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6615
- 主题
副总版主
- 金钱
-
- 威望
-
- 贡献
-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蔡子池
4 k0 \+ N7 a e
/ \6 t1 M/ O9 w+ d5 D: Z作者/陈红辉
7 l" l D6 Y8 F; a, F
% L$ Y& [3 R$ e% ]' E5 u经年事已非,但觉炉前烟雾轮囷,尚流古韵;
3 g" L. V6 ?* ~1 j3 ~1 M# B" p9 @, h捣杵人何在?细看池面涟漪迢递,似泛深情。
8 U2 `7 R, C* o1 o
. U+ T8 f5 O' d2 Z1 m4 O! S9 W; f; I/ u* f. ?# S
7 \1 g1 T: z* H# E1 U读完陈红辉先生笔下的《蔡子池》,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置身于那个古老而又充满韵味的场景之中。
- z3 ]! `% y1 a6 U
* W# ^ g: p6 l3 Q蔡子池,这个名字本身就如同一幅水墨画,淡雅而深远。% }! v% Q E1 F, E. m
. D% {8 x [6 ^6 z4 H$ s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它不仅仅是一个池塘名字,更是一段关于纸圣历史的记忆、一种文化的传承。
; v" p! w) U( Q8 C, l- b: Z8 `* Q. d t7 `
“经年事已非,但觉炉前烟雾轮囷,尚流古韵。”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与不变。
! \' p6 u& r# |' |- \& d! J
: [' e7 S/ O- H1 _岁月虽然带走了许多东西,但蔡子池边的炉火似乎依旧旺盛,烟雾缭绕,仿佛是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 j: P( @ _5 M% S' J; h C; M% k/ e: E' A' r* y3 T! R/ \9 U
那古韵,不仅仅是烟雾的流转,更是历史的积淀,是文化的传承。
8 w/ H# H" \; Q ]1 _& `. S& X$ N' n+ g0 b- F: f5 _5 V
“捣杵人何在?细看池面涟漪迢递,似泛深情。”这里的“捣杵人”让我思考起那些曾经在这里与蔡伦一起捣杵造纸的人们。) m4 `6 j1 b9 w' o$ R8 [
+ s% F+ N D) I$ P
他们或许已经随蔡伦远去,但他们的影子却永远留在了蔡子池边。
; J D( B; |+ S0 m. S$ m) S. i4 E. }- p: \* q+ M/ T- s& g
池面的涟漪,就像是蔡伦他们深情的回眸,是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的期许。6 K6 x% T, Q d z$ S# j1 R
" d1 x) m% M# O) \) ?整个对联给我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1 s% x- S- t& E& P3 `
/ `, n: l7 N |; w它不仅仅是对蔡子池的描绘,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怀念,对一种文化的传承。
! e& D7 v, G2 b* N/ _8 c1 F6 x( O2 `# p4 K$ t" F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些传统的、慢的东西。7 I- i& I0 N' i# u
3 `1 [: T2 y8 N% N& L K但正是这些,构成了我们民族的根与魂。9 \5 c5 E! ~$ H
1 ?0 s2 b/ z# j, n, \% K
读完这副对联,我仿佛看到了蔡子池边的人们,他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依然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 F" \+ L3 d8 I; c5 R0 J
# c( H7 k7 v* I4 ?3 G+ J这种情感,让我深感震撼。
5 P* k/ m: W9 B/ G. K5 K
) z& J+ W& V6 c- C% H* p4 e( q我希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能像陈红辉先生笔下的蔡子池一样,保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继续流淌、传承。 |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