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5707
- 主题
顾问
- 金钱
-
- 威望
-
- 贡献
-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特派员老郑
1 N& d; r6 j; S- ?6 o! b
4 j7 X) U3 L N6 p七十年代末期,生产队突然来了两个蹲点的,所谓“蹲点”就是公社派来干部到生产队督促农业生产,也可以说是特派员,特派来督促农业生产的。
% O! A Z5 W* f; g2 k
. A9 ^& \. }, ^& q# m3 q 他们一个姓刘,一个姓郑。我们分别称他们为刘部长和老郑。
4 g8 Q: Q% }2 g 刘部长本是武装部部长,个子高挑,皮肤白皙,性格温和,据说当时还患有肺病。他修养很好,什么都是上传下达,有时也解说几句,从不多言乱语。对于农业劳动,他似乎不内行。他当过兵,估计参加农业劳动不多。村民都很喜欢他。( X$ j. [. f" S3 q* E: y2 c
老郑就不同了。他本是公社中没有编制的干部,这和刘部长不一样。他个子矮,但粗壮结实,一身的力气,干活也特别卖力,农村中的活样样在行。但什么事都管,什么都要插手,尤其嘴臭,到处骂人。生产队所有的人包括队长都很讨厌他。但毕竟是上面派来的干部,大家都敢怒不敢言。: S* N6 J; Z& o1 G0 c( |6 P
那时的耕牛属于生产队的,由具体社员看养。我自己就看养过小水牛两年。
, o0 u: l2 h3 O# f 那天下午,全村的耕牛都由看养的人牵到打谷坪定等级,分为甲、乙、丙三等,根据等级对看养人作评价,与工分挂钩。
) `7 z* S: }' F% M2 L- j" s 说实话,要说看牛,生产队以唐茂生最认真。这个唐茂生就是那个读了十年书最后把“六畜兴旺”贴在大门上方的那位。名气不小。他除了不会读书,其他什么都好,尤其喜欢做体力劳动。他看牛,简直把牛当成了自己的儿子。* ?! a- f. G+ Y0 x r2 r. n# T6 J$ `
所以,他看养的牛总是圆滚壮实,全身油光发亮,犁起田来,效率最高。
& ^& _4 o3 i( x! g! w) |/ r 这次给牛打等级,唐茂生信心满满,胜券在握:如果我的牛还打不上甲等,那生产队没有一头可以打甲等了!
, Q% f, d$ i \+ i4 |$ p; s3 Q老郑亲自坐镇把关,考评小组给每一头牛都打了等级,大大出乎唐茂生意外,他看养的牛竟打了乙等。4 C7 Z2 R6 H# v* \# W
他差 点气得晕了过去。
8 j& O/ ^( z3 V' T- z! K他只是不会读书,农村里的活都做得很好。' X5 J3 ~4 \$ X9 q
他实在不服,壮着胆,鼓足勇气,带着满腔愤怒,冲到老郑跟前,手一指:9 C$ A1 z5 E0 w% s: U B+ [& i
“你咯甲眼珠没呷油啊!”1 q& R+ C+ y+ m5 E
这是当地一句骂人的话,话说得委婉,其实是很重的,意思是:你瞎了眼啊!
4 B4 Z& B, ?# \$ I+ ~) J9 e0 Y 话音还没落,噼噼噼!老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连煽了唐茂省几个大耳光。
& a5 }% ?3 S1 M# h' X3 B 唐茂生家成份本来就不好,这时人也六十多岁了,面对着由上面派来的如狼似虎的干部,别说还手,连话也不敢说一句,双手捂着脸,哎哟哎哟的走开了。9 B# u% T1 t$ k9 S, `" }! q% z
这种事,在当时农村司空见惯,所以发生后全村波澜不惊,个别人甚至还怪唐茂生怎么要去顶撞领导,还指手画脚的。5 k1 W% W; N1 A H" Y
在生产队,我最恨的不是后村男人,而是这老郑,恨不得用刀子砍死他,当然,想归想,哪敢动手啊。
$ v B* r- u4 h2 [1 `8 }. A# d 暑假,插秧。在村里同年龄人中,我插得最快,不一会,一行就插成了,当然,会有点马虎,即不够整齐,而我大哥和我完全相反,在同年龄人中插得最慢,别人插成了两行,他往往一行还没有插成,但插得整整齐齐。这样一来,我总是挨批评,而我大哥总受表扬。; `7 Y8 w1 e1 g& L. O, q) D
自然,我是不服的,因为秧苗插得过于整齐,反不利于禾苗生长。
. _% S, C Z' l# S8 J' a$ r 老郑总是看不惯我,没少批评我,尤其是插秧的事。 P; D* d& f7 _# S$ T5 s k
“你插这么快干什么?不整齐!不好看!再这样,抓你到大队部去批斗!”6 A% t( T$ L! V* a ~% L2 e* @
这次插秧,老邓又开始狠狠的数落我了,并且语带威胁。7 `9 W5 U) p$ w6 p
这时已是文革结束后的第四年了,我在读着高一。5 b5 Y! h: f4 W; H# V# k
多年的愤怒终于爆发了。我使劲将手中的大把秧苗往田中一砸,破口大骂:
* _ p- B5 n* `% f2 u“姓郑的!你读过书没有?你这文盲杆子!秧苗插得过于整齐,除了好看,什么意义都没有!因为它不利于秧苗汲取土中肥料,不利于水稻根系发育,不利于接受阳光。你来我们生产队快十年了吧,什么都瞎指挥,到处骂人,像条癫狗,还打人!你是什么东西!”
0 B2 P" @8 \( `& P 这时的老郑,脸一阵红一阵白,全身发抖,竟没有回怼一句,田里的村民都吓呆了,而我则是豁出去了。我早想好了,如果他动手,就与他对打;打不赢就抓田里的泥土糊他的眼睛。
' |) t+ M( q3 j; d/ m 也许是我这种气势吓住了他,他居然一言不发,在田边呆坐了一会,起身回去了。! t/ b& o9 B3 j0 k: h, v" X( P. ^
没多久,就分田到户了,他也回到了公社。因为没有编制,最后也回家种田了。1 T7 h. R4 M0 E& k; v) i6 f
他在我队“蹲点”近十年,什么人都得罪了,但没有人敢对他说半个不字,却我这个戴眼镜的瘦弱家伙臭骂了一顿,让他颜面扫地。7 h5 U V/ Z; Y: _8 a- k( j3 N0 a
据说,被我骂过后,他曾反复感叹:“当了一辈子老鹰,却被鹞子啄瞎了眼!”* b3 v# z- ~3 B) F8 n+ T
后来,我居然考上了潇湘师范大学。重本。第一批录取。算是杀出了匹黑马,在当地轰动一时,老郑当然也是知道的,他家就在我邻村。! R: N$ P& k4 s& [9 R4 E& ?
那次过了暑假后,去上学,我挑着些行李去工口镇坐船,路上遇见了他。他正和几个人在打石头。四目相对,十分尴尬,都礼貌性的说几句话,至于说了什么,到今天都忘了。. W3 [+ \5 Y) @" N4 @8 H
补充说两句,分田到户后,再也没有村民先在田里划格子,然后把秧苗插得整整齐齐的。都是随手插,而产量却越来越高,尤其有了杂交水稻后,由插秧变成丢秧,非常方便,产量更高,也不再种双季稻,而改为单季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