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下仙,又名张飞寨,原名寨下字。座落于耒阳市西北坛下乡境内,以其独特的“丹霞地貌”景观令人称奇。若论高度,寨下仙在耒阳诸山中也许排不上名次,可是在当地人眼中,祖祖辈辈将其视为仙山、名山。寨下仙山不是很高,海拔约220米。这里的山峦起伏,峰峦叠嶂,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12月8日,天气晴朗,冬阳暖暖的普照大地。耒阳城市论坛文友们,从寨下村开始,沿着云梯般的砂岩石板路拾级攀行,山路陡峭,久未爬山了,走不多时便感到腰酸脚痛,有些吃力。山腰间有两处凉亭可供游人、香客乘凉歇脚,从山脚下到顶峰共有525级台阶,我们走走歇歇,大概用了20多分钟的时间,就登上了山顶。此时,我深深体味到:登山不仅可以锻炼身体、磨练意志、观赏风景,还可以让人心胸更宽广,心地更坦荡!在登山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当你战胜了疲惫,攀登上顶峰时,就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和惬意。 寨下仙的山下古道是耒阳通往桂阳州的必经要道,古道两边山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相传,三国蜀将张飞曾率军队在“蔡下仙”的高山上安营扎寨,距此三公里处,张设坛阅兵,后有在此设圩场,名曰“坛下圩”。后人为纪念张飞的功绩,遂在寨上筑坛以祭祀之用,不而久之,人们习惯称山下四周为坛下。 寨下仙之石是耒阳唯一的“丹霞地貌”景观。多由红紫色页岩构成,山行暗红色,形成壁立千仞的几座险峰,气势壮观雄伟,山间怪石耸立,有天生成的石牛、石马、石磨、石鹰,各类千奇百怪的造型可谓栩栩如生。这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造化,真是无与伦比。石壁上花纹密布,犹如彩绘,线条清晰优美,令人叹为观止。 寨下仙的山门在陡峭的山岩上坐地朝南自然生成,是登峰必由之路。从石壕口登山入口两边崖壁峭立,壕宽约六、七尺,仅能通过一辆卡车,地势险要。至石壕中右侧悬崖万丈,悬崖上有两行古篆字,现已辨认不清,传为司马懿与张飞驻兵对峙所题。半山腰曾有一亭,亭已废。继上走,抵石拱门,高约一丈、宽约六尺,有石级通山顶,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势。从石拱门南走有群石山,山下有股清泉,泉水汩汩,清凉甘冽,经年流淌不断。石壁上凿成36个石级,名36梯。与此对峙的山名曰“狮子岭”,山下是款皮塘,水清鱼跃。相传,有一次司马懿带兵把张飞人马包围在蔡下仙山上,并多次擂鼓攻山,但无法拿下山头,就用重兵围困,截断水粮,想把张飞人马困死在山上。张飞多日不见司马懿攻山,也不见围兵撤除,知道不妙,便将计就计,令手下人从蔡下仙西南山坳里的款皮塘,捞来了一条十多斤重的活鲤鱼,将鱼从石壁上滚下山去。司马懿见围困多日仍有大活鱼,想必山上水粮充足,无法困死张飞,果然中计,下令将魏军人马撤走了。 寨下仙有两座石峰,主峰如屏,陪峰似笔。双峰对峙,怪石争奇。主峰顶上有一古庵,名“寨下仙”寺。张飞在此立寨把关,距此三公里处。庵前有块小坪地,有数株参天古柏,坪下是悬崖峭壁。庵左石池六、七口,传为张飞屯兵所开,用来蓄水。石上有仙鹿升天足迹。庵后有一块大园地,地平似毯,可容数千人。庵右是茂林修竹,站在顶峰望眺四周群山,登峰眺望,大有身在此山上,“一览众山小”之感。 在寨下仙山顶的坚硬岩石上散布着数十个“冰臼”,有的像马蹄,有的呈圆形,更有的“冰臼”里还套着几个小“冰臼”,大的直径三、四米,小的直径半米,深浅不一,有些常常蓄水数月不干。其实,冰臼是古冰川的遗迹之一。这种地貌形成的原因是冰川融化后,水一直冲击岩石,使得岩石被冲击成了深坑,这些坑因其形态很像古代舂米的石臼而被称为冰臼。这些“冰臼”轮廓圆滑,犹如浴缸,下雨的时候,雨水可以在石头低凹处形成积水,积水再慢慢侵蚀成圆坑,圆坑长年累月再逐渐侵蚀增大,犹如仙人留下来的大脚印。 寨下仙寺始建于何年失考,据清.光绪11年出版的《耒阳县志》记载:康熙五十八年,耒阳知县张应星游览此山,誉为蓬莱仙岛,并为修缮此庵作序。康熙六十年岁次辛丑仲春月,重建寨下仙寺并立下碑记,可惜碑文有部分字迹脱落,无法辨认。1927年在此设农民协会,农军成功袭击常宁烟洲挨户团,为革命事业作过贡献。1958年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寺庙被拆除,建材用于建第十三中学(现在的坛下中心完小)。1991年11月当地人集资在原址重建,为三鼎六厢砖瓦结构。厅堂正中供奉有弥勒佛和观音菩萨;两侧供奉众神。前鼎两侧为僧人居士住房;外厢房为庙会斋缮场所;中鼎天花板为一太极斗,绘有太极八卦图,这道教徽志用在佛教寺庙中实乃罕见。 有句俗语:“人到桥头皆是仙”。登上寨下仙峰顶,可领略一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这里视野宽阔无比,景色十分壮丽, 鸟瞰群山,一座座山峰连绵起伏,神态各异,遍地草木郁郁葱葱,山风拂面,真是让人心旷神怡,沉醉其中......随着寨下仙挂牌3A级景区,这里的美景会吸引更多人前来旅游观光,一睹耒阳的丹霞地貌。
7 B; N$ _* e' {2 {
) C8 W2 U+ E/ c0 `$ C" Q9 [* ^" F0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