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67770|回复: 1
收起左侧

大和圩乡雅江村: 舞活三大“龙头”产业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修远 发表于 2024-2-23 22:21: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年来,耒阳市大和圩乡雅江村因地制宜,发展“大和鱼”“花椒”“牛蛙”三大龙头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推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U! w  d/ [* X+ t( P3 F: ?' H

. W! A( }: a2 T“一条鱼”撬动百万产业,雅江“大和鱼”产业厚积薄发
2 h" e2 T4 \7 k* v! I! Y
% B* y. k2 W# _7 k+ u5 k/ O雅江村大部分为紫色页岩,土质虽然贫瘠,但这种土壤结构良好、持水力强 、含水力高、疏松透气好十分适合养殖,且这种土壤蕴含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这种微量元素通过山塘水库,养育出了响誉全国的“大和鱼”。
, I/ q! a3 g3 @4 C7 r7 P# f8 k) [3 n" x3 P
2019年9月,耒阳“大和鱼”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所以,大和鱼是耒阳的一张名片,更是雅江村的一张产业名片。这种鱼肉质都非常细嫩,松软有度,口味香醇。在湖南省评选的一百道名菜中,大和鱼位列其中。如今,“大和鱼”走向了珠三角和港澳地区,成为粤菜中的一道美味佳肴。
: @% p+ \) l  y! `& N) c: D
! L* z" Y, |0 u. p眼下“大和鱼”产销两旺,农民“腰包”鼓起,背后离不开政府、协会、企业等多方力量的汇聚、资源的合理配置。我长期以来,致力于成立并不断壮大“大和鱼”养殖协会,并在三级党委高度重视下,坚持做好“一条鱼”文章、发展“一条鱼”经济,以产业链创新做强水产业,装满渔民的“钱袋子”,把雅江160余户村民、700余亩鱼塘打造成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活水源头”,截止2022年,雅江村“大和鱼”连续三年年产值在百万元以上。
: a8 [( Y! R6 g1 Y) l" q4 H) v) V6 p/ B; L; {$ P
企业是乡村振兴的“引擎”,是引领农民奔康致富的重要主体。我不仅帮助脱贫户承建鱼塘,开展消费帮扶帮助其销售。更鼓励和指导湖南和辉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为产业龙头,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标准+服务”模式,成立养鱼合作社,免费给农户培训,帮助农户提升养殖技术,夯实农产品品质。该公司负责人说,将发挥协会优势和作用,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和桥梁,乘着电商东风,加快大和鱼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市场化步伐,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带动村民生活富裕。
9 h- ]& a, g9 ]* Y6 L1 Y* N1 b7 C
“小花椒”化身“新引擎”,雅江产业振兴增添新动力8 T2 Q( B! r+ i- F+ x

  H7 r5 U0 F( Y2 L“紫色页岩地适合种花椒,并且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我在省农技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多地实地走访了解,引进天知椒(花椒)项目,实行订单式生产,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村民种植适宜作物,让贫瘠的“紫色页岩”上长出“火红花椒”。" s) p7 X! [+ d
$ \; h' A3 a- ~$ g% K+ W
- d; Q8 Z# f  @% X+ v3 ]1 I

* y6 x' W/ ?- Y6 j: Y6 I$ Y雅江村请来专家开展花椒种植培训( T$ {* Z* U% V. h8 }8 P! S
: U: L* i. O' s& {% J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近年来,我们立足雅江村独特地域优势,把花椒产业作为群众致富增收的优势产业,整合“重点移民村”等多项扶持政策,加强与移民事务中心联系,将花椒项目作为移民项目,进行产业培训和推广种植。自2012年年底引入项目以来,以群乐种养合作社为牵头企业,建基地、搞培训、抓管理、强科技、使花椒产业实现了粗放经营向科学管理。该项目共投入移民资金210万元,其中105万用于产业帮扶;105万用于项目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正在合作社种植200亩的基础上向其他村民推广。  @( d  O& y! ^" E# `1 w0 n7 \
% S  ~) j8 z% i' i8 q* E3 v
雅江村自然灾害较多发,特别是旱情、冰雹灾害对花椒产业的重创尤为严重。近两年,为了保产量、稳增收,抢抓春耕先机,依托水利、农业局相关项目,与种植户携手打造引水路线、搭建花椒防雹网,全面提升花椒防灾抗灾能力。并申请农技专家指导椒农,改善土壤肥力,解决椒园土壤板结、肥力不够的问题,助力花椒提质增效。
& O/ Z& A! m7 j0 u
$ f! G: v- e+ U3 i目前,该项目实现种植200余亩,一亩可产2000-3000斤新鲜花椒,每亩可创6000元经济效益,且花椒由公司统一收购,销路不愁,按照“三年结果、五年丰收”的产业图景,今年有望实现首年创纯利产12万元。花椒产业“闯”出了新路子,产业“迈”向了多元化,成为雅江村强村富民的优势产业。
* e. U* i) ^/ K# H2 \) O, o8 g2 D1 V* ]
“小牛蛙”叫响“大产业”,“红斑区”上铺就致富路5 }/ r/ v" ^, M1 \. q. a3 \6 h

& \" s+ d$ c/ ?前几年,舂陵江畔的雅江村段被国土部门测出为土地“红斑区”,不能种植水稻。“红斑区”上适合发展什么产业?我进驻后就开始思索这个问题。
- J8 K% j  r1 }$ X/ W& o9 M' I" |+ l9 r- ~9 M# F
虽是“红斑区”,但这里的土壤不会对养蛙造成任何不利因素,且这里近水、生态环境好,养出的牛蛙品质自然高,相比其它地方养的牛蛙,这里的牛蛙肉质鲜嫩清甜,根本不愁销路,价格也比普通牛蛙略高。
0 F" Z: o8 ^8 U5 C* z
# ]- ~) B! H8 f在省国土、农业、乡村振兴部门的指导和批准下,去年3月,村支两委、乡等部门共同发力,携手从外地引进牛蛙养殖技术,把80余亩的“红斑区”打造成一池池“蛙塘”。每个蛙塘差不多放200斤四脚蛙苗,每斤大概有80只至100只,每个坑池大约有1万只,在天气好的情况下,四脚蛙苗养两三个月就可以上市,养殖周期一般在6至7个月。2022年,该牛蛙项目实现年产值600万。
8 A! @/ I. o' V% U+ k! F; f
9 O, h  J2 Z+ p为了管理蛙池和牛蛙基地,牛蛙基地负责人、蔡诚福总投资350万元,从村里请了20多名村民到牛蛙基地务工,其中,大部分是脱贫户负责清理蛙池、喂食,月工资3000元左右。驻村工作队通过引进养牛蛙等特色种养业,使无文化、无技术,但有劳动力的脱贫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村民收入,唱响乡村振兴“致富曲”。
IMG_20240223_22210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微笑人生 发表于 2024-2-24 15: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走特色之路振兴乡村经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