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清光绪年间所编《耒阳县志》人物篇,在一众历史人物中,有一清末名人刘厚基特别耀眼,县志用较长的篇幅赞其战功、政绩、官声,彰其捐资公益,造福桑梓,内有“丰功伟业,昆耀寰区,志之以垂不朽”等语,有如夏日夜空漫天繁星中最耀眼的那颗,熠熠生辉。此何许人也?左宗棠为其亲书墓志铭。经谒故居,观刘氏族谱,在诸多史料中找寻历史的痕迹与真相,拂去岁月的尘埃,曾经远去的历史人物逐渐清晰丰满起来,让我们追寻他的人生轨迹,领略其文治武功,学习其家国情怀,传承其忠孝精神。
2 P; |6 U% q9 {% A 刘厚基,字子堃(通坤),号福堂,官场多尊称福堂军门,原坪田乡桥头村豹岭人(现马水镇圳桥村人)。生于道光二十年农历六月十四日(公元1840年),殁于光绪三年农历正月十七日(公元1877年),享年三十八岁。其曾祖父刘岐兴,祖父刘建廷,父亲刘秀钟,后因刘厚基之功,三代皆被朝廷诰授一品将军,妻皆诰封一品夫人。刘厚基生而岐嶷,性聪警刚毅,孝悌亲友,谊笃亲故,重义气,能急人之所急,仗义助人,少时即为湾村孩子王。刘厚基幼时家徒四壁,家无立锥之地。父半生坎坷,一事无成,母纺织补贴家用,斗粟缕丝靠母十指所出。稍长,发蒙入学,好学用功,却因无力支付学费,三年后被迫辍学。虽短短三年私塾教育,为刘厚基打下了文化基础,能吟诗作文,书法漂亮。此后,农忙之余,与宗族年轻人或晒谷坪,或祠堂内,苦练武艺,强健体魄,拳术枪械样样精通,长得身材魁梧,燕颔虎须,英气勃勃,且膂力过人,参加武举考试,以便报效社稷。闲时常怏怏不快,喟然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封万户侯,安能久居乡间?1 a; c/ T- z' l
仗剑从戎 战功卓著 咸丰初年,天下大乱,太平天国发动金田起义,经永安建制,顺江而下,盘踞金陵(现南京),割据东南数省。国家征兵募勇防剿,曾国藩恰逢在乡丁忧,奉命组建地方团练,湘军兴起。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刘厚基年满十八岁,以武童身份(参加武举,尚未考取功名的应试者,并非指幼童)仗剑投军,编入湘军果字营萧启江麾下,隶属步兵前锋。时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正攻陷江西南安等地,刘厚基所属的果字营奉曾国藩之命收复江西,与石达开部战于江西新城,刘厚基率先冲阵,斩将夺旗,勇猛无比。湘军收复南安府,解信丰城围,将石达开部逐出江西。刘厚基从此一战成名,开启了转战湘、赣、桂、粤、黔、川、陕、甘等省,跟随骆秉璋、刘蓉、左宗棠援川赴陕入陇,灭石达开部,扫云南李永和叛乱,剿捻,平陕甘回乱等共二十载的戎马征战生涯。
9 p$ ?- k0 j9 K5 \ I4 F! I m2 g咸丰九年九月,石达开率军败退入广西,围桂林城,刘厚基所部湘军蹑踪追击,入粤解围,此战刘厚基首先冲阵,破卡垒,右足受枪伤,终迫使石达开部撤围而去,战后刘厚基得六品顶戴。咸丰十年正月,石达开窜入四川,朝廷调骆秉彰任四川总督,加之云南李永和、蓝大顺纠众攻入蜀境,形势危急,骆秉彰急调刘厚基所部湘军果字营援川。湘军连克苏家湾、牛腹渡等据点,复仁寿城,擒伪元帅李玉齐,刘厚基手刃悍党尤多,咸丰十一年,刘厚基因功擢蓝翎把总加千总衔。随后在骆秉彰亲自督率下解绵州、眉州围,克丹陵等处,毙敌数千,生擒首领蓝潮鼎,刘厚基左足受枪伤,战后擢千总加守备衔。同治元年,攻克八角寨,生擒回乱首领李永和,余党斩杀殆尽,刘厚基受矛伤数处。旋即生擒石达开部承天侯及以下三千余名,刘厚基身先扑敌,右足再次受伤。因一路连捷,成功剿灭云南李永和部和石达开部,刘厚基因功连续擢升游击,参将,副将,赏“猛勇巴图鲁”名号,加总兵衔,赏三代一品封典,五年间由步兵前锋升至总兵衔。骆秉彰因刘厚基勇略过人,命其檄带湘军果字营500 名,成为骆秉彰麾下一只重要武装力量。同治二年,因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奉陈玉成之命西征,由鄂、豫窜入陕西,占据汉中、汉南,刘厚基奉命率湘军果字营援陕。同治三年正月,陕西抚军刘蓉督率湘军收复汉中,刘厚基策马向前,阵斩红衣首逆两名,赖军始溃而败,湘军趁势克复汉中府。战后,刘厚基交军机处记名,遇有总兵缺简放。后又乘胜收复汉南,战后加提督衔。同治四年,捻军攻陷阶州,刘厚基率军挖长壕围城,后掘地道轰塌城墙数十丈,湘军一鼓而登,克复阶州城,此战生擒七千余,阵斩敌数千名,救出难民数万,刘厚基身先士卒,头手足俱受枪矛伤,因功交军机处记名,遇有提督缺简放。骆秉彰、刘蓉因刘厚基指挥能力出众,请旨增加其统领马步楚勇三千名。其时,陕甘回乱愈演愈烈,攻陷州府,屠杀汉人,欲分裂国土,陕甘局势糜烂。刘厚基奉旨出征围剿回乱,刘蓉认为刘厚基将兵宜多多益善,又将骁骑楚勇五千余人命其统领。同治五年,在商周一带防剿时,突被回逆包围于洪水堡,匪众兵单,刘厚基身受矛伤十余处后坠马,血染衣尽赤,倚靠一堵土墙挺矛力战,回逆识得他是大将,欲生擒。马匹、洋枪都被夺去,回逆争功,相互抢夺,危急时刻,援军至,刘厚基方始得救,救治二十余日后方能辗转侧身。六月,回逆据陇州,刘厚基裹伤出战,大胜。战后获“西林巴图鲁”封号。同治六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刘厚基至此受其节制,成为其手下重要将领,独挡一面。随后,刘厚基率军战华阴、渭河设伏、新丰镇解围,转战咸阳、富平、泾阳、三原、洛川一带,扫荡陕中、陕南,纵横三秦大地,亲冒矢石,不避艰险,攻克府县,次第扫平回逆,深得左宗棠赏识,赞其深知谋略,调度有方,为秦中之冠,将镇西军亦归刘厚基统领。十月,刘厚基出征陕北,复绥德,克服延城,救清涧,解围榆林府,经近一年的血战,至同治七年八月,大胜回逆,收复陕北。因战功卓著,不避艰险,扫穴擒渠,朝廷赏白玉搬指,翎管,大小荷包等物,命署理陕西延绥镇总兵。开启了治理榆林十年的任期。9 W+ w) y* T& ?0 o
镇榆十年 造福一方 同治七年十月(公元1868年),刘厚基率师赴任延绥镇总兵,治所设榆林。榆林是重要的边关,为明朝九边之一,控制边陲,统辖三十六营堡,纵横二千余里。整顿防务。甫一上任,即屯兵要地,按时会哨,整顿城防,剿董福祥及马化龙回逆部,扫灭余逆,陕北沿边内外一律肃清,保境安民。又能团结蒙部,交好伊克昭盟,民族和睦。修城垣河堤、茸府衙、平治道路不役民力。振兴教育。榆林府原有“榆林书院”,因年久失修倒塌,刘厚基倡议并捐资重修榆林书院,亲自主持书院,人称“刘山长”,左宗棠书“北学其先”,悬于书院门额,以示赞赏。于各县兴办义学馆十处,择俊秀子弟,延师训课。重修北京榆林会馆,便于榆林举人参加科举考试。其后,一时榆林地区科名文兴,人才辈出。兴农商。兵燹之后,满目疮痍,急需休养生息,刘厚基招流民返乡,并资助种子耕牛。见榆地土地贫瘠,生产落后,刘厚基从军中挑选一批来自内地,长于耕作的士兵向老百姓传授耕种技术。利用军中骡马组织运输队,往来于川、甘、陇、滇等地,输出皮毛、药材,输入粮、油、茶等生活物资,满足军需民用。办公益,教化民众。在榆地设牛痘局接种,设育婴祠收养孤儿,慰问百岁老人(赏金二十两,缎两端),建“升平人瑞”百岁坊。捐资重修被回逆烧毁的三义庙、关帝庙及榆林名胜红石峡雄山寺等,勒碑赋诗记之。又造惜字炉,刊《教民歌》,教民敦孝悌,勤读书,守规矩,学俭朴、勤树艺、莫争讼,莫嫖赌、莫纵邪、要和睦、早纳粮等十条,读之琅琅上口,简单易学。光绪元年,编撰刊印《图开胜迹》一书,记录其在任期间捐廉重修的庙宇、古迹及重建关隘、城郭、水利之事,每事一图,左宗棠题写书名,曾国荃等、李鸿章等一众名人题诗作贺,成为现在窥看清末榆林地区风土人情的重要史料。
2 h- z1 ]! S) q% g7 y 延绥榆地区经刘厚基十年镇守治理,经济复苏,恤老抚孤,政通人和,地方绥靖,威望素著,国家无边塞之患,西师无后顾之虞。其时,左宗棠已移师甘肃的肃州,指挥收复新疆,稳定的后方对他很重要,因此刘厚基镇守延绥榆的功绩获得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充分肯定。同治十三年,刘厚基需入觐天颜,进京述职。但左宗棠认为刘厚基在回逆猖獗之时能屡挫凶锋,实边防长城之寄,且能内抚遗黎,外捕余匪,况情形熟习,威望素著,抚绥边民用心而有条理,不可或离,奏请暂缓入觐。光绪二年二月,刘厚基母丧,需丁忧回乡守制。左宗棠认为刘厚基在榆林九载,地方义举竭力勉为,吏民均深悦服,治军严整,威信交孚,蒙汉安现,若该总兵回籍守制,易生手恐防范未能周妥,奏请夺情改为署任仍留镇守,以固边围。# D- D% l* C& i2 O
+ ?( ?- T N$ V- i( Y' k$ b抚贫助学 回馈桑梓 刘厚基母亲罗氏,勤劳耐苦,贤明大义,教子有方。刘厚基幼时家境贫寒,自述家徒四壁,家庭生活用度靠母罗氏没日没夜纺纱织布赚取,幼时母即以大义训之,告诫苟富贵,勿相忘(语出《纪恩慕义》,谭钟麟题跋)。因此,刘厚基奉母至孝。同治六年,刘厚基迎养母于西安,母因水土不服卧病,同治赐人参四两脾资奉养,服之痊愈,刘母尤深感激,勉励他上不负朝廷,下不负乡里。刘厚基在外征战虽十余年未归乡,然而始终未忘母训,不忘桑梓之情。同治八年六月,刘厚基倡议下,呈请将下属中、卫、后三营(皆系耒阳籍弁勇)三年积欠饷银,外加刘厚基未领薪水合计六万两整捐纳,按照一州一县捐银二万两加广永远文武学额一名之例,增加耒阳县文武永远学额各三名。后经礼部核查,耒阳县文学前已有定额八名,此次请加三名,有逾十名的定规,改为加文学永额两名,增加一次性文学额五名,以符定数。耒阳县原有武学名额十五名,准其增加三名。增加文武学额即是增加科举考试的文武录取名额,相当于现今特别增加高考在耒阳的录取人数,有利于耒阳的人才涌现和耒阳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同治八年十一月,刘厚基感其由楚南进征黔粤,转战蜀秦,所部弁勇多系同邑邻邑之人,或攻坚陷阵捐躯,或斩醜而殒命,大多无嗣,魂魄飘荡,血食无期,呈请自行筹资在耒阳县城内捐建忠义祠,以阵亡总兵曹仁乾为正祀,祭祀随其镇压太平天国,剿捻,平陕甘回乱而阵亡的员弁勇丁约八百名,春秋致祭。忠义祠于同治九年建成,约位于现五一路四眼井侧面。: i- j) u; a1 O1 y; l9 ]1 v9 ?" R" t
光绪元年,刘厚基奉母命将历年所余廉银薪水一万两买租一千石,设立坪田植本堂刘氏宗祠义庄,用作赡养族中贫穷守节孤寡无依之人,兼资子弟延师读书之用,并书立义庄条规章程,设总理一人管理。为弘扬此行为,朝廷御赐刘厚基母罗氏“谊笃宗支”匾额一方。此外,刘厚基还遵母命于同治十年捐租八十石为耒阳县乡试士子宾兴之费。虑及举人需进京会试,路途遥远,川资难筹,捐银两千两为公车北上之资。又捐银一千两买田收租为本族生童参加科考费用。又筹银三百两置田收租供本支三湾春秋祭祀。
# t4 d9 F: e0 c+ M4 |3 e至此,为何《耒阳县志》用较长篇幅介绍其生平事迹?为何获得左宗棠的赏识?为何百几十年后的今天,他的事迹仍在耒阳民间被口口相传?人们似乎可以找到答案了。, X8 Q' d. E T2 C3 H2 M- K5 Y% `" I$ ]
刘厚基因征战二十载,遍体鳞伤,旧伤复发,加之母丧忧伤过度,光绪三年正月十七日不幸逝于任所,英年早逝,将星陨落,年仅三十八岁(公元1877年)。左宗棠上报朝廷,光绪帝闻之嗟悼,命照提督军营立功后病故例赐恤,后加封“建威将军”。榆林军民闻噩耗呼号声震山谷,感其恩德,建八政牌坊,书写其德政于上,又立“刘公祠“纪念。光绪四年,灵柩运回耒阳,葬于坪田圩背豹岭瓦塘左岗,后迁葬于山口堰龙行山。左宗棠为其亲书墓志铭,铭文叙述刘厚基生平事迹,赞其文治武功,内有:“时余有事西陲,羽书倥偬,歘闻噩耗,衋焉心伤……余与福堂雅善……因念十年来,故旧半多凋谢,余老矣,幸得二、三良将,共佐承平,胡天遂靳而夺之耶,乃泣而为之铭”等语,情真义切,感人至深,读之令人伤感不已。该墓志铭石碑现保存于耒阳市农耕文化博物馆。
4 c/ I5 g* @* k' c 据左宗棠所书的墓志铭记述,刘厚基娶妻三房,原配徐氏,无出,继配梁氏,生子承恩,早逝,侧室李氏生子宝森,在刘厚基去世不久即殇,幸有梁氏遗腹子泽璘存世,延续血脉。但查看刘氏植本堂彦华房(豹岭)族谱,却有不一样的记载:徐氏生子泽锡,梁氏生子泽钦、泽铃,李氏生子泽铭、泽钳。刘厚基谱系下又记载有七子,分别为泽锡、泽铭、泽钦、泽铃、泽钳、泽玉、泽铨,也许是取的谱名或宗族为延其宗而过继的螟蛉之子吧。
4 I- \- ^- [; ?7 ?+ F- d 1993年耒阳出版的《耒阳市志》(847页)记述刘厚基的篇幅中记载:光绪二年三月,左宗棠率军抗俄,委刘厚基为北路先锋,随左宗棠进兵新疆。五月,北逾天山,收复乌鲁木齐。九月,攻下玛纳斯城,北路俄军被驱逐出境,三年正月,在向南路进军途中,刘厚基积疾复发,病逝,终年38岁。耒阳市政协编撰的《耒阳人物》第一辑在介绍刘厚基一文中也采用了该说法。此外在百度网站中搜索刘厚基也会出现类似说法。# p' w" f0 I: ^0 r. {
刘厚基是否随左宗棠进兵新疆,被委任为北路先锋,并死于进军南疆的途中呢?令人奇怪的是此说法并没有其他相关文史资料的佐证。上述文献中记载刘厚基被左宗棠委为北路先锋收复新疆,并死于进军南疆的途中一说不知从何而来?反而诸多史料可以佐证刘厚基并没有征战新疆。成书于清光绪十一年的《耒阳县志》卷六人物篇中概述了刘厚基从仗剑从戎到卒于官一生的战功和封赏,对克复南安、剿灭入川的滇回叛乱、入秦征回征捻等皆有记载,有三年正月,卒于官等语(2001年重印版第259页),但未见刘厚基进疆的任何记录。《耒阳县志》是正史,且成书于刘厚基去世后仅八年,如果刘厚基担任进军新疆的先锋,并收复乌鲁木齐,县志一定会有记载,不可能遗漏。左宗棠为其亲书墓志铭中,开篇有云:光绪三年春,刘总兵福堂卒于任。时余有事西陲,羽书倥偬,欻闻噩耗,衋然心伤。此段话意思很明白,当时左宗棠正坐镇肃州,指挥进军新疆(西陲)之事,刘厚基是死在任所。刘厚基和左宗棠两人不在一起,且不在做同一件事,左宗棠闻知刘厚基死讯是通过书信得知的,左宗棠在忙于西陲之事,那显然刘厚基没在西陲。卒于任,即死于任上或任所,刘厚基时任陕西延绥镇总兵,任所在现在的陕西榆林。而且左宗棠所写的墓志铭记录了刘厚基一生的功绩,包括生卒年、月、日,家庭状况以及归葬具体地点,但没有一字一笔提及刘厚基进军新疆之事,如果刘厚基为征战新疆的先锋,而且有着收复乌鲁木齐的功绩,作为指挥进军新疆的统帅在为刘厚基写墓志铭时不可能一字不提。此外,光绪二季春出版的记录了刘厚基一生的征战过程和战功的《战功纪略》,清末罗正钧著的《左宗棠年谱》,在收复新疆的章节中则完全找不到刘厚基的任何笔墨。随刘锦棠进疆的总兵及提督以上将领皆有名有姓有事迹,假如刘厚基也随刘锦棠出关收复新疆,且担任北路先锋,则《左宗棠年谱》中不可能没有他的事迹记述,唯一的解释是刘厚基没有参与收复新疆的军事行动。族谱中也是记载光绪三年丁丑正月十七日巳时殁于陕西榆林府署,清楚明白记载了刘厚基是死于陕西榆林府署而不是新疆。因此,刘厚基是收复新疆的北路先锋,并死于进军南疆的途中一说,应属不负责任的杜撰虚构,相关书籍应尊重史实,予与更正,以正视听。
_/ [/ B; x5 @0 Q+ P) C1 t 在耒阳、安仁、衡南三县交界以坪田为中心的地带,有一种独特的风俗,即十月初一扫祖,据坪田当地人传说此风俗源于刘厚基。刘厚基及其将士凯旋而归,到达家乡时正是十月初一前后,效仿陕甘习俗祭奠祖先,此后,当地乡邻遂以十月初一作为祭祖的日子,流传至今,成为习俗。其实十月初一是寒衣节,又叫祭祖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朝。寒衣节和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三大鬼节。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饿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驭寒的衣物。这一风俗在北方很盛行,刘厚基率领的由耒阳籍将士组成的老湘营在陕甘地区征战屯扎十年,必深受当地地域文化影响。无论湘军还是楚军,所招之兵皆是以亲戚、宗族、师生、乡邻为主,以感情为纽带,败则拼死相救,胜则弹冠相庆。刘厚基是原坪田桥头村豹岭人,坪田位于耒阳东北角,三县交界的三角位置,与安仁、衡南相邻,且该地历史上有相互跨县通婚的习俗,互为姻亲。
) P4 f/ |' C: O& B3 \( W# V0 x. d; e 刘厚基要招兵当然是以家乡为中心,以乡邻、宗族、亲戚为主,包括临近的安仁、衡南一部。兵将离乡数年,刀枪之下幸存,有的还已博得一官半职,封妻荫子,光宗耀祖,此时衣锦还乡,回家最想做的事当然是祭祖,感谢祖宗庇佑,而且回乡将士有的成为当地的乡绅,有着较大影响力和示范作用,从此十月初一寒衣节祭祖逐为当地人所效仿,形成风俗流传下来。因此,坪田一带十月初一前后效仿北方的寒衣节祭祖一说比较可信,契合地域范围,符合情理。且十月初一登高,满山秋景,天高气爽,方便祭扫,加之有浓郁的人文历史背景,因此坪田附近三县之人并无同步清明要改变的想法,仍然坚持流传下来的十月初一祭祖的传统,成为耒阳一道独特的人文历史风景线。, q' n; a( B( g! j
穿越老坪田圩,过原坪田粮站后,别有洞天,一峒呈现眼帘,呈撮箕形,山清水秀,中有良田,三面高山屏蔽,山势巍峨,山形似马鞍起伏连绵。经过一片树荫蔽日的老树林右拐进两三百米,即是刘厚基的故居。上世纪七十年代时,从老坪田粮站至豹岭路旁,沿途分布着石人石马,孩童爬上爬下嬉戏,但现已无踪可寻,唯剩两尊曾经被盗,后被追回的高大威武的石狮放置在老坪田粮站旁边的民居坪前。刘厚基故居背靠山岗,为清晚期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小青瓦,五山风火墙,正门为石质门框,上为木质雕花门楣,下为汉白玉鼓形门铛,两旁窗户及檐下有精美灰塑图案,吉祥寓意。进得大门,院落后部房屋已完全倒塌,一片空旷,杂草丛生,仍可看出地面尚有三进一级比一级高的地基布局痕迹(寓意步步高升),两旁厢房也已倒塌,只剩断壁残垣。残存半倾的墙壁,散落的瓦片,和院内逐渐覆满的荒草让人顿生凄凉之感!正所谓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昔日高墙大院,禁卫森严的总兵府如今只有正门这堵墙依然顽强地矗立,见证着曾经的辉煌。现今乡村在进行村容村貌整治,前不久村委也为安全起见,拟将刘厚基故居推平,我听闻后建议村委暂缓实施。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在频频呼吁将元明山打造为耒阳市的避暑休闲胜地。刘厚基故居位于元明山的北麓,知名度高,如政府拨款或宗族筹资重修刘厚基故居或只对现存外墙加以稳固保护(如澳门的三八牌坊),纳入元明山避暑休闲景区游览点,既让游客避暑之余可以吊古抚今,又可保全古迹,岂不两全其美!
: t+ `9 h3 J* z2 ]坪田当地以讹传讹,流传刘厚基是山海关总兵,战阵上被砍了头,后用金子做了个脑袋下葬,归葬时随行几十船财物,致使一些人常怀觊觎不轨之心。上世纪七十年初期,三口堰一村民就盗掘刘厚基之墓,后被抓获,笔者曾亲见在坪田人民公社前坪召开宣判大会,散会后该犯被公社干部押往县城。刘厚基墓位于故居斜对面三口堰龙行山,现已杂草丛生,布满荆棘,封土堆旁尤可见石质箩围和石雕基座。不竟让人叹息: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K9 f, D& \5 Y* i7 ?6 p6 g: p; B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斗转星移,随着刘厚基故居的倒塌和墓地的荒芜,刘厚基的一生征伐功绩及荣耀也随着时光流逝,逐渐远去模糊,隐入历史的尘烟,然而他的家国情怀,桑梓情深却将让后人们铭记于心。5 V! H! }" m' i6 \/ N
- Q. J0 Z4 o* ~; X- t% l& q) }( h6 R7 j8 d) R% Z: Z7 S* N
陈益成
; B$ {0 a5 Q: S) Q1 Z% g
: v6 a3 ?6 Q6 i# ]# G, S- w" I, W0 a& X6 p& Z1 y
2024年12月19日. M5 R3 _0 ^9 ^
9 S x0 m. ?' S* u: I
8 N' t3 }) G3 N2 R4 Y) M
参考资料:2 d, u. G9 F% v5 l7 A9 x
1、刘氏植本堂彦华房族谱( O' l; A N- N+ X! z, g
2、刘厚基编制的《图开胜迹》. b" G& R$ C3 m( E; y2 A' q
3、左宗棠撰写的《皇清诰授建威将军耒阳刘君福堂之墓志铭》
6 U' t) A ^) a9 ^9 n6 Z& u+ ^1 ^
r6 V6 k# [7 e8 Y! z1 K4 h* z6 C; I- _
$ k' C! M( P) r( v$ p( q# F2 K0 ?
! G' L$ \) q1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