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485123|回复: 0
收起左侧

律诗的四个基本特征

修远 发表于 2024-8-16 20:57: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律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特点鲜明且严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下面将逐一详细说明这些特点。" J# k  s& B0 J$ O$ p# Z& X# G

4 K4 \* l! t5 |' n& H  o; ~# K, x& m8 k2 U
5 e$ p0 T  y, P" X& F' r
1. 每首限定八句,分首、颔、颈、尾四联,构成起、承、转、合结构关系
+ O0 _# {4 m5 M1 P  B4 @% x# C. _; F  }
$ Z- x" R; t0 x; @

* p( K% K# L2 f8 x2 c: m, _律诗,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都严格限定为八句。这八句被划分为四个部分,即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每一联两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篇章结构。这种结构使得律诗在内容上能够层次分明,情感上能够逐步深入或转折,最终达到高潮或总结。
, j! ^9 Q: d) F2 z% q- l) u, D  V' k5 H' b
' v) W: W1 {6 M8 N+ S
& W& t) A6 G7 o
如:杜甫的《春望》是最典型的五言律诗,其结构清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颔联,承)“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颈联,转)“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尾联,合)
- t- L6 I  K8 b3 w! Q  n. M. ~8 j% x& }
7 r0 p2 O7 [$ K* q! ?" |

" N: ]( }& c# {+ }: m2. 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不能出韵2 `* e$ x& A/ B7 z% W

! a# J/ {4 `# q- {+ O  [
* O, ^' Z6 Y' j% {0 i* j/ ]" @! f! D4 Z, }: r1 y* `+ B
律诗要求全篇押平声韵,且通常一韵到底,即整首诗中所有押韵的字都落在同一韵部上,中间不得换韵。这一规定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得吟诵时更加和谐流畅。* r  A) B. m7 K! Q

" H/ \8 d- R& I; D: j$ F7 _& L# N- o" j0 A
) r/ R+ L, {- I% g% r

; ]* s# C6 H$ n0 d. {* B$ j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全诗押“iu”韵,且均为平声韵,一韵到底。
5 d" Z0 E& i/ D! {/ @. ~) R! B$ q8 [' m+ \+ @, q

5 o' B) Z: d; J  o, r. ~9 n2 s3 i+ ~. u+ ]0 V
3. 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7 R% X! Z4 t7 Y6 I$ F) Z  x: s# R0 V; m

8 J/ ]3 s3 F, B, Q# `, {! G8 W- r& {" P" ~* Z) m* k; P* }
律诗的平仄格律是其区别于其他诗歌形式的重要标志之一。平仄的交替与对仗,不仅使得诗句在声音上抑扬顿挫,富有变化,还增强了语言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律诗的平仄规则复杂而严格,但遵循一定的规律。$ ~/ [% I$ F+ T/ e" G( c4 |( O  T& P

5 }$ o+ ^2 Q7 P* R$ y( Z( A6 s; \/ Y# Z& M6 l1 ~3 x

1 Q; N3 `' [4 h) o以七言律诗为例,其基本的平仄格式之一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0 R* H- z/ n5 P# z8 D2 p2 R7 D4 D
3 P. ~# D* I/ n, y5 d+ M
- N7 P( R" O+ m; Q
: c6 U0 w2 K. M, l: o8 p4. 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 |. u2 E4 e& s+ P! p

0 M5 N5 L% R* ~2 R: ~' W/ P2 S
2 q. @- c+ u3 P7 B1 l
) V& D8 t/ i( V: M( K) F* z6 J8 l; h2 T9 g2 p1 S5 m6 t
律诗中的对仗,尤其是颔联和颈联的对仗,是律诗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仗要求两句中相同位置上的字词在词性、结构、平仄等方面一一对应,形成工整的对偶句。这种对仗不仅使得诗句在形式上更加美观,也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 P- j8 d! q" T( [0 t: u$ x7 y7 N/ f/ R" G# b" J
+ E1 D9 q1 a4 W' T; a1 k
* B1 ?" C3 F+ H) d, C
前面提到的杜甫《春望》中的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及王维《山居秋暝》中的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典型的对仗句,对仗工整,意境深远。- r" J2 _. e! J$ B+ C1 x
& v9 z9 v0 T  ~/ X

9 D, c- W# I; w
6 y! \: n' B5 U5 Y6 s9 v随着诗歌的发展,特别是到了中晚唐以后,近体格律逐渐完善并成为主流。在此过程中,押仄声韵的诗歌虽然逐渐减少,但仍有一部分作品保留了下来。为了与主流的平韵律诗相区分,学界将这些押仄声韵的格律诗称为“古律”或“古绝”,以示其特殊性和历史地位。总而言,律诗以其独特的结构、音韵、平仄和对仗等特点,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以上四个特点共同构成了律诗的基本规范,而“古律”“古绝”的提出,则是对这一规范之外诗歌形式的补充和丰富。
6 z! X$ R9 q- x( s6 U
% _  e! i4 T. o3 n3 d' y# I
. K; }0 x6 o0 W9 Z! ]$ X& i- l, l9 g1 ?" I+ y* l

% u# F0 J2 c! {' `% z7 N
Screenshot_20240815_10204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