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5668
- 主题
副总版主
- 金钱
-
- 威望
-
- 贡献
-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稻浪千重忆隆平——从超级稻高产基地到科学家精神教育殿堂》——写在袁隆平院士逝世四周年之际
: x. s, B# q, H! U% u/ Z; h1 T+ _* X7 o$ f, s1 A
作者:曹增平 蒋才姣1 v) x0 N7 F/ P8 a6 Y0 ? Y
! {% N/ C7 y0 X7 x* {& j5 [一、沃土生金:一粒种子的传奇
: A" N% a' s* _+ N) A, h2 ]9 U; x3 M% r* ^' G
2010年春,当袁隆平院士的足迹第一次印上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的田埂时,这片被他誉为“风水宝地”的桂北沃土,开启了改写中国粮食版图的征程。六度春秋,他头戴草帽、挽起裤脚的身影,化作神农稻博园里永不褪色的风景。2017年秋收时节,一季稻与再生稻总产1561.55公斤的亩产奇迹在此诞生,让“吨半稻”的梦想在世界屋脊绽放光芒。十二载光阴流转,这里始终稳居广西粮食单产榜首,用沉甸甸的稻穗书写着对“杂交水稻之父”的深情告慰。 ' ]% s% R$ m, u- v% |4 v
; a2 n5 O2 `5 b+ N4 u
% u0 x0 N3 t, W! J! s
二、禾下乘凉:科学精神的具象化 - e: w3 L' {/ A, X2 B) ]$ P
3 F* ]1 P; u9 J+ B. T N* i “人要做一粒好种子”,这句袁老常挂嘴边的话,如今镌刻在稻博园“科学家精神教育长廊”的石碑上。当孩子们踮脚触摸展柜中那件洗得泛白的劳动布衫,当研学团队驻足于袁老手书的测产笔记前,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与泥土芬芳交织升腾。基地创新开发的《一粒稻种的旅行》课程,将“超级稻+再生稻”种植技术拆解为可感知的互动模块,让“知识浸润沃野”的理念在青少年心田扎根。 % E( h7 k, ?0 i0 ^+ [8 m
* z3 u0 A: a. Y9 p. p, [1 f
. Z1 b6 |& Q, t/ B- V) A2 x$ _三、星火永续:从试验田到育人场
1 b c+ l1 o/ g' E' h9 z6 H1 _: d- M/ _9 J3 M
从打破世界纪录的稻田到自治区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这片土地正续写着新的使命。稻浪翻滚的湿地公园里,瑶族织锦非遗传承人与农业专家同台授课;智慧农业展厅中,VR技术重现袁老弯腰扶穗的瞬间;“禾下乘凉”主题剧场用光影演绎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如种植户史维军所言:“袁老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把土地当课本的耕耘之道。”2023年挂牌的教育基地,已让7000余名学子在“稻田课堂”读懂“中国饭碗”的分量。
7 k1 J) N8 q0 M9 `) J# `
; B% K1 Y( v ?5 h6 f0 A4 N A# ^9 ~; X/ I
四、大道如砥:向星辰深处延伸; V g1 C1 t5 Y: j9 j C
" [( O: o, f- e% v: `
站在袁隆平铜像前仰望星空,银河似化作流淌的稻浪。灌阳县委县政府以“农文旅融合”勾勒的蓝图上,“超级稻+”产业链正蓬勃生长:分子育种实验室里,年轻科研者追逐着亩产20吨的新目标;“稻甲天下”田园综合体中,返乡青年用直播电商托起金色希望。袁老当年种下的那粒种子,已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长成覆盖全球的绿色希望。
! k* p8 b- ~/ l d* `2 i
. s) i7 k2 e: |9 [/ L0 `4 A2 v+ A5 y$ @8 X/ `
结语:/ A4 h( t- Y5 }$ [
* ?$ u( h" [" e$ t
四载春秋,稻花年年开成海,却总有一朵为袁公绽放。神农稻博园的测产仪依旧闪烁,仿佛在续写未完的论文;田埂上的脚印代代相传,化作乡村振兴的永恒坐标。当少年们的红领巾掠过稻穗,当世界粮食组织的专家驻足惊叹,我们终于可以告慰这位“稻田守望者”——您毕生追求的“禾下乘凉梦”,正化作华夏大地上生生不息的文明火种。
8 W! Q# N* U5 ?) q+ D
9 T; D( }. E$ _9 X2 U( v
) @& K" P v* a; r1 h) S(作者:灌阳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0 H. o* ^1 B1 \* J) C
6 R2 H2 \; ?1 _' T6 t {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