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祥公源流序 轩轾今普者岂遂以今昔轩轻乎今昔无两天地也生人无两今昔也逖稽晚近直旦暮耳何以称焉递升递降者风气也无升无降者正气也风氯蕴隆间世一值正气流峙千古不可磨灭盖其所注精者异耳直递降之风气而存不降之正气则正气之流峙不殊风气之蕴隆其不可磨灭者乃以保合吾之正气风气原无足论世时乎显而显不因显而隆时乎酶而晦不因晦而灭聩然渊然自超然於风气之外普有可轩今与为轩昔有可轻今与为轻欲磨之而无可磨灭之而无可来今之视昔犹昔之视今故日直旦慈耳 景祥公之为人轩由人轩轻由人轻风气听之适然正气安於所遇视介推鲁连辈犹有胜焉当徽钦时六贱窜奸於外五感风炽於内天灾屡见人怨日深天下之势危若发丝矣一时正人君子谓天下事尚可为如苏程司马辈条其便宜俱罹党铟之祸何灌张榷陈刘诸大臣有封御容死节者有一门死节者有骂贼不屈死节者京都尘宛府库空虚宛若山林气象 公适以丁母艰去任慨然日吾不忍随波逐流又不能砥柱狂澜吾既不有其国臣何敢有其家即舍车而徒毅然无所顾忌-:-仆萧然行李托迹於此俾福之人名可得而思人不可得而见吾不知迩时闽海士庶其轩轻乎公者为何如也易日君子见几而作不傻终日公其以之矣而由今思之设当日者 公若贪恋官爵稍存轩轻念头疏食饮水其果甘於八珍乎敞表麻履其采逸於五乘乎纵勋名赫奕万一不免小人毒茶子孙盛衰不可知 公虽坦然无复悔憾其能如此日之绳绳振振寝昌寝炽六七百年以来子孙簪缨不绝乃知天之所以轩轻我,公者固在此而不在彼也兹困续修家乘不揣荒谬即人所未党言者为轩轻之说以发其端为二气之辩以伸其说藩宣有灵其以余为知言否是为序 时 乾隆五十年岁次乙已季夏月 清泉乙百年岁贡士七十四叟 己山廖遇林顿首拜撰 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午季冬月谷旦 重刊 公元一九九四甲戌年 重刊
$ k$ u9 w' f! H# D0 |( m8 J- _1 J
: I! c; v$ z P/ \9 P& C
. R4 J# c2 G8 V' F& ?
《景祥公源流序》 从古至今,难道就能够因今昔不同而随意区分高下吗?天地从古至今并无两样,生于世间的人也不分今昔有何不同。追溯到近世,不过如朝夕之间罢了,又有什么可特别称道的呢?世间有递升递降的风气,也有不升不降的正气。风气蓬勃兴起,隔代才会出现一次;而正气流淌屹立,千古都不可磨灭,大概是因为它们所倾注的精神不同罢了。倘若能在递降的风气中留存不被降格的正气,那么正气的流淌屹立依然如初,不似风气那般有起伏变化,其不可磨灭之处正是为了保全凝聚我们的正气,风气原本就不值得过多论述。当世道显达时就显达,却不因显达而更加隆盛;当世道隐晦时就隐晦,却不因隐晦而消亡。安然沉静,自然而然地超脱于风气之外,在古时或许有可被高看之处,在今时或许有可被轻视之处,想要磨灭它却无法做到,如今看待往昔,就如同往昔看待如今,所以说不过如朝夕之间罢了。 景祥公的为人,被人高看也好,被人轻视也罢,都听任风气的自然变化,而正气则安然于所遭遇的一切。比起介之推、鲁仲连这些人来,他还要更胜一筹呢。在宋徽宗、宋钦宗时期,六贼在外肆意逃窜为奸,五鬼在内如狂风般肆虐,天灾屡屡出现,百姓的怨恨日益加深,天下的局势危险得如同发丝一般。当时的正人君子都认为天下之事还有可为之处,像苏轼、程颐、司马光这些人,条陈对国家有利的策略,却都遭受了党锢之祸。何灌、张确、陈过庭、刘韐等诸位大臣,有的因护卫皇帝画像而死节,有的全家死节,有的大骂贼人不屈而死节,京都蒙尘,府库空虚,宛如山林般荒寂的景象。 景祥公恰好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他感慨地说:“我不忍心随波逐流,又不能力挽狂澜。我既然不再拥有这个国家(指对国家局势深感无奈),又怎敢再有自己的小家。” 于是舍弃车马徒步行走,毅然无所顾忌,带着寥寥的行李,在此地寄身。使得此地的人们只闻其名而难见其人,我不知当时闽海的士人百姓对景祥公是如何评价看待的。《易经》上说:“君子见机而作,不等到天黑。” 景祥公大概就是这样做的吧。而如今想来,假如当时景祥公贪恋官爵,稍有区分高下的念头,粗茶淡饭难道真的会比八珍美食更香甜吗?破旧的衣服鞋子难道真的会比华丽的车乘更安逸吗?纵然能建立显赫的功勋名声,但万一免不了被小人毒害,子孙的兴衰就不可预知了。景祥公虽然坦然,不再有悔恨遗憾之情,但如果真那样的话,又怎能有如今家族子孙绵延昌盛,六七百年以来子孙世代为官不断的景象呢?由此才知道上天对景祥公区分高下的安排,原本就在于此(指其坚守正气的选择)而不在于彼(指贪恋官爵等世俗追求)啊。 如今因为续修家谱,我不揣冒昧,就人们未曾觉察到的方面阐述这区分高下的说法以作为开端,通过对两种气(风气和正气)的辨析来展开论述。祖宗在天之灵若有感知,不知是否会认为我这番话是有见识的言论呢?以此作为序。 时
% x+ z F1 z, r5 I乾隆五十年岁次乙巳季夏月& w: j2 f2 p# P W! e8 Z
清泉一百岁贡士七十四叟
6 ]( h! U6 O$ S' J$ I己山廖遇林顿首拜撰
( u0 a5 _; g5 p( {- ]* H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午季冬月谷旦 重刊
, d* \; B2 J2 w! ]& H2 a公元一九九四甲戌年 重刊 族谱总叙 王氏族谱谱王氏之族亦以谱吾族所自出也王之族所出不一派唐开元间命史臣薜柳辈考订民族分二十六姓为国宗十六姓为圆柱天下四大族王族居其一太原一支又分为四族有琅琊族有河间族有京兆族皆姬族也又有妫族姚族姒族及子卤之族用能光大门同秒派其派以族其族也其散布如今日称族於各宗大约太原一族居多同厥派敢异厥族也如必欲溯渊源於后稷虽公聊大夫感亦数典而忘其祖鸣呼王之族何其盛也,吾族自大宋落屯以来世既远而年日湮断自藩宣 景祥公始祥生四子日锡日钊日钦日锦祥以上不可知也不可千宜从其略尊我所自出亲我所自出也不可诬也,钦公徙居桂阳之兴宁县今亦聚族而年予虽知其里居亦不敢附后恐其中有干宗乱宗之嫌应合者不敢合以致慎也,钊生立成成生朝昂品生廷笏三代以后无稽焉、锦生立焕焕生品文痒讳朝吉越二世而亡今止存其婚配及生没葬向年月俾得受后人之享祀于不忒嗟呼令此二公曾枝其枝而族其旗不亦与四族之中又各族其旗则门第虽微荐衍就盛讴必以富贵贫贱异哉今。存者帷 偶祖一支锡祖以后遽至时辈中间五件不无舛讹字迹多为 鱼馋损 进祖 政祖祖虽开三房同为三房之烈祖即同出样祖之苗斋有可合无可分也名虽分实属合也夫以 祥祖当微钦时 绮纫膏梁之习而远遁於候山马水之坪其见岁之决也其藏身之固也昔文子毕万封於魏后为秦所灭万子逃居泰山遂成王族山东之称王族自万子始也亦犹吾族之开三房自锡公始也锡公之身分而为三房人之身而实归於祥祖一人之身故曰吾族为祥祖所自出从其所可知者为断也十世祖 希颜公授通判职两库有百里储才之赠晚年手载墨谱昭示来兹槽书字迹墨痕犹新何莫非藩宣公之灵长俾后人不至非所祖而祖以自读其祖也战我三房其慎体斯意勒为成书则世守外替矣是为序 时 乾隆五十年岁次乙已季夏月 谷旦 文魁 嗣孙总理 文凤公元一九九四甲成年冬月 同撰 重刊 《族谱总叙》 王氏的族谱,是用来记载王氏家族的,也是为了梳理我们这一族的来历。王氏家族的起源分支众多,在唐朝开元年间,朝廷曾命薛柳等史官考订各民族源流,划分出二十六姓作为国之大宗,其中十六姓被列为重要支派,天下有四大族,王氏位列其中。太原王氏这一支又分为四个族系,有琅琊族、河间族、京兆族,这些都是姬姓的分支;此外还有妫族、姚族、姒族以及子姓的族系等,凭借这些分支得以光大家族门第,细分派别,以族系来区分派别。如今各支派在各地繁衍,号称王氏家族的,大概以太原王氏这一支居多。既然同属一个支派,就不敢混淆族系。如果一定要追溯到后稷那里作为渊源,恐怕就算是公卿大夫,也会数典忘祖啊。唉,王氏家族是多么兴盛啊! 我们这一族自从大宋建屯以来,年代已经久远,岁月逐渐模糊不清。从藩宣景祥公开始才有确切记载,景祥公生了四个儿子,分别叫锡、钊、钦、锦。景祥公之前的情况已无法知晓,既然无法确切得知,那就适宜从略记载,要尊重并亲近我们确切知晓的家族来源,不可随意编造。 钦公迁徙到桂阳的兴宁县,如今也在那里聚族而居。我虽然知道他们的居住地,但也不敢随意攀附,就是担心其中会有冒犯、扰乱宗族正统的嫌疑。该合的不敢随意合,以此表示慎重。 钊公生了立成,立成生了朝昂,朝昂生了廷笏,三代之后的情况就无从查考了。锦公生了立焕,立焕生了朝吉,朝吉进入县学读书,过了两代就绝嗣了,如今只留存有其婚配情况以及生卒、葬地的朝向和年月等 信息,以便能让后人祭祀不断且不出差错。唉,如今这两位先辈的支系,其分支繁衍各自成族,这与四大族之中又各自细分族系的情况类似,门第虽然低微,但繁衍逐渐兴盛,又怎能以富贵贫贱来区分呢? 如今留存下来的只有锡祖这一支,锡祖之后很快到了时辈,中间历经五代,其中不乏错讹之处,字迹也多有模糊损坏。进祖、政祖虽然分出三房,但他们同为三房的显赫祖先,也就是同是出自景祥祖的后裔,有可以合并记载之处而没有可分开的理由,名义上虽有区分,实际是一体的。 想当年景祥祖在宋徽宗、宋钦宗时期,面对那奢华享乐的风气,毅然远遁到候山马水之坪,可见其决断之英明,藏身之稳固。昔日毕万被封在魏地,后来魏国被秦国所灭,毕万的儿子逃到泰山居住,于是形成了王氏家族,山东王氏之称便是从毕万之子开始的,这就如同我们家族分出三房是从锡公开始一样。锡公这一支分化为三房,而三房之人的根源实际上都归属于景祥祖一人,所以说我们这一族是源自景祥祖,就以能够确切知晓的情况作为断代依据。 十世祖希颜公曾被授予通判之职,有管理两库、储备人才的美誉。晚年亲手撰写墨谱,用来昭示后人,那谱书上的字迹墨痕至今还清晰如新,这难道不是藩宣公的英灵护佑,使得后人不至于认错祖宗而亵渎自己的祖先吗?所以啊,我们三房之人应当慎重体会这番心意,将族谱编订成书,如此便能世代传承而不废替了。以此作为序。 时
( x; F* v: N+ G9 R乾隆五十年岁次乙巳季夏月
0 ~6 K% Y% D/ |. d" r! h, }5 _, a0 J谷旦4 L9 I6 g1 v( A8 [5 [0 s" W
文魁
# v1 c M. U- z8 }嗣孙总理
: C+ m5 U: D$ T$ |文凤公元一九九四甲戌年冬月- a3 x8 F& J- i( c
同撰
( W* ` g+ k, D( ^重刊 云峰房 白头山之阳聚族而处者有王姓居近清水铺之楼前金日楼前玉姓究莫知其所自出盖自兵焚煨烬后差投繁兴人思免脱苛可潜身即依为固宅岁久日深父老周识高曾势国然也虽属兄弟班行安必不涂人视之乎今云峰房幸先世修醮亡灵从贩筐中检得荐部始知正荣公来自六冲椒木岭其故址堆上其遗基正峰公其胞兄俱属宗害公之嫡派政祖之苗裔夫以六七世不相往来之人-旦得讲家人之谊于不既甚矣谱之不可不修矣反本者於斯寻源者于斯吾以卜吾族之所由兴奂安知今日之楼前王氏不与六冲同其蒸衍也哉是予所厚望也夫 乾隆五十年岁次乙已季夏月 谷旦 开虎 嗣孙添运谨识 文槐 公元一九九四年甲戍 重刊 云峰房 在白头山的南面,聚居着一族姓王的人,他们居住在靠近清水铺的楼前,此地名叫楼前。至于这里的王姓究竟源自何处,已经没有人能确切知晓了。大概是自从遭受兵火焚烧、家园毁于一旦之后,各处差役赋税繁多,人们一心只想找个能逃脱苛政、可以潜藏自身的地方,于是便在此处安居下来,把它当作稳固的居所。随着岁月流逝,时间久远,就连族中的父老也不认识高祖、曾祖一辈的情况了,家族的发展脉络已然模糊不清。虽说大家都是同属兄弟辈分的人,但又怎能把彼此当作毫不相干的路人看待呢? 如今,云峰房有幸在前代祖先举行祭祀仪式时,从装杂物的筐子里翻检出了祭祀时所用的荐部(可能是记载家族祭祀相关事宜的文书之类),这才知道正荣公是从六冲椒木岭迁来的,那里是他原来的住址所在,有他曾经居住的房基旧址。正峰公是他的同胞兄长,他们都属于宗害公的嫡传后代,是政祖的子孙后裔。 想想看,原本六七代都互不来往的族人,一旦能够重新叙说家族亲情,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啊!由此看来,族谱是不能不编修的呀。想要追本溯源的人都可以通过族谱来了解家族脉络,我也借此来推测我们家族之所以能够兴盛的缘由。又怎知如今楼前的王氏一族,将来不会和六冲的王氏一族一样繁衍昌盛呢?这正是我寄予深切期望的啊。 乾隆五十年乙巳年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六月) 吉日 开虎 嗣孙添运恭敬地撰写并记录 文槐 公元一九九四年甲戌年 重新刊印 排行引 崇谱之有排行枋斑爵之义以辨尊卑而明第成也字辈不定则尊卑不明世系亦易混淆吾族自泰辈以上廿世系先世流传以后乃修谱时口占凡我三房宣遵行勿替 排行诗 景洪立朝廷 日时宗君本 正大希应之 添开文运泰 家兴光远耀 礼义振书香 明良昌田祚 兰桂肇珍祥 英华绍世泽 积善有馀芳 《排行引》 尊崇族谱设置排行的意义,就如同区分官爵品级一样,是为了辨别辈分的尊卑,明确长幼次序呀。如果字辈不固定确定下来,那么辈分的尊卑就难以明晰,家族的世系也容易变得混淆不清。我们家族从 “泰” 字辈往上的二十代世系,是先辈们流传下来的,在这之后的字辈则是编修族谱时随口拟定的。希望我们三房的所有族人都要遵守奉行,不要废弃更改呀。 《排行诗》 景洪立朝廷,日时宗君本。% U7 Q, {( q; o @
正大希应之,添开文运泰。$ N! g' {0 a* [7 x8 ~1 o. N
家兴光远耀,礼义振书香。$ u0 G0 X- Z4 r' ]# m$ R, V' ^: c
明良昌田祚,兰桂肇珍祥。* r* n, z% K Z, G- u0 |
英华绍世泽,积善有馀芳。 合族重续谱牒总序 乌巷青箱溯本源而绵世泽琼林玉树思、祖德而振家声子族系出江西太和肇端於,祥祖派衍未东马水分基於盟新开先祖之鸿基承承继继树后人之骏业蛰蛰绳绳子姓茶衍日隆孙枝缩延愈盛顾家乘之创立由乾隆乙已以开其先而家乘之继修至道光已丑以步其后合一姓之人文两修谱牒倘历多年不更重续相关者奚啻秦越相视者宛若弁髦或因世系失考以致昭穆之混淆或因远迩相睽以致尊卑之倒置成因等杀未列以致本支之参差幸合族志成有心仁人公举纂修笔秉谱政疏者联亲同络之条晰涣者欲萃共一气之流通明纪纲序昭序穆编齿录分派分支举二十馀代之世系远以推之鼻祖溯数百馀年之渊源次以序之耳孙行见来梨告竣家乘维新各识吾祖宗之在普著旗常者若而人敦伦族党者若而人明经理秉铎游胶库贡成均者若而人寄迹他乡乘高车拥驷马者若而人尊祖之思油然动也法祖之念勃然兴焉触诸目者必杨其隐感诸心者自坚其行旋看以忠事君以孝事条以廉作吏以学立身后有作者继而起之长绵千秋世泽丕振万代家声谓非敦宗腾族续家乘於有自爱亲敬长屡新谱牒於无既也哉》为序 务同治三年岁次甲子季春月 谷旦蓝田氏湘槐亭氏运琢 篡修 同撰 兰溪氏高爵 连三民兰亭 公元一九九四甲成年 合族同刊 重刊 《合族重续谱牒总序》 从乌衣巷(乌巷)的名门望族(青箱指代门第高贵)追溯本源从而使世代福泽绵延不绝,望着如琼林玉树般的家族荣耀,追思祖先的德行来振兴家族声望。我们家族源自江西太和,起始于祥祖,分支繁衍到未东(此处 “未东” 可能有误,也许是某一具体地名),在马水建立根基,这是盟新(可能是某一祖先名)等先祖开创的宏大基业。子孙后代接连不断地继承发展,树立家族伟大的事业,家族人丁兴旺,如蜂群般聚集,生生不息。子孙繁衍日益兴盛,家族分支延伸越发繁茂。 回想族谱的创立,是在乾隆乙巳年(1785 年)开了先河,之后族谱的续修到道光己丑年(1829 年)又继续推进,将一族之人的情况在这两次谱牒编修中记录下来。倘若经历多年却不再重新续谱,那么族中相关之人就不只是关系疏远如同秦越之人(秦越表示疏远),甚至会对族谱像破旧无用之物(弁髦:比喻弃置无用之物)一样不重视。有的是因为世系无法考证,从而导致昭穆(长幼次序)混乱;有的是因为居住距离远近不同而彼此隔阂,以致尊卑颠倒;还有的是因为等级差别没有罗列清楚,导致本支关系参差不齐。 幸运的是,全族之人都有志于此,有仁人君子共同推举负责纂修之人,主持修谱之事。使疏远者之间的联系变得清晰有条理,让离散之人能汇聚起来,形成团结一气的氛围。明确家族的规矩,使昭穆次序井然有序,编辑族人资料,区分派别分支,将二十多代的世系梳理清楚,向上能追溯到始祖,对数百余年的家族渊源依次排列,下至子孙后代。 不久之后就看到新谱修成,族谱焕然一新,每个人都能知晓我们的祖宗。了解那些建立功勋(旗常:指王旗和太常旗,喻指功勋)的人是哪些,那些重视人伦族规的人是哪些,那些明白事理、担任官职、在学府求学、成为贡生(成均:古代的大学,后也指官设的最高学府)的人是哪些,那些在他乡发展、乘坐高车驷马(表示富贵)的人是哪些。尊崇祖先的思想自然而然地产生,效法祖先的念头蓬勃兴起。眼睛所看到的一定会引发内心的触动,心中有所感触自然会坚定自己的行为。不久就能看到人们用忠诚侍奉君主,用孝道侍奉双亲,为官廉洁,以学识立身。以后有继往开来之人,使家族千年的福泽长久延续,万代的家族声望大力振兴。这难道不是重视宗族团结、续写族谱的益处吗?是为序。 同治三年甲子年(1864 年)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 吉日 蓝田氏、湘槐亭氏运琢 纂修并共同撰写 兰溪氏高爵、连三民兰亭
5 ~5 ~' ~8 |* w公元一九九四年甲戌年+ P" H) \- u9 f7 J
合族共同刊印 重刊 清水铺哲甫先生夫妇合传 陶唐亲睫之风日去日远叔季露凌之气愈愈滴值俦张之方甚谁作砥桂於中流甚至鱼目珠虽谊属天溃而视诸秦越分系云乃而等於途昭穆之谓何其要以告无咎於先人耶予族哲先生有感於心因与合族而谋续谱病夫,先生世守患厚瑜其源则发於 藩宣景祥公论其本则宗富公之苗裔 正荣公之嫡派也数十代之流传以似以续本本源源支派明有可验根底实有可稽此家乘之修无容缓焉兹不具论第举 先生平居之行慨言之 先生当舞象年持理家政夙兴夜寐栉沐忧风雨惕励冒勤夫妻卧牛衣但之苦必常食之疏可饭劳劳图图不少问暇先是守祖父业嗣铁积寸累继长增高置业产新建造黄鸟之歌易为鱼梦诚快矣哉虽然 先生善於居室 先生尤善於居伦处庭帏则色难依然孺慕黄华之声宛然如闻则孝焉爱手足则敬难懔然恭止棠棣之秀俨然如昨则悌焉至宗族则日睦大宗小宗有别始祖房祖必崇则仁焉待乡党利用和排解推济不枸地千金诺不失约则义焉有此孝弟仁义庶可以得福可以致寿诗曰嘉乐君子曷不可、为 先生颂欤况德配 刘孺人贤而有德分佐其务主中馈少而必精制衣裳俭且中礼相夫子恭而温课婴儿严而慈周礼内则之篇殆夙娴耶举丈夫子三长运乾年甫五龄予以学习师许其聪颖过人超然有儒雅风於 是不忘庭训索其解於三坟五典寻其义於八索》邱月可随则随几欲粹药子之掌雪能映则映不下董氏之帷幸叨 祖宗之庇佑得邀一衿次达期经纪家务并井然有条有理三运攸头埋雪案志在文坛他日鹭序鸳班飞腾未可量其前程也阶下史孙济济而扶杖得会饴之乐岂不从客于子肖孙肾之中长享其天年乎今者重修谱牒合族拟作主修夫主必得其人前数十年 兴公主之后数十年先生又主之得毋明德之后有达人斯为善继而善述乎且谱必有倡倡之者胞兄 社翁谱必有纂纂之诞长男运乾谱必有编编之者三男运攸堂任运唐谱更有协协之者脉姓运隆是一堂中皆任事人不以户小而然缓坠事不以人寡而草草观成庶几乎敦宗睦族之道隆而礼义廉耻之风炽也是为传 清水铺湾全撰 男运乾敬刊 攸 同三年岁次甲子季春月 谷旦 公元一九九四甲戌年 重刊 《清水铺哲甫先生夫妇合传》 陶唐氏(尧帝)时期那种亲近和睦的风气,一天天地离我们远去,末世(叔季时代)如霜露般凉薄的习气却越来越浓重。在这风气乖张正盛之时,谁能像中流砥柱一般坚守正道呢?以至于鱼目混珠的乱象频生,虽然情谊上同属一族,但相互看待却如同秦越之人(形容关系疏远),甚至在路上相遇如同陌生人,全然不顾昭穆(家族辈分)的次序,这怎么能向先人交代而不留下过错呢? 我族的哲甫先生对此深有感触,于是和全族商议续修族谱之事。说起先生,他家世代坚守忠厚之道,追溯其源头,发端于藩宣景祥公;论其根本,则是宗富公的后裔、正荣公的嫡传子孙。历经数十代的传承延续,家族的分支流派清晰可验,家族的根基渊源实在有据可查,所以编修族谱这件事实在是刻不容缓。在此就不详细论述这些了,只大略讲讲先生平日的品行。 先生在十五六岁的年纪就操持管理家政,早起晚睡,不顾栉风沐雨的辛劳,夫妻二人过着贫寒困苦的生活,即便常常只能吃粗茶淡饭,也依然辛勤劳作,从不停歇。起初,他继承祖父的家业,而后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断扩充增加产业,购置田产,新建房屋,昔日困苦的生活如同《黄鸟》之歌中所唱的那般(指代生活艰辛),如今已变为如鱼得水般的美梦,实在是令人畅快啊! 虽说先生善于经营家业,但他尤其善于处理家族伦理关系。在家中,他对待父母能做到和颜悦色,依然保有孩童般对父母的敬爱之情,仿佛能听到《黄华》(应是与孝道相关的古曲之类)之音回荡,这便是尽孝啊;关爱兄弟,能秉持敬重之心,庄重恭谨,就如同那茂盛的棠棣之花依旧如往昔般美好,这便是尽悌啊;对待宗族之人,每日都注重和睦相处,区分大宗小宗,尊崇始祖、房祖,这便是行仁啊;对待乡邻,善于利用时机去调解纠纷、周济他人,不吝啬钱财,一诺千金,不失约于人,这便是行义啊。有这样的孝悌仁义品德,大概就可以获得福泽、得以长寿吧。《诗经》上说:“美好快乐的君子,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这难道不正是对先生的赞颂吗? 况且先生的妻子刘孺人,贤良且有德行,能分担家中事务,主管饮食之事,即便食物简单也必定做得精致;制作衣裳,虽节俭却合乎礼仪;辅助丈夫,恭敬温和;教导幼儿,严格又慈爱。她大概是早就熟习《周礼・内则》篇中的规范了吧。 她生育了三个儿子,长子运乾,年仅五岁时,我因他学习之事考察他,就觉得他聪颖过人,有着超凡的儒雅风范。于是他不忘父亲的教诲,在《三坟》《五典》等古籍中探寻义理,在《八索》《九丘》(皆为传说中的古籍)等典籍中寻求奥义。月光可照之处便随之诵读(形容勤奋好学),几乎要比得上汉代董仲舒(其读书刻苦,有 “三年不窥园” 之说)那般刻苦了;有幸承蒙祖宗的庇佑,得以获取秀才的功名。次子运期,操持管理家务,井井有条。三子运攸,埋头于书案,有志于文坛,将来在官场中如鹭序鸳班(形容官员上朝时的队列整齐,这里指代在仕途上有所作为)般飞黄腾达,其前程不可限量。如今阶下子孙众多,先生得以尽享含饴弄孙之乐,难道不正是在子孙贤孝之中从容地安享天年吗? 如今重修族谱,全族商议拟定主修之人。主修之人必须得合适,此前数十年是兴公主持,之后数十年又是先生主持,这难道不是说明有贤德之人其后必有贤能通达之人,如此才算是善于继承先人的事业并能很好地传述下去吗?而且修谱之事,必有倡导之人,此次是胞兄社翁倡导;必有编纂之人,此次是长子运乾编纂;必有编订之人,此次是三子运攸以及堂侄运唐编订;更有协助之人,是族中运隆。如此一来,一家之中都是担当事务之人,不会因为门户小就懈怠耽搁此事,也不会因为人手少就草率完工,这样大概就能使敦宗睦族之道兴盛,而礼义廉耻之风盛行吧。 特此作传。 清水铺湾全撰
( ?7 y) |2 |! y& H男运乾敬刊
; o$ i% q/ z5 t4 y攸 同治三年岁次甲子季春月 谷旦 公元一九九四甲戌年 重刊 续修谱序 谱牒之学欧阳公号为精审常讥司马迁繁徽博引不能阙疑五帝之世遐哉邈矣晋绅先生难言之而迁所著三代世表舜与禹称出昌意之后殷与周称出高辛之后穷源逆流如屈仲指而数庭树略无参稽犹豫之词不其感欤古者五世亲尽各自为氏或以邑或以谥或以官或以王父字支分派别莫知终极逖引遐稽适清宗祜故朱紫阳断自茶院府君苏眉山断自可知者始盖慎之也道微俗薄举世竞慕夫声华单戚之户耻阀闼之不雄门望之不峻舍其所自出之祖传会簪组以华於众津津乐道不知愧怍虽以杜正伦之贤求齿城南郭崇韬之贵胃后汾阳况其下焉者乎嗟乎鬼犹求食强他氏之神歆於非类吾鬼不其馁而作俑其谁而令人心之坏至斯极裁吾族本贯江西之泰和当守徽钦时藩宣景祥公以丁母艰去任占籍於维山马水之圩继绳至今相沿且数十叶前世者长慎世系之远而难稽也乾隆五十年肇修谱牒昭示来许至道光已丑年再修之 同治甲子年三修之至是四次修订辨亲蔬序长幼理其绪而分之亦比其类而合之若钢办纲有条不素其世系则断自景祥公始凡前世达食显宦時士魁儒概置不录益恐蹈欧阳公之所讥益兢焉以来子苏氏为式尔夫冒引远宵因君子之所讯而尊祖睦族亦士大夫之急务祖远而易忘族散而易疏先王因是而为之节文故礼必有所宗所以继祖於上而合族於下也继祖於草草也合族於下亲亲也亲亲为仁 尊草为义仁义行而人道竭矣后世宗子之法亡三从五服之素相视几如途人高曾以上不知其世系之所乍出匪独人心之浇盖礼教之失斯族谱所以作也族谱所以维宗法之穷是为序也 绍曾元谦氏 葆贞干候氏 基修嗣孙 敬撰 金声绍苏氏 镇湘与宜氏 合族同刊 《续修谱序》 谱牒之学,欧阳公被认为最为精审严谨,他常常讥笑司马迁在撰写史书时广泛征引、博采众长,却不能对存疑之处有所取舍。五帝的时代太过久远渺茫,即使是士大夫先生们也难以说清楚,而司马迁所著的《三代世表》中,舜与禹都称是出自昌意之后,殷与周都称是出自高辛之后,追溯源头逆推源流,就如同弯曲手指去数庭院中的树木一般(形容轻易肯定),毫无参考查核、犹豫迟疑之词,这难道不令人感到疑惑吗? 古时,家族传承到五世之后亲情渐疏,各自另立氏号,有的以封邑为氏,有的以谥号为氏,有的以官职为氏,有的以祖父的字为氏,分支别派众多,难以探究到尽头。追溯久远的历史,考察根源,是为了彰显宗族的福泽。所以朱熹(朱紫阳)编修族谱时,从茶院府君开始断代,苏轼(苏眉山)从能够确知的祖先开始,都是因为谨慎的缘故啊。 世道衰微,风俗浇薄,整个社会都竞相羡慕声名荣华,一些小家族以自家门第不显赫、家族声望不高为耻,舍弃自家真正的祖先传承,攀附那些高官显宦来向众人炫耀,还津津乐道而不知羞愧。即使像杜正伦那样贤能之人,想要攀附城南杜氏;郭崇韬那样的权贵,冒认是汾阳郭子仪的后代,更何况那些地位更低之人呢?唉!鬼神尚需求食,让其他姓氏的神灵享受本不属于它的祭祀,自己家族的鬼神难道不会挨饿吗?而这种坏风气的始作俑者是谁呢?如今人心的败坏竟然到了如此地步! 我族原本籍贯是江西的泰和,在北宋徽钦二帝时期,藩宣景祥公因遭遇母亲去世而离职,后来在维山马水之圩落户定居,延续至今已经数十代了。前代之人长久担忧世系太过久远难以考证。乾隆五十年开始编修族谱,以昭示后人。到道光己丑年再次编修,同治甲子年第三次编修,到如今是第四次修订。这次修订辨别亲疏,排列长幼,梳理其脉络而分别清晰,也按照类别进行整合有序,就如同提起网纲则网目整齐有序一般,条理分明。其家族世系从景祥公开始断代,凡是前代那些达官显贵、饱学之士一概不记录,大概是害怕蹈袭欧阳公所讥笑的弊病,更是以朱子、苏氏的做法为准则而小心谨慎。 胡乱攀附远祖是君子所指责的行为,而尊崇祖先、和睦宗族也是士大夫的当务之急。祖先年代久远就容易被遗忘,家族离散就容易关系疏远,先王因此制定礼仪规范。所以礼必然有所尊崇的对象,这样才能向上继承祖先,向下聚合族人。继承祖先是恭敬之事,聚合族人是亲近之事。亲近为仁,尊崇为义,仁义施行则人伦之道完备。后世宗子之法已经消亡,三从五服的制度,族人相互看待几乎如同路人,高祖、曾祖以上就不知道世系的来源,不只是人心浇薄,也是礼教缺失的缘故。这就是族谱编修的原因,族谱是用来维系宗法制度于困窘境地的,特此作序。 绍曾元谦氏
5 c+ [' W8 ^3 V9 S4 t$ k1 {- B2 I葆贞干候氏 J) H2 c, k I9 _, j! J
基修嗣孙 敬撰3 U& \) J; ?' a1 b
金声绍苏氏, \9 c3 o4 F1 S& g( p. U! ]! ^
镇湘与宜氏, k r5 H( {! I8 A- W/ C
合族同刊 - k- J4 b; G& [! @
9 q# L7 \1 k, h7 W. Q$ U7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