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222535|回复: 3
收起左侧

耒阳王氏景祥公派2024年六修家谱(正大希应之,添开文运泰)

立志 发表于 2024-11-16 10: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景祥公源流
轩轾今普者岂遂以今昔轩轻乎今昔无两天地也生人无两今昔也逖稽晚近直旦暮耳何以称焉递升递降者风气也无升无降者正气也风氯蕴隆间世一值正气流峙千古不可磨灭盖其所注精者异耳直递降之风气而存不降之正气则正气之流峙不殊风气之蕴隆其不可磨灭者乃以保合吾之正气风气原无足论世时乎显而显不因显而隆时乎酶而晦不因晦而灭聩然渊然自超然於风气之外普有可轩今与为轩昔有可轻今与为轻欲磨之而无可磨灭之而无可来今之视昔犹昔之视今故日直旦慈耳 景祥公之为人轩由人轩轻由人轻风气听之适然正气安於所遇视介推鲁连辈犹有胜焉当徽钦时六贱窜奸於外五感风炽於内天灾屡见人怨日深天下之势危若发丝矣一时正人君子谓天下事尚可为如苏程司马辈条其便宜俱罹党铟之祸何灌张榷陈刘诸大臣有封御容死节者有一门死节者有骂贼不屈死节者京都尘宛府库空虚宛若山林气象 公适以丁母艰去任慨然日吾不忍随波逐流又不能砥柱狂澜吾既不有其国臣何敢有其家即舍车而徒毅然无所顾忌-:-仆萧然行李托迹於此俾福之人名可得而思人不可得而见吾不知迩时闽海士庶其轩轻乎公者为何如也易日君子见几而作不傻终日公其以之矣而由今思之设当日者 公若贪恋官爵稍存轩轻念头疏食饮水其果甘於八珍乎敞表麻履其采逸於五乘乎纵勋名赫奕万一不免小人毒茶子孙盛衰不可知 公虽坦然无复悔憾其能如此日之绳绳振振寝昌寝炽六七百年以来子孙簪缨不绝乃知天之所以轩轻我,公者固在此而不在彼也兹困续修家乘不揣荒谬即人所未党言者为轩轻之说以发其端为二气之辩以伸其说藩宣有灵其以余为知言否是为序
乾隆五十年岁次乙已季夏月
清泉乙百年岁贡士七十四叟
己山廖遇林顿首拜撰
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午季冬月谷旦   重刊
公元一九九四甲戌年               重刊

$ k$ u9 w' f! H# D0 |( m8 J- _1 J

: I! c; v$ z  P/ \9 P& C

. R4 J# c2 G8 V' F& ?
《景祥公源流序》
从古至今,难道就能够因今昔不同而随意区分高下吗?天地从古至今并无两样,生于世间的人也不分今昔有何不同。追溯到近世,不过如朝夕之间罢了,又有什么可特别称道的呢?世间有递升递降的风气,也有不升不降的正气。风气蓬勃兴起,隔代才会出现一次;而正气流淌屹立,千古都不可磨灭,大概是因为它们所倾注的精神不同罢了。倘若能在递降的风气中留存不被降格的正气,那么正气的流淌屹立依然如初,不似风气那般有起伏变化,其不可磨灭之处正是为了保全凝聚我们的正气,风气原本就不值得过多论述。当世道显达时就显达,却不因显达而更加隆盛;当世道隐晦时就隐晦,却不因隐晦而消亡。安然沉静,自然而然地超脱于风气之外,在古时或许有可被高看之处,在今时或许有可被轻视之处,想要磨灭它却无法做到,如今看待往昔,就如同往昔看待如今,所以说不过如朝夕之间罢了。
景祥公的为人,被人高看也好,被人轻视也罢,都听任风气的自然变化,而正气则安然于所遭遇的一切。比起介之推、鲁仲连这些人来,他还要更胜一筹呢。在宋徽宗、宋钦宗时期,六贼在外肆意逃窜为奸,五鬼在内如狂风般肆虐,天灾屡屡出现,百姓的怨恨日益加深,天下的局势危险得如同发丝一般。当时的正人君子都认为天下之事还有可为之处,像苏轼、程颐、司马光这些人,条陈对国家有利的策略,却都遭受了党锢之祸。何灌、张确、陈过庭、刘韐等诸位大臣,有的因护卫皇帝画像而死节,有的全家死节,有的大骂贼人不屈而死节,京都蒙尘,府库空虚,宛如山林般荒寂的景象。
景祥公恰好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他感慨地说:“我不忍心随波逐流,又不能力挽狂澜。我既然不再拥有这个国家(指对国家局势深感无奈),又怎敢再有自己的小家。” 于是舍弃车马徒步行走,毅然无所顾忌,带着寥寥的行李,在此地寄身。使得此地的人们只闻其名而难见其人,我不知当时闽海的士人百姓对景祥公是如何评价看待的。《易经》上说:“君子见机而作,不等到天黑。” 景祥公大概就是这样做的吧。而如今想来,假如当时景祥公贪恋官爵,稍有区分高下的念头,粗茶淡饭难道真的会比八珍美食更香甜吗?破旧的衣服鞋子难道真的会比华丽的车乘更安逸吗?纵然能建立显赫的功勋名声,但万一免不了被小人毒害,子孙的兴衰就不可预知了。景祥公虽然坦然,不再有悔恨遗憾之情,但如果真那样的话,又怎能有如今家族子孙绵延昌盛,六七百年以来子孙世代为官不断的景象呢?由此才知道上天对景祥公区分高下的安排,原本就在于此(指其坚守正气的选择)而不在于彼(指贪恋官爵等世俗追求)啊。
如今因为续修家谱,我不揣冒昧,就人们未曾觉察到的方面阐述这区分高下的说法以作为开端,通过对两种气(风气和正气)的辨析来展开论述。祖宗在天之灵若有感知,不知是否会认为我这番话是有见识的言论呢?以此作为序。

% x+ z  F1 z, r5 I乾隆五十年岁次乙巳季夏月& w: j2 f2 p# P  W! e8 Z
清泉一百岁贡士七十四叟
6 ]( h! U6 O$ S' J$ I己山廖遇林顿首拜撰
( u0 a5 _; g5 p( {- ]* H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午季冬月谷旦 重刊
, d* \; B2 J2 w! ]& H2 a公元一九九四甲戌年 重刊
族谱总叙
王氏族谱谱王氏之族亦以谱吾族所自出也王之族所出不一派唐开元间命史臣薜柳辈考订民族分二十六姓为国宗十六姓为圆柱天下四大族王族居其一太原一支又分为四族有琅琊族有河间族有京兆族皆姬族也又有妫族姚族姒族及子卤之族用能光大门同秒派其派以族其族也其散布如今日称族於各宗大约太原一族居多同厥派敢异厥族也如必欲溯渊源於后稷虽公聊大夫感亦数典而忘其祖鸣呼王之族何其盛也,吾族自大宋落屯以来世既远而年日湮断自藩宣 景祥公始祥生四子日锡日钊日钦日锦祥以上不可知也不可千宜从其略尊我所自出亲我所自出也不可诬也,钦公徙居桂阳之兴宁县今亦聚族而年予虽知其里居亦不敢附后恐其中有干宗乱宗之嫌应合者不敢合以致慎也,钊生立成成生朝昂品生廷笏三代以后无稽焉、锦生立焕焕生品文痒讳朝吉越二世而亡今止存其婚配及生没葬向年月俾得受后人之享祀于不忒嗟呼令此二公曾枝其枝而族其旗不亦与四族之中又各族其旗则门第虽微荐衍就盛讴必以富贵贫贱异哉今。存者帷 偶祖一支锡祖以后遽至时辈中间五件不无舛讹字迹多为 鱼馋损 进祖 政祖祖虽开三房同为三房之烈祖即同出样祖之苗斋有可合无可分也名虽分实属合也夫以 祥祖当微钦时 绮纫膏梁之习而远遁於候山马水之坪其见岁之决也其藏身之固也昔文子毕万封於魏后为秦所灭万子逃居泰山遂成王族山东之称王族自万子始也亦犹吾族之开三房自锡公始也锡公之身分而为三房人之身而实归於祥祖一人之身故曰吾族为祥祖所自出从其所可知者为断也十世祖 希颜公授通判职两库有百里储才之赠晚年手载墨谱昭示来兹槽书字迹墨痕犹新何莫非藩宣公之灵长俾后人不至非所祖而祖以自读其祖也战我三房其慎体斯意勒为成书则世守外替矣是为序
乾隆五十年岁次乙已季夏月
谷旦
文魁
嗣孙总理
文凤公元一九九四甲成年冬月
同撰
重刊
《族谱总叙》
王氏的族谱,是用来记载王氏家族的,也是为了梳理我们这一族的来历。王氏家族的起源分支众多,在唐朝开元年间,朝廷曾命薛柳等史官考订各民族源流,划分出二十六姓作为国之大宗,其中十六姓被列为重要支派,天下有四大族,王氏位列其中。太原王氏这一支又分为四个族系,有琅琊族、河间族、京兆族,这些都是姬姓的分支;此外还有妫族、姚族、姒族以及子姓的族系等,凭借这些分支得以光大家族门第,细分派别,以族系来区分派别。如今各支派在各地繁衍,号称王氏家族的,大概以太原王氏这一支居多。既然同属一个支派,就不敢混淆族系。如果一定要追溯到后稷那里作为渊源,恐怕就算是公卿大夫,也会数典忘祖啊。唉,王氏家族是多么兴盛啊!
我们这一族自从大宋建屯以来,年代已经久远,岁月逐渐模糊不清。从藩宣景祥公开始才有确切记载,景祥公生了四个儿子,分别叫锡、钊、钦、锦。景祥公之前的情况已无法知晓,既然无法确切得知,那就适宜从略记载,要尊重并亲近我们确切知晓的家族来源,不可随意编造。
钦公迁徙到桂阳的兴宁县,如今也在那里聚族而居。我虽然知道他们的居住地,但也不敢随意攀附,就是担心其中会有冒犯、扰乱宗族正统的嫌疑。该合的不敢随意合,以此表示慎重。
钊公生了立成,立成生了朝昂,朝昂生了廷笏,三代之后的情况就无从查考了。锦公生了立焕,立焕生了朝吉,朝吉进入县学读书,过了两代就绝嗣了,如今只留存有其婚配情况以及生卒、葬地的朝向和年月等信息,以便能让后人祭祀不断且不出差错。唉,如今这两位先辈的支系,其分支繁衍各自成族,这与四大族之中又各自细分族系的情况类似,门第虽然低微,但繁衍逐渐兴盛,又怎能以富贵贫贱来区分呢?
如今留存下来的只有锡祖这一支,锡祖之后很快到了时辈,中间历经五代,其中不乏错讹之处,字迹也多有模糊损坏。进祖、政祖虽然分出三房,但他们同为三房的显赫祖先,也就是同是出自景祥祖的后裔,有可以合并记载之处而没有可分开的理由,名义上虽有区分,实际是一体的。
想当年景祥祖在宋徽宗、宋钦宗时期,面对那奢华享乐的风气,毅然远遁到候山马水之坪,可见其决断之英明,藏身之稳固。昔日毕万被封在魏地,后来魏国被秦国所灭,毕万的儿子逃到泰山居住,于是形成了王氏家族,山东王氏之称便是从毕万之子开始的,这就如同我们家族分出三房是从锡公开始一样。锡公这一支分化为三房,而三房之人的根源实际上都归属于景祥祖一人,所以说我们这一族是源自景祥祖,就以能够确切知晓的情况作为断代依据。
十世祖希颜公曾被授予通判之职,有管理两库、储备人才的美誉。晚年亲手撰写墨谱,用来昭示后人,那谱书上的字迹墨痕至今还清晰如新,这难道不是藩宣公的英灵护佑,使得后人不至于认错祖宗而亵渎自己的祖先吗?所以啊,我们三房之人应当慎重体会这番心意,将族谱编订成书,如此便能世代传承而不废替了。以此作为序。

( x; F* v: N+ G9 R乾隆五十年岁次乙巳季夏月
0 ~6 K% Y% D/ |. d" r! h, }5 _, a0 J谷旦4 L9 I6 g1 v( A8 [5 [0 s" W
文魁
# v1 c  M. U- z8 }嗣孙总理
: C+ m5 U: D$ T$ |文凤公元一九九四甲戌年冬月- a3 x8 F& J- i( c
同撰
( W* `  g+ k, D( ^重刊
云峰房
白头山之阳聚族而处者有王姓居近清水铺之楼前金日楼前玉姓究莫知其所自出盖自兵焚煨烬后差投繁兴人思免脱苛可潜身即依为固宅岁久日深父老周识高曾势国然也虽属兄弟班行安必不涂人视之乎今云峰房幸先世修醮亡灵从贩筐中检得荐部始知正荣公来自六冲椒木岭其故址堆上其遗基正峰公其胞兄俱属宗害公之嫡派政祖之苗裔夫以六七世不相往来之人-旦得讲家人之谊于不既甚矣谱之不可不修矣反本者於斯寻源者于斯吾以卜吾族之所由兴奂安知今日之楼前王氏不与六冲同其蒸衍也哉是予所厚望也夫
乾隆五十年岁次乙已季夏月
谷旦
开虎
嗣孙添运谨识
文槐
公元一九九四年甲戍
重刊
云峰房
在白头山的南面,聚居着一族姓王的人,他们居住在靠近清水铺的楼前,此地名叫楼前。至于这里的王姓究竟源自何处,已经没有人能确切知晓了。大概是自从遭受兵火焚烧、家园毁于一旦之后,各处差役赋税繁多,人们一心只想找个能逃脱苛政、可以潜藏自身的地方,于是便在此处安居下来,把它当作稳固的居所。随着岁月流逝,时间久远,就连族中的父老也不认识高祖、曾祖一辈的情况了,家族的发展脉络已然模糊不清。虽说大家都是同属兄弟辈分的人,但又怎能把彼此当作毫不相干的路人看待呢?
如今,云峰房有幸在前代祖先举行祭祀仪式时,从装杂物的筐子里翻检出了祭祀时所用的荐部(可能是记载家族祭祀相关事宜的文书之类),这才知道正荣公是从六冲椒木岭迁来的,那里是他原来的住址所在,有他曾经居住的房基旧址。正峰公是他的同胞兄长,他们都属于宗害公的嫡传后代,是政祖的子孙后裔。
想想看,原本六七代都互不来往的族人,一旦能够重新叙说家族亲情,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啊!由此看来,族谱是不能不编修的呀。想要追本溯源的人都可以通过族谱来了解家族脉络,我也借此来推测我们家族之所以能够兴盛的缘由。又怎知如今楼前的王氏一族,将来不会和六冲的王氏一族一样繁衍昌盛呢?这正是我寄予深切期望的啊。
乾隆五十年乙巳年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六月)
吉日
开虎
嗣孙添运恭敬地撰写并记录
文槐
公元一九九四年甲戌年
重新刊印
排行引
崇谱之有排行枋斑爵之义以辨尊卑而明第成也字辈不定则尊卑不明世系亦易混淆吾族自泰辈以上廿世系先世流传以后乃修谱时口占凡我三房宣遵行勿替
排行诗
景洪立朝廷 日时宗君本
正大希应之 添开文运泰
家兴光远耀 礼义振书香
明良昌田祚 兰桂肇珍祥
英华绍世泽 积善有馀芳
《排行引》
尊崇族谱设置排行的意义,就如同区分官爵品级一样,是为了辨别辈分的尊卑,明确长幼次序呀。如果字辈不固定确定下来,那么辈分的尊卑就难以明晰,家族的世系也容易变得混淆不清。我们家族从 “泰” 字辈往上的二十代世系,是先辈们流传下来的,在这之后的字辈则是编修族谱时随口拟定的。希望我们三房的所有族人都要遵守奉行,不要废弃更改呀。
《排行诗》
景洪立朝廷,日时宗君本。% U7 Q, {( q; o  @
正大希应之,添开文运泰。$ N! g' {0 a* [7 x8 ~1 o. N
家兴光远耀,礼义振书香。$ u0 G0 X- Z4 r' ]# m$ R, V' ^: c
明良昌田祚,兰桂肇珍祥。* r* n, z% K  Z, G- u0 |
英华绍世泽,积善有馀芳。
合族重续谱牒总序
乌巷青箱溯本源而绵世泽琼林玉树思、祖德而振家声子族系出江西太和肇端於,祥祖派衍未东马水分基於盟新开先祖之鸿基承承继继树后人之骏业蛰蛰绳绳子姓茶衍日隆孙枝缩延愈盛顾家乘之创立由乾隆乙已以开其先而家乘之继修至道光已丑以步其后合一姓之人文两修谱牒倘历多年不更重续相关者奚啻秦越相视者宛若弁髦或因世系失考以致昭穆之混淆或因远迩相睽以致尊卑之倒置成因等杀未列以致本支之参差幸合族志成有心仁人公举纂修笔秉谱政疏者联亲同络之条晰涣者欲萃共一气之流通明纪纲序昭序穆编齿录分派分支举二十馀代之世系远以推之鼻祖溯数百馀年之渊源次以序之耳孙行见来梨告竣家乘维新各识吾祖宗之在普著旗常者若而人敦伦族党者若而人明经理秉铎游胶库贡成均者若而人寄迹他乡乘高车拥驷马者若而人尊祖之思油然动也法祖之念勃然兴焉触诸目者必杨其隐感诸心者自坚其行旋看以忠事君以孝事条以廉作吏以学立身后有作者继而起之长绵千秋世泽丕振万代家声谓非敦宗腾族续家乘於有自爱亲敬长屡新谱牒於无既也哉》为序
务同治三年岁次甲子季春月
谷旦蓝田氏湘槐亭氏运琢
篡修
同撰
兰溪氏高爵
连三民兰亭
公元一九九四甲成年
合族同刊
重刊
《合族重续谱牒总序》
从乌衣巷(乌巷)的名门望族(青箱指代门第高贵)追溯本源从而使世代福泽绵延不绝,望着如琼林玉树般的家族荣耀,追思祖先的德行来振兴家族声望。我们家族源自江西太和,起始于祥祖,分支繁衍到未东(此处 “未东” 可能有误,也许是某一具体地名),在马水建立根基,这是盟新(可能是某一祖先名)等先祖开创的宏大基业。子孙后代接连不断地继承发展,树立家族伟大的事业,家族人丁兴旺,如蜂群般聚集,生生不息。子孙繁衍日益兴盛,家族分支延伸越发繁茂。
回想族谱的创立,是在乾隆乙巳年(1785 年)开了先河,之后族谱的续修到道光己丑年(1829 年)又继续推进,将一族之人的情况在这两次谱牒编修中记录下来。倘若经历多年却不再重新续谱,那么族中相关之人就不只是关系疏远如同秦越之人(秦越表示疏远),甚至会对族谱像破旧无用之物(弁髦:比喻弃置无用之物)一样不重视。有的是因为世系无法考证,从而导致昭穆(长幼次序)混乱;有的是因为居住距离远近不同而彼此隔阂,以致尊卑颠倒;还有的是因为等级差别没有罗列清楚,导致本支关系参差不齐。
幸运的是,全族之人都有志于此,有仁人君子共同推举负责纂修之人,主持修谱之事。使疏远者之间的联系变得清晰有条理,让离散之人能汇聚起来,形成团结一气的氛围。明确家族的规矩,使昭穆次序井然有序,编辑族人资料,区分派别分支,将二十多代的世系梳理清楚,向上能追溯到始祖,对数百余年的家族渊源依次排列,下至子孙后代。
不久之后就看到新谱修成,族谱焕然一新,每个人都能知晓我们的祖宗。了解那些建立功勋(旗常:指王旗和太常旗,喻指功勋)的人是哪些,那些重视人伦族规的人是哪些,那些明白事理、担任官职、在学府求学、成为贡生(成均:古代的大学,后也指官设的最高学府)的人是哪些,那些在他乡发展、乘坐高车驷马(表示富贵)的人是哪些。尊崇祖先的思想自然而然地产生,效法祖先的念头蓬勃兴起。眼睛所看到的一定会引发内心的触动,心中有所感触自然会坚定自己的行为。不久就能看到人们用忠诚侍奉君主,用孝道侍奉双亲,为官廉洁,以学识立身。以后有继往开来之人,使家族千年的福泽长久延续,万代的家族声望大力振兴。这难道不是重视宗族团结、续写族谱的益处吗?是为序。
同治三年甲子年(1864 年)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
吉日
蓝田氏、湘槐亭氏运琢 纂修并共同撰写
兰溪氏高爵、连三民兰亭
5 ~5 ~' ~8 |* w公元一九九四年甲戌年+ P" H) \- u9 f7 J
合族共同刊印 重刊
清水铺哲甫先生夫妇合传
陶唐亲睫之风日去日远叔季露凌之气愈愈滴值俦张之方甚谁作砥桂於中流甚至鱼目珠虽谊属天溃而视诸秦越分系云乃而等於途昭穆之谓何其要以告无咎於先人耶予族哲先生有感於心因与合族而谋续谱病夫,先生世守患厚瑜其源则发於 藩宣景祥公论其本则宗富公之苗裔 正荣公之嫡派也数十代之流传以似以续本本源源支派明有可验根底实有可稽此家乘之修无容缓焉兹不具论第举 先生平居之行慨言之  先生当舞象年持理家政夙兴夜寐栉沐忧风雨惕励冒勤夫妻卧牛衣但之苦必常食之疏可饭劳劳图图不少问暇先是守祖父业嗣铁积寸累继长增高置业产新建造黄鸟之歌易为鱼梦诚快矣哉虽然 先生善於居室 先生尤善於居伦处庭帏则色难依然孺慕黄华之声宛然如闻则孝焉爱手足则敬难懔然恭止棠棣之秀俨然如昨则悌焉至宗族则日睦大宗小宗有别始祖房祖必崇则仁焉待乡党利用和排解推济不枸地千金诺不失约则义焉有此孝弟仁义庶可以得福可以致寿诗曰嘉乐君子曷不可、为 先生颂欤况德配 刘孺人贤而有德分佐其务主中馈少而必精制衣裳俭且中礼相夫子恭而温课婴儿严而慈周礼内则之篇殆夙娴耶举丈夫子三长运乾年甫五龄予以学习师许其聪颖过人超然有儒雅风於
是不忘庭训索其解於三坟五典寻其义於八索》邱月可随则随几欲粹药子之掌雪能映则映不下董氏之帷幸叨 祖宗之庇佑得邀一衿次达期经纪家务并井然有条有理三运攸头埋雪案志在文坛他日鹭序鸳班飞腾未可量其前程也阶下史孙济济而扶杖得会饴之乐岂不从客于子肖孙肾之中长享其天年乎今者重修谱牒合族拟作主修夫主必得其人前数十年 兴公主之后数十年先生又主之得毋明德之后有达人斯为善继而善述乎且谱必有倡倡之者胞兄 社翁谱必有纂纂之诞长男运乾谱必有编编之者三男运攸堂任运唐谱更有协协之者脉姓运隆是一堂中皆任事人不以户小而然缓坠事不以人寡而草草观成庶几乎敦宗睦族之道隆而礼义廉耻之风炽也是为传
清水铺湾全撰   男运乾敬刊
同三年岁次甲子季春月  谷旦
公元一九九四甲戌年  重刊
清水铺哲甫先生夫妇合传》
陶唐氏(尧帝)时期那种亲近和睦的风气,一天天地离我们远去,末世(叔季时代)如霜露般凉薄的习气却越来越浓重。在这风气乖张正盛之时,谁能像中流砥柱一般坚守正道呢?以至于鱼目混珠的乱象频生,虽然情谊上同属一族,但相互看待却如同秦越之人(形容关系疏远),甚至在路上相遇如同陌生人,全然不顾昭穆(家族辈分)的次序,这怎么能向先人交代而不留下过错呢?
我族的哲甫先生对此深有感触,于是和全族商议续修族谱之事。说起先生,他家世代坚守忠厚之道,追溯其源头,发端于藩宣景祥公;论其根本,则是宗富公的后裔、正荣公的嫡传子孙。历经数十代的传承延续,家族的分支流派清晰可验,家族的根基渊源实在有据可查,所以编修族谱这件事实在是刻不容缓。在此就不详细论述这些了,只大略讲讲先生平日的品行。
先生在十五六岁的年纪就操持管理家政,早起晚睡,不顾栉风沐雨的辛劳,夫妻二人过着贫寒困苦的生活,即便常常只能吃粗茶淡饭,也依然辛勤劳作,从不停歇。起初,他继承祖父的家业,而后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断扩充增加产业,购置田产,新建房屋,昔日困苦的生活如同《黄鸟》之歌中所唱的那般(指代生活艰辛),如今已变为如鱼得水般的美梦,实在是令人畅快啊!
虽说先生善于经营家业,但他尤其善于处理家族伦理关系。在家中,他对待父母能做到和颜悦色,依然保有孩童般对父母的敬爱之情,仿佛能听到《黄华》(应是与孝道相关的古曲之类)之音回荡,这便是尽孝啊;关爱兄弟,能秉持敬重之心,庄重恭谨,就如同那茂盛的棠棣之花依旧如往昔般美好,这便是尽悌啊;对待宗族之人,每日都注重和睦相处,区分大宗小宗,尊崇始祖、房祖,这便是行仁啊;对待乡邻,善于利用时机去调解纠纷、周济他人,不吝啬钱财,一诺千金,不失约于人,这便是行义啊。有这样的孝悌仁义品德,大概就可以获得福泽、得以长寿吧。《诗经》上说:“美好快乐的君子,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这难道不正是对先生的赞颂吗?
况且先生的妻子刘孺人,贤良且有德行,能分担家中事务,主管饮食之事,即便食物简单也必定做得精致;制作衣裳,虽节俭却合乎礼仪;辅助丈夫,恭敬温和;教导幼儿,严格又慈爱。她大概是早就熟习《周礼・内则》篇中的规范了吧。
她生育了三个儿子,长子运乾,年仅五岁时,我因他学习之事考察他,就觉得他聪颖过人,有着超凡的儒雅风范。于是他不忘父亲的教诲,在《三坟》《五典》等古籍中探寻义理,在《八索》《九丘》(皆为传说中的古籍)等典籍中寻求奥义。月光可照之处便随之诵读(形容勤奋好学),几乎要比得上汉代董仲舒(其读书刻苦,有 “三年不窥园” 之说)那般刻苦了;有幸承蒙祖宗的庇佑,得以获取秀才的功名。次子运期,操持管理家务,井井有条。三子运攸,埋头于书案,有志于文坛,将来在官场中如鹭序鸳班(形容官员上朝时的队列整齐,这里指代在仕途上有所作为)般飞黄腾达,其前程不可限量。如今阶下子孙众多,先生得以尽享含饴弄孙之乐,难道不正是在子孙贤孝之中从容地安享天年吗?
如今重修族谱,全族商议拟定主修之人。主修之人必须得合适,此前数十年是兴公主持,之后数十年又是先生主持,这难道不是说明有贤德之人其后必有贤能通达之人,如此才算是善于继承先人的事业并能很好地传述下去吗?而且修谱之事,必有倡导之人,此次是胞兄社翁倡导;必有编纂之人,此次是长子运乾编纂;必有编订之人,此次是三子运攸以及堂侄运唐编订;更有协助之人,是族中运隆。如此一来,一家之中都是担当事务之人,不会因为门户小就懈怠耽搁此事,也不会因为人手少就草率完工,这样大概就能使敦宗睦族之道兴盛,而礼义廉耻之风盛行吧。
特此作传。
清水铺湾全撰
( ?7 y) |2 |! y& H男运乾敬刊
; o$ i% q/ z5 t4 y
同治三年岁次甲子季春月 谷旦
公元一九九四甲戌年 重刊
续修谱序
谱牒之学欧阳公号为精审常讥司马迁繁徽博引不能阙疑五帝之世遐哉邈矣晋绅先生难言之而迁所著三代世表舜与禹称出昌意之后殷与周称出高辛之后穷源逆流如屈仲指而数庭树略无参稽犹豫之词不其感欤古者五世亲尽各自为氏或以邑或以谥或以官或以王父字支分派别莫知终极逖引遐稽适清宗祜故朱紫阳断自茶院府君苏眉山断自可知者始盖慎之也道微俗薄举世竞慕夫声华单戚之户耻阀闼之不雄门望之不峻舍其所自出之祖传会簪组以华於众津津乐道不知愧怍虽以杜正伦之贤求齿城南郭崇韬之贵胃后汾阳况其下焉者乎嗟乎鬼犹求食强他氏之神歆於非类吾鬼不其馁而作俑其谁而令人心之坏至斯极裁吾族本贯江西之泰和当守徽钦时藩宣景祥公以丁母艰去任占籍於维山马水之圩继绳至今相沿且数十叶前世者长慎世系之远而难稽也乾隆五十年肇修谱牒昭示来许至道光已丑年再修之 同治甲子年三修之至是四次修订辨亲蔬序长幼理其绪而分之亦比其类而合之若钢办纲有条不素其世系则断自景祥公始凡前世达食显宦時士魁儒概置不录益恐蹈欧阳公之所讥益兢焉以来子苏氏为式尔夫冒引远宵因君子之所讯而尊祖睦族亦士大夫之急务祖远而易忘族散而易疏先王因是而为之节文故礼必有所宗所以继祖於上而合族於下也继祖於草草也合族於下亲亲也亲亲为仁 尊草为义仁义行而人道竭矣后世宗子之法亡三从五服之素相视几如途人高曾以上不知其世系之所乍出匪独人心之浇盖礼教之失斯族谱所以作也族谱所以维宗法之穷是为序也
绍曾元谦氏
葆贞干候氏
基修嗣孙   敬撰
金声绍苏氏
镇湘与宜氏
合族同刊
续修谱序》
谱牒之学,欧阳公被认为最为精审严谨,他常常讥笑司马迁在撰写史书时广泛征引、博采众长,却不能对存疑之处有所取舍。五帝的时代太过久远渺茫,即使是士大夫先生们也难以说清楚,而司马迁所著的《三代世表》中,舜与禹都称是出自昌意之后,殷与周都称是出自高辛之后,追溯源头逆推源流,就如同弯曲手指去数庭院中的树木一般(形容轻易肯定),毫无参考查核、犹豫迟疑之词,这难道不令人感到疑惑吗?
古时,家族传承到五世之后亲情渐疏,各自另立氏号,有的以封邑为氏,有的以谥号为氏,有的以官职为氏,有的以祖父的字为氏,分支别派众多,难以探究到尽头。追溯久远的历史,考察根源,是为了彰显宗族的福泽。所以朱熹(朱紫阳)编修族谱时,从茶院府君开始断代,苏轼(苏眉山)从能够确知的祖先开始,都是因为谨慎的缘故啊。
世道衰微,风俗浇薄,整个社会都竞相羡慕声名荣华,一些小家族以自家门第不显赫、家族声望不高为耻,舍弃自家真正的祖先传承,攀附那些高官显宦来向众人炫耀,还津津乐道而不知羞愧。即使像杜正伦那样贤能之人,想要攀附城南杜氏;郭崇韬那样的权贵,冒认是汾阳郭子仪的后代,更何况那些地位更低之人呢?唉!鬼神尚需求食,让其他姓氏的神灵享受本不属于它的祭祀,自己家族的鬼神难道不会挨饿吗?而这种坏风气的始作俑者是谁呢?如今人心的败坏竟然到了如此地步!
我族原本籍贯是江西的泰和,在北宋徽钦二帝时期,藩宣景祥公因遭遇母亲去世而离职,后来在维山马水之圩落户定居,延续至今已经数十代了。前代之人长久担忧世系太过久远难以考证。乾隆五十年开始编修族谱,以昭示后人。到道光己丑年再次编修,同治甲子年第三次编修,到如今是第四次修订。这次修订辨别亲疏,排列长幼,梳理其脉络而分别清晰,也按照类别进行整合有序,就如同提起网纲则网目整齐有序一般,条理分明。其家族世系从景祥公开始断代,凡是前代那些达官显贵、饱学之士一概不记录,大概是害怕蹈袭欧阳公所讥笑的弊病,更是以朱子、苏氏的做法为准则而小心谨慎。
胡乱攀附远祖是君子所指责的行为,而尊崇祖先、和睦宗族也是士大夫的当务之急。祖先年代久远就容易被遗忘,家族离散就容易关系疏远,先王因此制定礼仪规范。所以礼必然有所尊崇的对象,这样才能向上继承祖先,向下聚合族人。继承祖先是恭敬之事,聚合族人是亲近之事。亲近为仁,尊崇为义,仁义施行则人伦之道完备。后世宗子之法已经消亡,三从五服的制度,族人相互看待几乎如同路人,高祖、曾祖以上就不知道世系的来源,不只是人心浇薄,也是礼教缺失的缘故。这就是族谱编修的原因,族谱是用来维系宗法制度于困窘境地的,特此作序。
绍曾元谦氏
5 c+ [' W8 ^3 V9 S4 t$ k1 {- B2 I葆贞干候氏  J) H2 c, k  I9 _, j! J
基修嗣孙 敬撰3 U& \) J; ?' a1 b
金声绍苏氏, \9 c3 o4 F1 S& g( p. U! ]! ^
镇湘与宜氏, k  r5 H( {! I8 A- W/ C
合族同刊
- k- J4 b; G& [! @
9 q# L7 \1 k, h7 W. Q$ U7 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立志 发表于 2024-11-16 10: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姻传祖国立公中外合传
4 J( F, b. W+ @# r* u8 r
4 K, O5 I. m* z, f丙午冬贯养闲家整会松弟金拂轩而来少坐谈及族中谱将峻促贯为金租父母传贯初以老辞既以金之祖父母者贯之侍祖父母也曩日登龙拜谒凡侍祖父母之规范久为亲炎今贯齿虽六秩奚容以老倦于勒而不传之以为家乘光公讳社字国立,克盛公之三于继聪公之胞兄兰亭公之伯父也初居白头山之阳岁辛亥因生齿浩繁屋宇湫隘乃相上洞之楼层地势雄胜加以产业四围环绕卜允藏焉顾唐句有云绕屋树扶疏公寻以培峰龙护住场故封禁后岭奈近多疆悍春寻前伐公以一身周旋其间谓与其惧之以威不如制之以礼角之以势不如动之以情如此者数年始定其用心不知几经坚忍者奂为人端方正直喜敦庞不事浮嚣居恒语人日人生在世不可碌碌无所短长耕望千仓万箱读期内圣外玉斯能光大门间扬名而显亲也故一生律已以勤补抽以俭养廉田畴虽不能广而杆柚未至其空诗书纵未多读而子孙必以是课至其为子则止孝为父则止慈与人交则止信尤为一生之所大过人者古人云声为律吕身为度公窃有焉德配欧阳侍祖母其勤俭也又若性生手不释套的解茧身不违裙布荆钗举凡一切家政更能相夫的不建原不徒事姑嫦以敬居妯娌以和已也举丈:子七长高仰三继前四惟占五茂之六瑞之七鸣!皆业农而服先畴惟岳父雨泽公行二寝食诗书文坛时有王家千里驹之号惜骥尾未附中年辄埙业则公之大恨事耳既以不能得诸子者旋欲求诸居则日世上无难事祗要有心人余虽初愿未赏而积德累行此志不容少懈以故德弥邵者年弥高寿匕秋合族以维贤乃大额於庭八旬复有渭水者类之赠至八四令终鳃鳃然犹嘱五岳叔茂之公以经教金声三岳叔母曾和熊九勉福昌幸皇天不公之潜德幽光焕发甲午科试金受知於张学使身游泮沼福昌亦声噪儒林加以孙曾林立头角峥峰安知三槐样瑞不复於公家见之耶今合族续家来金声任篡修福昌任编修泰挂任房修星与科复件督协效才任能一堂济济斯何如之辉映也裁九之下谅公亦顾而眉扬炱贯属孙塔是采公之实缀诸谱俾之览者亦将得斯文而知公爲是为传
7 ]# c5 ^& O) ~+ i6 D5 C7 N邑文库孙 曾守贯拜撰+ Y& ^% d8 k% d3 Q  Q; _
/ k) X! s6 F$ ?' w6 }3 j5 D' g
桂柏   炳 让 修
2 v: F1 {) [) M$ t全声  穆徽   求 栋 植  孝
5 C8 p. M/ H- N, I1 c' a2 g0 U3 @孙  泰星 曾孙家梁  均杰  元孙兴  敬刊
, K; u% v5 g; r: J福昌  春桓   仁  齐  涣
" F; p# ]( ^0 }, c0 e% \5 N枝科         根  燮  煦
6 X. C( ?3 U9 t8 p
6 n6 @# {) j. S7 A" Z* f( c《姻传祖国立公中外合传》
& ^; z& K' U) y% v* b% o5 O$ x6 L, ]2 c3 k; M+ u
丙午年冬天,我在家中闲居,正整理书籍,松弟金拂轩前来,稍坐片刻后谈及家族族谱即将修撰完成之事,催促我为金的祖父母撰写传记。我起初以年老推辞,后来想到金的祖父母也是我曾经侍奉过的祖父母。往昔前去拜谒之时,他们侍奉祖父母的规范举止,我早已看在眼里。如今我虽已六十岁,但怎可因年老倦怠而不撰写传记,不为家族族谱增添光彩呢?' q; U) T+ P$ p' m+ Z; y2 w, g

/ t) F8 ~& b4 f# i' t: s, I; F公名讳社,字国立,是克盛公的三子,继聪公的胞兄,兰亭公的伯父。起初居住在白头山的南面,辛亥年时,因家族人口众多,房屋狭小局促,于是相中上洞的楼层之处,此地地势雄伟优越,加上四周都有产业环绕,占卜后认为是适宜居住之地。
; k  ]1 O6 k' g+ I  T( g9 H6 D# d1 ^% C  ?
回顾唐诗有云 “绕屋树扶疏”,公随后为培植风水、护住气场,故而封禁后岭。无奈近来有很多蛮横之人,常在春季前来砍伐树木。公凭一己之力在其中周旋应对,他说与其用威严震慑他们,不如用礼仪来制约;与其用权势与他们争斗,不如用情感去打动。如此这般过了数年才得以安定。他在其中的用心之苦,不知经历了多少坚韧之事。公为人端方正直,喜好敦厚朴实,不事虚浮喧嚣。平日总是对人说:“人生在世,不可碌碌无为,毫无建树。耕种期望有千仓万箱的收获,读书期望能内具圣德、外有成就,这样才能光宗耀祖、显扬亲人。” 所以他一生以勤奋弥补自身不足,以节俭涵养廉洁之德。田地虽然不算广阔,但也不至于家中无物;诗书虽未读太多,但必定督促子孙学习。至于他作为儿子极尽孝道,作为父亲极尽慈爱,与人交往恪守诚信,这些更是他一生远超常人之处。古人云 “声为律吕身为度”,公也可说是这样的人啊。6 e4 L$ H& b2 y8 t7 a5 o* e

$ O1 ]) F# e" x) G公的妻子欧阳氏,侍奉祖母,其勤俭之态仿佛天性使然。她手中从不放下针线活计,身着粗布衣裳,头戴荆钗,操持一切家政事务,更能辅助丈夫,不只是恭敬地侍奉公婆,与妯娌相处也极为和睦。9 T: n' j/ C- L  G& E/ ?1 w6 G

: ]( t3 F4 K4 p: b1 ]2 j+ F她生育了七个儿子,长子高仰,三子继前,四子惟占,五子茂之,六子瑞之,七子鸣之,都从事农耕,继承先辈的田地产业。唯有岳父雨泽公排行老二,一心研读诗书,在文坛上时有 “王家千里驹” 的美誉,可惜未能功成名就,中年就停止了学业,这是公心中极为遗憾之事。公因不能从儿子们身上实现期望,便转而期望从孙子辈中求得。他常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我虽起初的愿望未能达成,但积德行善,此志绝不能稍有懈怠。所以品德越高尚之人,寿命越长。公享年七十余岁,全族都认为他贤能,于是在庭院高悬匾额。八十岁时又有如同姜子牙渭水垂钓般的赞誉。至八十四岁寿终正寝时,还念念不忘地嘱托五岳叔茂之公以经学教导金声,三岳叔母曾氏要如和熊(和熊丸,古时以熊胆制成药丸,让孩子在口中含着读书,形容母亲教子有方)那般勉力福昌。幸得皇天不负,公的潜在品德和幽微光芒得以焕发。甲午科试,金声得到张学使的赏识,进入官学成为秀才,福昌也在儒林声名远扬。再加上孙辈曾孙辈众多,才华出众,怎知三公之槐那样的祥瑞不会再次出现在公的家族之中呢?
% u7 p1 u- V' ]8 g  N& S  N7 z* p$ _5 ?1 `
如今全族续修族谱,金声担任纂修,福昌担任编修,泰桂担任房修,星与科又辅助监督,众人各展其才,人才济济,这是多么辉煌的景象啊!九泉之下,想必公也会为之欣慰而眉开眼笑吧。我作为族孙曾守贯,于是采撷公的事迹记载于族谱之中,使阅读之人看到此文便能知晓公的事迹,特此作传。
, u8 u; n+ T6 u2 @
! N1 t9 I' G- l2 k* `3 t6 E邑文库孙 曾守贯拜撰
; p" P  H' p  u- Y7 r6 d2 f; z# k( |! |: X) g1 _$ ?
桂柏 炳 让 修1 q3 j5 b8 y/ o
全声 穆徽 求 栋 植 孝$ O& e% A( r" w) ]+ K. D4 C* G
孙 泰星 曾孙家梁 均杰 元孙兴 敬刊
, \& q% ?. Q1 ~1 h- O福昌 春桓 仁 齐 涣
  I9 s# U3 o" D4 w! |- Y- K枝科 根 燮 煦
* D+ m# n8 K; y) Y/ L/ X
8 y, A0 a0 K" ]5 R8 w9 i
+ Q- i: f2 _$ n$ z1 M
7 c* B% i  @9 ^, B2 R3 s7 j- ]( N) K
$ z: A' B  D7 G" c

6 K9 u  Z9 w5 ]& f2 h) i白头山认卖字并判案
& ?0 s, o5 b, R4 N& V立契卖屋基山岭人阳任周任达等今 康照六年五月二十日因家下缺用叔任商议将祖置地名白头山屋基山岭一所东底大岐扩倒水为界南底陈人早禾田为界西底本岭尽处为界北底田洞为界前后左右俱系倒水界限分明尽问本房户族无有承买凭中会曾化龙摊崇伍子英召到客民王省吾父子向前承买为业当日三面言定时什价银陆两肆钱正比日一手领足并无短少分厘自卖之后任从王人买主起造长禁卖主不得异言屋地山岭好歹买主自见如有户族争论俱系卖主承当今恐无凭立此卖契刊谱为据7 D' O8 _  U* G* K
立卖屋基山岭人阳任周字同弟任达身刘会之龙榨崇曾富化凭中人:卢金完伍子英) p( Z  l# p/ Q5 {2 P
嘉庆二十二年四月二十四日立退卖字人阳朋万贤万才万中万达位等有上年白头山面北山岭-带栽种桐茶树木百物今本名不愿耕管经威友谢大禄曾宏义徐春耕梁帝红等自愿退卖与王人管业王人出价铜钱贰拾卦文正比日-手领足并无短少-文其出山界下底石眼下横冲颈埋碑为界自退卖之后山系王氏管业本族人黎永无异言惟有老爷山后祗留坟墓壹家离坟三尺不得挖动有塘坎上荒田一丘系王开虎管业阳人不得争论今欲有凭立此退卖字刊谱为据
# z, ]) ^9 [) G; I* U中万明万
9 q9 Z; m4 @6 p9 V7 `立退卖字人阳达
8 E# a" U6 n3 y& X( }% s: ]% T* A: p# S* Q( j3 }
影湖
6 m" Y" D1 y: p宇公举达青笔; _) C& Q9 ~# D; h* m9 E
贤万
6 b5 m2 K; c5 a; d: f7 U( \. B才万" k6 ~7 V3 {. @8 F, p& a6 l* g/ e
8 @6 u# r& |! \
中见人谢大禄,曾宏义 伍启近
/ j/ p8 b  Z% G3 u4 C: e( |- j4 J徐春耕
# W$ X6 c& a( O梁帝红
) T1 W$ e, r+ Y仝在
0 L/ P  T* o1 ~+ K$ e1 |5 X正堂徐 审看得王添相善彩具控阳克让等强挖煤垅一案缘王添相等有地名白头山面南阳克让亦有地名细头山面东北东底漏崎护为界乾隆二十一年阳克让占接白头山土讼经前徐熊二案下勘审断会照契图各管各业去八月内阳克让将细头山发陈添赐等强挖煤垅有伤王添相住居后致玉添相以前情具控到县今集犯庭讯查阅老案山图各有界限断今两造照老契图管业永禁不许开挖煤垄有伤住居宅未脉取具各遵结立案此判乾隆四十八年正堂李 审看得王添相告阳克让一案缘王添相之祖王省吾於康熙年间得买阳克让之祖阳任周任达地名白头山山岭屋基一所东底大岐塘倒水南底陈人早田西底本岭尽洞是白头山底南北俱底田洞全山一岭皆属王姓管业轮隆二十年阳克让之租凰佐强将王添相所管之白头山开挖煤垅王添相之祖王俊先控准审任徐断白头山归王人管业其隔洞之细头山归阳人管业所煤垅永远封禁案煌煌乾隆四十三年王添相因梁昆山附近白头山之来脉开挖煤垅有碍住场讼经前任刘审断所挖煤垅亦经封禁在案乾隆四十七年内阳克让抗违断案又将王添相所管白头山北面山地发刘五常等开挖煤垅论经前任徐审讯仍照各前任断案永远封禁不许开挖讵阳克让乘前任徐解任捏情翻挖邀勘而刘王帝等亦抗违断案动工开挖不休兹查案集讯查王添相所管白头山不惟文契载明四底可据且有断案为凭如果克让管细头山在白头山北面连共崎峰之处阳姓既葬有坟有关生灵禁不暇何以叠挖不休反伤自已祖坟其为混扯隔洞之细头山各自塘底开挖毫无疑议阳克让拒违断案叠挖不休尤复翻控邀期冀拖累实属刀健着重责三十板刘五常抗违开挖殊属不合薄责三十板以敬白头山南北两面山地王添相照契管业所挖煤垅永远封禁不许开挖取具阳克让等日后再不敢越占强挖煤垅甘结立案此判8 |5 k6 j8 ]+ }% p! z& E% O$ F- o

6 p/ d3 M0 `) J  f全声4 q5 S8 b8 I! x, t6 B/ g/ k8 `
王省吾裔运锦 泰裕谨刻泰喜, B  P) [% H- M6 F5 T. R& X
公元一九九四甲戌年童刊) ~/ U8 F; v6 b4 @9 a

9 `) q/ `" P+ K8 d! N0 S
! @3 e% \- U5 c6 f9 x《白头山认卖字并判案》: j! l; Z& y. O& e
# n) \. b+ T7 m
一、康熙六年卖屋基山岭契据1 s% |5 A$ |0 d

  c! R% U1 b+ F: A立契卖屋基山岭的人是阳任周、阳任达等。在康熙六年五月二十日,因家中缺钱使用,他们叔侄商议后,决定将祖上购置的位于地名白头山的屋基山岭一所出售。其界限为:东边以大岐扩倒水为界,南边以陈人早禾田为界,西边到本岭尽头为界,北边以田洞为界,前后左右都以倒水为界限,十分分明。他们问遍本房户族,无人愿意承买,于是通过中人曾化龙、摊崇、伍子英,召集到客民王省吾父子前来承买作为产业。
) a1 v* g3 d; [' i1 q9 D! B$ u/ P" M$ f( v
当日三方当面讲定价格,议定价银为陆两肆钱整,当天就一次性全部收足,没有短缺分毫。自从卖出之后,任凭王姓买主在该地建造房屋等,卖主不得有异议。屋地山岭的好坏情况,买主自行查看。如果有本房户族前来争论,都由卖主承担责任。如今担心没有凭证,特此立下这份卖契,刊印在族谱中作为依据。
( @$ h5 W0 c: z- H( v
6 W# e+ S* k/ a. q+ x; z立卖屋基山岭人:阳任周(字同弟任达),身刘会之,龙榨崇,曾富化。' t1 I+ W2 m! `. v. H
凭中人:卢金完,伍子英。9 g6 R+ t; L; u4 r; E  A6 `% L
立契时间:康熙六年五月二十日。
  ?5 q7 q, ^6 Y, ^3 n3 s! ~0 A; K
$ `% x, a% d# Z% I二、嘉庆二十二年退卖字据* t) ?5 C! n; D# O
! q" x* L3 ^9 C+ g% u) G" z
立退卖字的人是阳朋万、贤万、才万、中万达、位等。上年在白头山面北山岭一带栽种了桐茶树木等各种作物,如今本人不愿意继续耕种管理,经过亲戚朋友谢大禄、曾宏义、徐春耕、梁帝红等从中说和,自愿将此地退卖给王姓之人管理经营。王姓之人出价铜钱贰拾卦文,当天就一次性全部收足,没有短缺一文钱。
' S, r2 n. h& i) p+ f
& n* M- i& Q; Y! x; u. @其出山界以下以石眼下横冲颈埋碑为界,自从退卖之后,这座山就归王氏管理经营,本族人黎永不得再有异议。唯有老爷山后只留坟墓一家,距离坟墓三尺范围内不得挖掘变动。还有塘坎上的荒田一丘,由王开虎管理经营,阳姓之人不得争论。如今为了有凭证,特此立下这份退卖字据,刊印在族谱中作为依据。0 _6 D  Z  H( S: p7 Z
: t! x2 C+ n9 h
立退卖字人:阳达(住影湖,宇公举达青笔),贤万,才万,富。1 ~! E  c3 a, u. c
中见人:谢大禄,曾宏义,伍启近,徐春耕,梁帝红。6 p! B, [9 A( s5 n# P
立字时间:嘉庆二十二年四月二十四日。
3 W/ X% J, i8 _$ v4 \
1 y. b9 y0 U: j4 a4 G" |( _三、乾隆年间相关判案情况
: ^- y; e# e4 M7 l# r  Z0 _6 J  w. N! w6 t
1.乾隆四十八年正堂徐审案情况
1 G1 E/ P9 T$ c正堂徐审理的是王添相、善彩控告阳克让等强行挖掘煤垅一案。原来王添相等人在地名白头山面南有地,阳克让在地名细头山面东北也有地,东边以漏崎护为界。乾隆二十一年,阳克让侵占白头山的土地,引发诉讼,经过前徐、熊二位官员勘查审理,判定按照契约图纸,各自管理各自的产业。
. Y5 X' \4 F1 G9 k
# d  F. n) @+ w但在去年八月内,阳克让将细头山发给陈添赐等强行挖掘煤垅,对王添相的居住处造成影响,于是王添相以前情为由向县衙控告。如今召集犯人到庭审讯,查阅旧案和山图,各处都有界限,判定双方按照旧的契约图纸管理产业,永远禁止不许开挖煤垅,以免伤及居住宅第的山脉风水,并且让双方取具各自遵守判决的结状,立案存档。8 O% G5 b: k$ N3 s! I3 b  n

/ K* r9 ]- S  |2 u, V: }) j. @1.乾隆四十三年及之后相关审案情况: t* \) o* u  n6 }5 i8 R
正堂李审理的是王添相控告阳克让一案。王添相的祖父王省吾在康熙年间购得阳克让的祖父阳任周、任达位于地名白头山的山岭屋基一所,其界限为:东边以大岐塘倒水为界,南边以陈人早禾田为界,西边到本岭尽头是白头山底,南北两边都以田洞为界,整座山一岭都归王姓管理经营。
2 T3 p! P+ k1 b. u9 p& E: B1 {( p. C# G
乾隆二十年,阳克让的祖父凰佐强行将王添相所管的白头山开挖煤垅,王添相的祖父王俊先控告并经审理,时任徐姓官员判定白头山归王姓管理经营,与之相隔的细头山归阳姓管理经营,所挖煤垅永远封禁。7 }# T* @" g! O/ Z7 M, n

" m2 A( }$ I5 Y2 {' @; K" ?乾隆四十三年,王添相因梁昆山附近白头山的来脉开挖煤垅,有碍居住场所,引发诉讼,经前任刘姓官员审理,所挖煤垅也经封禁在案。* K1 x  o) L4 X% L5 V1 O
) ]8 {6 U7 O$ {: A3 ?: P2 I) c* i
乾隆四十七年内,阳克让违抗之前的断案,又将王添相所管白头山北面山地发给刘五常等开挖煤垅,尽管经前任徐姓官员审讯,仍按照各前任断案,永远封禁不许开挖。然而阳克让趁前任徐姓官员解任之际,捏造情况重新开挖,并邀请勘查,而刘王帝等也违抗断案,不停地动工开挖。
& W$ v( D8 }3 p0 `% Z
  @9 W$ K" p/ N% o2 N此次查案召集双方讯问,查看王添相所管白头山,不仅文契上明确记载了四周界限可作依据,而且有之前的断案作为凭证。如果阳克让所管的细头山在白头山北面连共崎峰之处,阳姓既然在此处葬有坟墓,关乎生灵,本应禁止开挖还来不及,为何却不停地挖掘,反而伤及自己的祖坟呢?由此可见,其是在混扯隔洞的细头山,各自从塘底开挖,这是毫无疑问的。" K' R+ g% q8 J- m1 ]1 W

/ Y8 `0 b$ z* c% ~" Z9 d, b9 g于是判定:阳克让违抗断案,多次挖掘不停,还再次翻控,企图拖累对方,实属刁悍,重责三十板;刘五常违抗开挖,也很不合规矩,薄责三十板。白头山南北两面山地,王添相按照契约管理经营,所挖煤垅永远封禁,不许开挖。让阳克让等取具日后再不敢越占强挖煤垅的甘结,立案存档。
) [* f- Y# X6 o
3 f5 z) }" W, `5 Q刊刻者:全声,王省吾裔运锦、泰裕谨刻,泰喜。3 c$ y* r; X6 A5 ]
重刊时间:公元一九九四甲戌年。9 s* N5 Z0 N! R$ y9 F

& |! E" j5 c7 W" |3 ~3 V: M: m8 l5 v! \" [7 B* h/ b/ [
+ H* h' W, l4 T4 v' C" r8 ^

! _$ ]% a% a1 N5 \: r8 [
% w8 ]$ o1 O* V: K民国三十七年岁次戊子五修宗谱目录8 y; }# T: n% e" x, S6 Y
任事名目8 N, w0 R& [1 O* x
续修谱序
4 P: v. @7 j0 ^5 T; a, M( F9 o收谱字号* r6 t4 |0 {/ ~: v
府君行述( ?7 z. m4 j" H
任事名目2 q% Z: |2 g' A7 h  n7 }
一主修0 Z& R+ Z8 r! z( R- L' _+ S6 t; A
家溪出款建石正
" [' V+ j) _" a5 ~0 h8 T4 _家江 出款二石正7 s' m* C' n* y
家材,出款壹石五斗正
' R, X% ~; `% k% H! I/ ?! ?$ x家洹 出款壹石五斗正
( b/ g5 r( g; m. }" D1 J兴亮 出款壹石五斗正
0 h- y/ B( r# Y( M/ O1 }0 l& v( a: p兴详 出款壹石五斗正: f. C. e' P0 K: ]* j9 r; f
一副修
9 _; `3 u4 x* o9 f家波 出款一石正
* n: M" s' u, Z) l! b家让 出款六斗正, x( U* A8 y8 @/ e
家栋 出款六斗正
* C: @( R3 K" |) a% A家植 出款六斗正
" Z, L( a) d# Y8 {7 D) }兴铅 出款六斗正1 A& `) j! f4 b* U, @( Q
兴泾 出款六斗正0 B% `8 d4 t9 U8 x8 M
家亨 出谷六斗正& g. y6 V9 z6 Y' P1 c6 c( }
兴礼出谷六斗正  a2 T: K/ `, r2 p6 @0 N) C
家永出谷六斗正" J1 O3 F3 H7 Q) c: e  u
淑福出谷六斗正
+ @/ O, H; \& X6 @' Q. l篡修
' M; `. g7 y1 E; W, h( z9 m道存) k  J8 x6 j8 z7 Y
编修   家永
: h( ?3 _' S) d, w/ S9 I3 V倡修
- i  Y' s4 \0 G- _6 i房修
# M: d! o$ m( x* B泰树
' i. l+ ]/ B2 i+ L4 z: P家桐) `5 }# i3 j  x8 O
家海
. C% W$ [$ s8 \& _" w8 X8 Y7 L5 L房修4 P. z5 X: N( F# Z
家波2 m5 K. O$ b( l/ u! |& t
家享
/ O* Q2 ~* D- B+ r, L; M兴泾
" W+ a' J( B+ G# t5 P, N经理+ W; V# c* j; n" q+ U9 K, h/ n7 B
家江' l& I- R1 v* |$ O
家洹
4 M, d- ]# m2 B2 a家庠
( h# ~" Y& v0 K( l1 [
* b$ s+ X& G3 j/ E+ L0 n' `# a& X& a- {$ W5 ]/ z; A
6 f; B9 m, y3 a1 D* n& {2 m0 J
富袒续谱牒序- H, u5 c% P6 ?7 u
国有史家有谱为备忘以资考正也予族系出江西大和肇端於 祥祖发纫於未东马水分基於盟新盖 富祖者属新公之嫡派政公之苗备衍至明末正荣公卜迁於清水铺西二三里之白头山即今称王家山开先代之鸿基承泽继继启后世之人文科甲绵绵顾谱牒之创修始於乾隆五十年道光已丑年再修之同治甲子年三修之光绪丙午年四修之承承相继均成帙於马水至重续五修发启于民国三十二年拖期五载乱麻无绪虽云世潮兵动实执事者籍故推延贪困私豪子房顽廉懦立之古训秉自力更生之精神召集会议倡自 富祖起分支五修宗谱远推二十馀代之鼻祖溯数百年之渊源次序井然查一谱牒者明亲疏别尊卑亲亲而互爱及於族推而言之而族而国天下之大同主义者也惟此次重续五修首次分支而独立经济因乏幸四修谱帙收存者谨慎完整尚新故第一卷至四卷除添此次序文等於其上以外其他毫未变。中间有不属本房之序文等亦未删掉希尔后学奋自强如期更正新谱牒继而起之庶几长绵千秋世泽丕振万世家声矣是为序时
! L: Q+ f5 `* W' M6 I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岁次戊子春- ^; b3 v8 A% i" c! [: l- N
篡修嗣孙道存佩璋氏敬撰
! a& j' f2 X- }$ \; r- v, _
" M: a1 }: ]. L; X) D% M5 C- d; y9 i! i( q( S
- x! n8 P5 ?9 K0 z* n
+ d# A' }1 X# j6 A7 U; I+ Z. o; ?
《富祖续谱牒序》
8 H/ D4 F* n- f$ Z2 _* q9 @% O2 n4 x" `' }( B
国家有史书,家族有族谱,都是为了记录备忘之事,以便作为考察校正的依据。我族源出江西泰和,起始于祥祖,发端于未东,在马水建立根基,到盟新公。而富祖,乃是新公的嫡传后代,政公的后裔分支。繁衍到明末,正荣公选择迁居到清水铺西二三里处的白头山,也就是如今所称的王家山,开启了先辈的宏大基业,传承恩泽,开启后世的人文昌盛,科举功名连绵不绝。
3 j" N* n2 I  L/ c$ S# s
( G$ C8 J# R2 L族谱的创修开始于乾隆五十年,道光己丑年再次编修,同治甲子年第三次编修,光绪丙午年第四次编修,代代相继,都在马水完成修撰成册。到了重新续修第五次族谱时,发起于民国三十二年,却拖延了五年,如同乱麻般毫无头绪。虽说有世道战乱的影响,但实际上是负责此事的人借故推诿拖延。秉持着 “贫而不贪,困而不私,子孝父慈,兄友弟恭,廉洁谦逊” 的古训,依靠自力更生的精神,召集族人开会商议。此次倡议由富祖一支发起分支,独立进行第五次宗谱编修,向上远推二十多代的鼻祖,追溯数百年的家族渊源,使得家族次序井然有序。
4 l8 m. c2 m9 s4 @1 z8 E: n( Q+ g* P' q+ A( k
查看族谱,是为了明确亲疏关系,区别尊卑地位,家族之人相互亲近、彼此关爱,推而广之,从家族到国家,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只是此次重新续修第五次族谱首次分支独立进行,经济上十分匮乏。幸运的是,第四次修撰的族谱保存得极为谨慎完整,还比较新。所以第一卷到第四卷,除了在上面添加此次的序文等内容外,其他丝毫未作改动。中间有不属于本房的序文等内容也没有删掉,期望后世子孙奋发自强,按时更正新的族谱,使家族的荣耀能够长久延续,世代的恩泽绵延不绝,家族的声誉大振。特此作序。: g0 C" L* D% R8 S
0 k7 c0 R2 x2 ~. B# O5 e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岁次戊子春
+ T$ Q) _" {. S" Z+ `篡修嗣孙道存佩璋氏敬撰
# o1 _- _: N1 E3 A$ b5 f( Q* }: N

1 s( D/ [/ U0 u$ U) Y+ j" w/ m  V; ^* k. e
% h4 \6 q* O1 j& j( ^9 f
, K0 z( B5 }" y# f
* t8 B7 p3 J1 D3 g) r$ B/ h0 H
1 v/ _* g' b, n' R' J
- {' w( I6 F7 P- a+ P+ N
  [  C* C4 U$ N2 c4 i6 @4 {
0 s/ `2 R! N  k0 w+ }

, j. y9 G6 v; o! v& \9 m# p; E% G* v! S) d+ r3 C2 u

& V) ~( H  A3 `7 _5 L
9 l4 i, k- W- v3 y% k' g5 o8 s
, n+ J/ _% K; w6 a
/ u" N6 I( o1 {6 I$ X4 `# B) C  ?  A8 Z9 ?4 Y# @2 ]2 G
& A" l7 a" i  }' f; Q1 g
府君行述
5 G; S3 h, r" k4 P府君讳林字圣懋大父与朋公之季子也少禀志节颍悟过人读书通五经大义并习岐黄恒释卷而叹余为家境所限专持胁力以家劳值何能得忘学业於是疲筋骨饿体肤夜以继日念年不辍家乃稍裕大父母在日虽极困乏而甘旨无阙自奉以约食无兼味家计丰仍更无易传日民生在勤勤则不乏易日不节若则叹若府君书绅力行盖有助焉府君持躬虽俭在物斯厚於宗族乡党义举力之所及赴之恐后本族公山岁人仅清赏宗祠合祭会子息而母金累年如故 府君毅然出背远其母金将岁收积存公谷百馀石每遇荒年村人赖以周转堂兄家修二伯父祖所出以无恒产流离於外 府君代理家事洪细不遗卒为兴复田宅使无冻馁五伯祖嗣裔中斩所留产,府君经营成立祭扫会使不绝祀又以村居颇僻倡辨大元民众学校救济失学儿重并集资建筑校舍用垂永久他如排难解纷矜孤恤寡之事殆难缕举自以家贫废学引为恨事冀带等扬名立业振起家声每遇文人必投辖款待俾带等闻言以自壮用心殊至苦矣带入学后爱子之情更驾迄带毕业群治专校夏遣入国立广西大学心始稍慰时勉尽心为国家社会服务动材勤耕继志副其属望 府君年逾古稀体质仍健带供职铨叙部湘粤桂铃叙处离家甚近每归必偕至田园芟草谓国难万般不可稍暇逸盖 府君之勤苦自少至老始终如也民国三十二年秋偶患微疾带归省视自知将不起然处理家务如常痛於八月初四日弃带等而长逝矣享年七十有三兹适五修宗谱带滥竽善后救济总署湖南分署自愧庸才不能乘承遣志显扬先人谨述 府君事略俾不朽也
7 R  [- ?$ a, d男家带 家材 跪述
7 J& f( |# g1 }3 q5 U* v% j5 O! M时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岁次丁亥八月吉日6 a* k& y; C$ z5 V; ^* `: @0 y5 Q" `- |
公元一九九四甲成年重刊% N' S2 K3 v7 ]3 `0 y
. n$ y1 m) `1 n1 a7 C

" G' t, J6 U: u《府君行述》
1 n' h0 j5 ~5 g0 c" v) P! W
- {0 d  F2 d1 @" t8 C0 k# x府君名讳林,字圣懋,是大父与朋公的小儿子。年少时就怀有高尚的志向气节,聪慧过人,读书通晓五经大义,并且研习岐黄之术(中医医术)。常常放下书卷感叹:“我因家境所限,只能全力操持体力劳动来维持家庭生计,又怎能荒废学业呢?” 于是他劳累筋骨,忍饥挨饿,夜以继日地学习,二十年从不间断,家境才逐渐宽裕。8 M: [" i" |: f' K" M

( `5 H' j4 [4 Z# [  }祖父母在世时,即使家庭极其困窘,他也能保证祖父母饮食的美味,而自己生活节俭,饮食没有多种菜肴。家庭富裕之后,依然保持这种品德。《尚书》说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周易》说 “不节若,则嗟若”,府君将这些话语写在衣带上,努力践行,大概对他的为人处世很有帮助。  z: E# T7 [( {5 `; l
+ }+ ?+ X! R! r% b3 U. |' d& g  r: R
府君自身生活虽然节俭,但对待宗族乡党却极为慷慨。遇到义举之事,只要力所能及,必定奋勇争先。本族的公山每年收入仅够支付宗祠合祭的费用,本金多年未曾增加,府君毅然拿出自己的钱财,将每年公山收入积存的一百多石谷物,每逢荒年,村里百姓都依靠这些谷物得以周转度过难关。堂兄家修是二伯父的后人,因没有固定产业而流离失所,府君代理他家事务,事无巨细都处理得很好,最终为其恢复田宅,使其家人不至于受冻挨饿。五伯祖的后代无人继承,所留下的产业,府君妥善经营,成立祭扫会,使五伯祖的祭祀得以延续不断。又因为村庄地处偏僻,倡导创办大元民众学校,救济失学儿童,并且集资建筑校舍,使学校得以长久存在。其他如排解纠纷、怜悯孤儿、体恤孤寡之类的事情,实在难以一一列举。* z. o' k8 g* K0 j' f
1 r  m6 p8 t: t3 w
府君因自己家贫而荒废学业,引为终身憾事,期望家带等人能够扬名立业,重振家族声誉。每逢遇到文人,必定热情款待,让家带等人聆听教诲,以激励自己,用心极为良苦。家带入校读书后,府君的爱子之情愈发深切。直到家带毕业于群治专校,又送其进入国立广西大学,这才稍稍宽慰,时常勉励家带尽心为国家社会服务,勤奋努力,继承自己的期望。! L0 y6 Q8 c* t) f% a; Y

1 t4 S! e% M4 E, r7 }2 n$ \府君年过古稀,身体依然康健。家带供职于铨叙部湘粤桂铨叙处,离家很近,每次回家,府君必定带他到田园除草,说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各种事务繁多,不可稍有懈怠安逸。府君的勤劳辛苦,从年少直至年老,始终如一。民国三十二年秋天,府君偶然染上小疾,家带回来看望,府君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但处理家务仍如往常一样。最终在八月初四这天,抛下家带等人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三岁。$ G; j5 I& j2 A4 ]- I0 c

- }; m" Y- ~' E0 ^  k& h! [如今恰逢五修宗谱,家带在善后救济总署湖南分署滥竽充数,自愧平庸无能,不能继承父亲的遗志,显扬先人。谨此叙述府君的生平事迹,使他能够名垂不朽。
$ }2 p/ {  \7 U5 b
5 P* z1 G5 ]: E( O男家带、家材 跪述
7 M& }% G7 q8 d0 p' @时间: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岁次丁亥八月吉日9 _- X; F2 ^& X
公元一九九四甲戌年重刊
) ?- m/ B1 T* T
( P" R1 `  R) Y
. R! U0 ]3 N& {5 @* F" B收谱字号
! g7 V% r' F& u- S1 S# K  X8 d% {4 I两字号  兴锡收) k: p0 b& m6 S. T' h4 `
晋宇号  家洹收
) J6 L% k  j6 _- \( X家字号  家让收
9 P, l/ v) {# D) v2 v% ~6 s8 I声字号  字享收2 t5 a5 u) u) @
远字号  兴文收(住沙泥巷)2 c: e  j  ^! j

' U! C0 s$ f& A6 r' ~一九九四年五修谱藏谱字号:
: N( q5 X: L8 |8 X% j6 e: e两晋家声远久;三槐世泽长绵
* j0 n! l" W' K$ R, b. J" e两字号 兴佑* B  u$ h/ U0 v. Y- {* v
晋字号 兴位
# Y4 m% m4 k4 B% |家字号 淑仁
( d- ~5 d' t  Q' C% m声字号 兴廉2 H2 e& N, y( m
远字号 兴庚8 r) x8 e0 Y8 c% A; W) L! _+ v
久字号 兴金5 P& D/ p- j- e  s: Q2 `( \+ z
三字号 淑已6 c4 L& K" S; H# W1 Q2 M& h$ t
槐字号 桂成
2 f( u3 L1 d- K- w" i: l5 u世字号 兴华
9 j# k2 K7 ]% a* W' U# ^泽字号 淑材5 U5 s5 C* h9 G. o: ~6 C* a
长字号 淑喜
& I) x3 n+ U5 L3 y- {绵字号 淑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立志 发表于 2024-11-16 10: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景祥公自江西泰和县迁到耒东马水圩,然后正荣公从马水迁到现在清水铺边的王家山定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立志 发表于 2024-11-16 10: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耒阳这次是第六次修谱,有同字辈王姓本家,可以加一下,增加本家的感情和沟通。电话:17727555575  (微信同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