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151579|回复: 0
收起左侧

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聊聊如何发现规律

修远 发表于 2024-7-19 16:55: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 Q1 O7 v* B' B! g
3 J9 L* K( A' t游刃世界,千言万语就一个词:规律。
# w" U3 M  J& D9 w- G( D( D8 p7 I2 m# N  C1 C6 x& j% @" Y/ ^
教员在《实践论》讲:
  O# s* W; [! t+ w! G# |7 ^& d+ B. W7 X( h9 E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3 }" J7 R8 O- r& N+ s# h; e: v* t6 L  h( C. s. b
今天就聊一聊规律。
# }$ m0 e, Q. X$ x4 |+ X
! v  t( ?* X' H( F# L# I先说什么是规律?; [' ^0 p4 q+ S" u/ L) Z& v
: k, g+ \$ W  Q2 _! c. e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稳定性和反复出现的特征。
5 w- g. |' g. N' p# ?; A  p" B" Q: @; _3 }9 W& P
那么,如何发现规律呢?2 ^. J. B6 U! i1 ^8 X5 F3 W
# j4 c8 B9 ^8 H& @5 D# c
一个人爱吃水果:
: C0 {) U: A$ H* K) v2 p9 _, J8 @! `  ~7 E, _+ p! ^
第一周,吃了芒果、苹果、梨;# i- y! E7 y' h& }- y  ]

- V3 Q* H  o7 q# K) x$ T# b第二周,吃了芒果、苹果、香蕉;9 p8 M- h$ W& j5 e- e6 P+ r
+ [1 e) N' k) D: D; `$ b/ e- T
第三周,吃了芒果、桃子、木瓜。
' ^: d: v6 g0 {8 J" o; [+ r8 ^
. p' y; ?; I% o: A& t这三周都过敏了。! M4 R4 c) q1 ?: g9 H
+ x8 y: x  D- \) L: s1 I1 V
第四周,吃了苹果、梨、香蕉、桃子、木瓜,没有过敏。* |7 q. I( t* s
$ J6 g. ^$ J# ]! o; a. j
那么谁导致的过敏?- N. e* @3 h; y  ~' a' }& B$ m7 A
+ X7 ]. }9 E/ t
通过比较总结,显而易见,完全可以确定是芒果。
% c" [: h* Y+ }% V! F8 X  a1 c) G" @0 l. k
这里面就折射出探索规律的办法:在自然科学上就是做实验,在社会科学就是总结实践经验。
( R. k7 h, B7 I* }
! j+ v( r2 @4 Y通过反复实验(实践)和观察对照组(即正反经验),把那些非本质性的、偶然的关系给抵消掉,以此浮现出本质性的规律关系。7 k9 G# t; y/ c: \3 g0 B' G

! y9 }) Q) @7 I% s) G这个过程,也就是教员在《实践论》中提到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那四个词,叫做: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即彼,由浅即深。( e5 ^5 T/ ~5 j* c, w+ r
" `3 Y9 g' u2 q8 @/ z0 d
这四个词非常关键,在《毛选》中出现了不止一次,是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的桥梁,但是教员本人并未作解释。
3 V4 i- w5 u1 M! \- D; |9 z! [/ ~* v9 X6 h: [
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对此解释得比较好(第170页):
$ O1 x& C, |. m
' h" R9 o# V. Z2 i2 I- J这就要去伪存真,发现事物的真象,不为各种假象所蒙蔽;! E9 ]3 V* C; X: i

% X( O% o# v1 l3 ^4 Q要去粗取精,抓住事物本质的东西,不要粗枝大叶,为非本质的东西所迷惑;
' ~& b9 }7 C! c3 m: c. I- C, @
9 x  x7 c; y+ n' m必须由此及彼,把孤立的材料联结起来,发现其“来龙去脉”,不要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满足于片面的、零碎的了解而看不到事物的全体;) Z  b2 v! y+ ?' I8 q2 R" \

' p: p0 B) F0 E8 x必须由表及里,通过事物的外部联系探索其内部联系,不要浮光掠影,不求深解,停留在事物的外表。" ^  k2 m: I& U- q- F8 v2 i$ m- M0 N% n
# C- r+ a; }5 \5 z8 D; x3 b' \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s: E, K3 U8 B0 o% i2 H
$ s+ e/ J* ]) m! }5 n" L. {) R
如,红军早期与国民党打游击,打了许多胜仗,也有败仗。每一次打仗,都有很多影响因素。
6 }) z! D. y- V+ y; f* c  K; ]0 F' k
那么就要从众多“水果”中,揪出哪个是对打胜仗有本质性影响的。
  q( ~( z& K; F
; \6 Z" g: Q" i! T  S! B通过正反经验比较、抽丝剥茧探讨,最后抽象概括,这个“水果”就是游击战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4 s) `" i6 ^7 B$ V1 J- f  v# w1 {2 ~1 U5 a9 _; l1 h
解放战争期间形成的“十大军事原则”,亦是如此。
( I% r2 ]7 h8 b3 d( t7 A3 I) H. R3 r# |
所以教员讲:“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 Q2 {; E+ w$ A" z4 L7 M

! ^7 I8 V9 O( `; C# _总结实践经验(社会领域),做科学实验(自然领域),就是找出规律的办法。
: y& \5 q! @  ?4 @7 g+ i& s- g1 W: j  U7 k) W. U
这个过程,离不开逻辑推理和既有理论指导,特别是要善于借助外脑,因为需要搞出合理猜想,减少实验和实践的次数,加速逼近关键因。9 v/ _8 ]. l0 p" f

$ u, C/ r) p5 u3 Y概括一下。: X7 z% ]! w  c0 I; h4 }

$ _" g4 x; l8 W' }3 q" \发现规律=实践(实验)+脑子。& j; z' S0 e6 N# ?

" e+ i/ k$ b1 Q% j  A* _脑子=自己的脑子+外脑。外脑=团队和身边人的脑子、专业人士的脑子、书本中前人的脑子、AI等
9 X& I/ H) b& C3 G/ o8 T
3 X' A# s8 b7 [! c( k' G" s& W实践(实验)产生原材料,脑子是加工厂,规律认识是产品。! y2 E; Z: n9 a  F0 T

' S) H0 Q& [/ J* k; n6 F
' L0 B3 Z+ M2 k1 \! d0 v0 T1 C9 e9 L! `! M, c' \1 z
再附一个例子:坏血病和维生素C的发现# c) l+ t! b+ w* {
7 E3 J( a& Q1 L% O
十五世纪末,欧洲开起了大航海时代。在远洋航行中,经常发现船员出现牙床破裂、流鼻血、浑身无力等症状(后称“坏血病”),而且死亡率非常高,但是人们对此找不出原因。
+ E( ^" g4 r5 w( ?3 o3 o5 j
, s- x. x4 H/ q* W200多年远洋航行实践,对此产生了一些基于误打误撞和猜想的经验。. K1 P9 b9 E& W1 q" }( D) @3 U

! Q( y% j. z# `1747年,英国海军医官詹姆斯·林德在船上做了一个实验:12个严重的坏血病海员,大家都吃完全相同的食物,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分别使用当时传说可以治疗坏血病的药方。
3 [2 _: Z7 ?% S( h8 H: u1 K7 w" g% S1 }2 c% t
两个病人每天吃两个橘子和一个柠檬,另两人喝苹果汁,其它人是喝稀硫酸、酸醋、海水,或是一些其它当时人认为可治坏血病的药物。
8 V/ e. l; r; P/ f* K
5 z" x" q7 l) d3 x2 f: d6天之后,只有吃新鲜柑橘水果的两人好转,其他人病情依然。(去伪存真,由此及彼)- ~4 y4 g( E$ ]- {& ~- C* h* `1 ~$ J

3 a* p3 m" w/ C当时只是得出结论认为每天摄入新鲜的水果和柠檬汁,可以预防坏血病,却依然没有找出这种奇怪疾病的根源。" t: x$ g0 O7 g  U

; D1 c" N9 Z  O4 Y- k1 `3 V直到20世纪初,科学家从新鲜水果中,进一步锁定并提炼出预防坏血病的关键物质:维生素C。(去粗取精,由浅及深)
IMG_20240719_100459.jpg
IMG_20240719_100434.jpg
IMG_20240719_100329.jpg
IMG_20240719_10054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