞”。
# ], h% j5 K( z. F3 r- o( i. X, P
唐朝可划分为初、盛、中、晚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诗歌别具特色。《唐国史补》形容“元和之风尚怪”,而李贺的怪诞诗风,既是时代风尚,也源于个人短暂而多舛的经历。) }: o g) j# O( h0 M
4 g( N7 w/ x5 t. L
李贺拥有令人羡慕的身世,远祖是高祖李渊的叔父。他本人既是宗室王孙,也是少年奇才,7岁能诗,15岁誉满京华,18岁诗名远播。元和四年(809年),李贺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少年,已经成名的韩愈和皇甫湜慕名来访,请他当场赋诗,考察他是否有真才实学。" O m9 N+ k7 W
5 l+ H7 J8 W+ r- ?! }只见李贺深施一礼,洋洋洒洒写下一首《高轩过》。他首先描写两位名士的风采和学识,赞颂他们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胸怀满天星斗,贯通天地精气。之后他书写自己的处境和抱负,虽然自己只是个憔悴困顿的文人,然而“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他不甘寂寞,向往功成名就、飞黄腾达之日。! r0 Q. i5 `; U: {
Z5 O3 A( l5 }( Y* z v/ K9 U此诗再次让李贺惊才绝艳一时。但是从中可以看出,李贺显赫的文名背后,隐藏着坎坷辛酸的际遇。原来李贺年幼时,家道已经中落,父亲李晋肃只是个地方小官,又早早去世,家境愈加贫寒。李贺自幼生得身材细瘦,但为了生计很早就和兄弟一同外出谋生。如他诗中所言:“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7 W C7 n H( l' [6 j( o* |
' N [' ?6 ?% a( q, \/ N3 o李贺天资聪颖,却是个苦吟诗人。为了写出好诗,他经常带一书童,骑着瘦马,边走边思索。一旦有了灵感或者佳句,李贺立即记录下来,收在书僮背负的锦囊中。回到家中,他顾不上用餐,而是专注于整理锦囊中的只言片语,再把它们创作成绝妙的诗作。李贺母亲见状,心疼地感叹:“我儿作诗,非要呕心沥血才肯罢休呀!”
2 [, E: P" q9 S6 M
. F8 N: Y0 M' M3 l若非如此痴狂地寻觅诗情,李贺又怎么会写出那些词采华美、诗境奇谲的作品,又怎么吟唱出“黑云压城城欲摧”“天若有情天亦老”这样的千古名句?/ ]1 \+ O6 _( w! G; c! [
7 y2 w# J* |7 V) Y) w不过,李贺作为宗室子弟,天然有一种贵公子情结,他的理想不仅仅是创作出绝世诗篇,也怀抱兼济天下、建功立业的高远理想。他曾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他本有经世之才,却因为父亲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字同音,在礼法上应避讳,故而他一生无缘科举考试,更无法踏上通达显赫的仕途。
" W( w5 e) L* R7 [2 H* B2 R) I( m0 W) \/ i3 g% b6 V( k
理想破灭,疾病与困苦缠身,李贺是不幸的,但他胸中激荡着一股慷慨之气,激励着他把更多心血投入到诗歌创作中。他的作品尚奇尚险,语出惊人,犹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效仿其诗风者,无人能与他比肩。在唐朝众多的大诗人中,李贺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位。2 t3 A% Q' [; ~3 |8 |4 v
( s8 `1 @! v x) ]0 r& g% c. z元和六年(811年),李贺受朝廷征召,先后出任太常寺奉礼郎、协律郎,在太庙负责祭祀礼乐事宜。他在长安供职三年,有机会结识著名的宫廷乐师,得以聆听李凭仙乐般的箜篌弦音。一首《李凭箜篌引》,石破天惊,横空出世。
6 m, y: j# R/ S8 h5 Z9 t: O( y
+ R7 Q& ^, _" g( B精致的箜篌乐器配上精湛的大师技艺,这样一场音乐演出,是灿若星河的乐舞文化中,最为熠熠闪光的场景。千年之后,乐器会消逝,技艺会失传,但是记录他们的文字,永远保持着最光鲜生动的模样。而背后的作者,也是读者心中永远的天才。这大概就是《李凭箜篌引》,至今都能打动人心的秘诀。
6 N5 K; H) ?- D1 \' g; x, W: o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