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6689
- 主题
超级会员
- 金钱
-
- 威望
-
- 贡献
-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基础设施,具有极为强大且低成本的数据收集能力,使我们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信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项研究这样阐释“信息大爆炸”这一概念:仅仅花了16年,人类生产的数字信息量就相当于人类历史上积累信息的总和。信息增加的速度仍在飞速增长,2025年人类社会新产生的数据将达到175万亿GB。
3 p" |) b% C+ K* r; P( X$ C5 l& u, W
2024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92亿人。以前只有精英阶层才需要掌握信息管理能力,但今天,几乎所有人每天在工作中需要面对的信息负载都至少是此前的4倍以上。林林总总的App像是川流不息的信息瀑布,人们每天都接收着海量信息轰炸,滑动手机屏幕的瞬间,时常会感到一种被巨量信息淹没的无力感。
1 H4 Q: L- p3 `2 O* o$ C3 ]
* [; k2 p3 z; O7 A; p: C0 ^美国学者格罗斯在其1964年的《组织管理》一书中提出了“信息过载”概念:“当决策者面临的信息水平超过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时,就会发生信息过载,从而导致决策质量下降。”经过未来学家托夫勒的经典著作《未来的冲击》的引用,“信息过载”已经广为大众所熟知。9 P- d5 ?; L) A' X6 W, V
: `9 p0 K k5 q8 I
2 p% y% r: H' {) ~3 g- X
信息过载的产生来自于人脑机制。人脑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工作状态下脑力资源占用率被称为认知负荷。认知负荷由外在因素(任务需求、环境因素等)和内在因素(工作能力、努力程度等)综合作用决定。大脑每天负责处理人在工作、学习、娱乐中收集的信息,当同时有过多的信息需要处理,达到信息瘫痪的临界点,大脑就难以继续处理信息和采取行动,从而发生认知过载。这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大量负面影响,如生产力下降、倦怠、低质量决策等,其外在表征显示为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疲劳、焦虑、认知能力下降等。统计显示,每年全球直接或间接由信息过载引起的损失,保守估计为6500亿美元。% m+ N$ q. _ m: E) }
+ k6 S( D* ^5 N- [. V) k# b8 _1 w* [如何应对海量信息带来的认知过载?这是一个复杂的现象,需要我们从个人、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应对。
+ F! E. C& J& h* F8 Y. Y, G1 v% V9 V
8 ?/ u: j- x* k Z+ a' W- C在个人层面,首先是需要认识问题,重塑价值观。需要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信息过载和认知过载的问题,并意识到它们对自身生活和工作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优先事项,确保它们与自己真正的生活和工作目标相一致。其次是做好时间规划。对生活和工作设定明确的目标,更好地管理时间和资源,包括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时间表,确保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设定个人的网络使用限制,如设定每天上网的时间、屏蔽某些社交媒体或应用程序等;培养健康的睡眠、饮食和锻炼习惯,寻找上网之外的放松和娱乐的方式,如运动、艺术创作、社交聚会等。最后是寻找社会支持。寻求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可以提供鼓励、理解和实用的建议。
7 l+ \! H5 S2 J' [0 h9 j0 q5 k& f+ m9 g
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也需要整个社会全维度的数字化转型。首先,在软件算法层面,对信息的过滤、提取和总结等算法进行优化,从而在底层对数字社会加以优化改善;其次,在信息呈现方面,基于人体工程学原理,设计和推广易于理解主题关键信息的可视化设备,减少认知负荷;第三,在数字素养方面,利用大规模培训和新型软件解决方案,推进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提升,减少民众的技术压力;第四,在业务流程方面,注重场景驱动、因公牵引,对数字生活、数字工作、数字学习和数字创新等四大应用场景的新型流程,加以全面优化和迭代;最后,在组织制度方面,对技术解决方案、人力资源开发、任务流程设计和规章制度进行数字化转型改造,并嵌入组织的整体战略。
) i# P' C: r5 c& { F5 Q7 U4 k! Z* L6 C4 q*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