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6859
- 主题
实习版主
- 金钱
-
- 威望
-
- 贡献
-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虽然科学中药粉用得相当普遍,但有些急、重病仍得遵古法煎煮,方能取效。加上中药粉添加西药的比例偏高,部分病人为求安心起见,也宁愿改吃煎煮费时的中药饮片。但煎煮中药可不容易,其中蕴涵有许多学问。
$ z/ N5 T0 T; N2 a# W/ ?+ w$ Z3 a9 J+ _7 @+ E8 n, @9 O. N- F$ J
一、煎药的容器0 Y3 M: ]5 `/ r d- [, {
以砂锅、瓷锅最好,彩色锅或不锈钢锅也可以;至于铁锅、铝锅或铜锅则不适合。因为不少中药的有效成分是生物碱,而生物碱必须和鞣质或有机酸生成盐之后,才能溶于水,如用铁锅或其他金属器皿煎药,则容易使中药里的鞣质化合成鞣酸铁或其他成分,影响生物碱的利用,使中药有效成分的浸出减少,降低治疗效果,甚至生成有毒物质,危害人体健康。
6 h2 x$ }; T! _) B, U8 s+ l- G8 [5 G8 f* M+ e
二、煎药的用水0 _* v1 C+ P6 @: {; i
古书记载,煎药的用水有多种,如甘澜水、阴阳水、地浆水、长流水……等,但时下的煎药已不似从前考究,只要用清洁的河水、冷开水即可。由于自来水含有氯气,氯分子有较强的氧化作用,会降低中药药性,故不适合直接用来煮中药。至于水量多少,需依据药物的性质、药味的多少而定,一般以水淹满药材为度;如有些药物随水浮起则稍搅拌,药物经水浸湿片刻再行煎煮。
/ ?2 ^) q+ ?; w1 U7 O3 F: q9 R5 r6 q
三、煎药的火候
s `& `! E& z. P9 I6 r一般以可有效控制火势大小的瓦斯为宜,先用大火煎沸后改用中火,以免药汁溢出及过快熬干;煎药时不宜频频打开锅盖,以减少挥发油成分损失。
( \7 \2 X- b% t, S# I) Y: }
# A% O1 F7 |# l$ f7 D, \3 P# a四、煎药的时间
8 i1 Z/ E' ~8 F" g' Q/ h- K' r一般药物煎煮二十分钟即可,含有挥发油成分的感冒药、消炎药,更是不宜久煎,久煎会使有效成分损失。当归、熟地等滋补药物则宜以慢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分解更完全。有些具有毒性的药物,如附子、川草乌,需先煎二十至三十分钟,以减低其毒性。至于介壳类、矿物类药物,因质重而难煎出其成分,故应打碎“先煎”,相反的,像薄荷、钩藤等借由挥发油取效的,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时再“后下”煎煮,以防有效成分逸散。
% F: M2 f, g* ]! N7 Q) s, M2 Z# b3 y
( G+ a, Z" z/ ~& s五、其他注意事项" x$ J) B1 ^7 T6 P* Q
(一)为防止药液混浊不易滤出及减少对消化道、呼吸道的不良刺激,有些药物要用小布袋包好,再放入锅内煎煮。例如旋覆花、枇杷叶本来具有止咳作用,有人服后反而咳嗽加剧,就是煎煮方法不当,服后刺激咽喉所致。" o7 B& j( B3 H/ Y. u, n
; p7 S) O% J) J" ]( g/ G(二)阿胶、饴糖等药物,不能与其他药物一同煎煮,否则不仅难以发挥药效,而且常使药物煎焦。至于人参、鹿茸等高贵药材,为了减少同煎时被其他药物吸收,亦应另行处理。3 Z, ^$ ]4 Z: X! Z, M
9 P3 X ]- c$ K: A3 S6 {, M
(三)一帖药一般可煎两回,头煎与二煎的浓度不同,应该把两次煎液混合均匀,再分二或三次服用,留待下一餐喝的要放进冰箱,防止变质,并记得饮前加温。8 l8 B3 c q( u/ k5 l
" B* E* ?4 f+ ]& D0 m4 \& u
0 r. }/ g% r" w9 Y
% f# \1 \3 z' e; M* d7 E1 i*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