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6863
- 主题
斑竹
- 金钱
-
- 威望
-
- 贡献
-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焦虑如影随形,悄然潜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b; H- A0 r% Y+ ~/ A
p: n# u+ L9 P
近日笔者在耒阳市图书馆翻开了《失控的焦虑世代》这本书,仿佛开启了一场与内心深处焦虑情绪的深度对话。7 J& t) B" X8 Q5 \* _4 I
" i* @7 w4 _$ t! z/ Y9 Q
它以细腻且深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当代人被焦虑裹挟的真实写照,更引导我们探寻挣脱焦虑枷锁的路径。: |! a% }! Z5 M; ]# y3 p$ {
* B7 D: D+ g! D; y1 s+ N+ W书中指出,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爆炸式的冲击,让我们如同置身于一场永不停歇的竞赛之中。
/ F+ q( X$ f* J
4 v* | o9 _8 @3 ` F/ W8 V我们不断地与他人比较,在社交媒体营造的虚幻表象下,总觉得自己不够成功、不够幸福。
, a6 S8 y& F. V; g1 |$ i+ K" r+ q; F( |1 Y! H
这种无处不在的比较,如同尖锐的针,刺痛着我们的内心,催生了无尽的焦虑。- C( l% g6 ^; Z
: f; e* H8 b- K' `4 D) L) C! T看着朋友圈里他人看似光鲜亮丽的生活,我们不禁会怀疑自己的人生,担心自己在这场人生马拉松中掉队。
0 q, E* t: ?7 D3 c. j4 f2 |4 {. i7 U0 U
就像书中所描述的那些年轻人,为了在大城市拥有一席之地,拼命工作,却在忙碌中迷失了自我,被焦虑吞噬。5 s& i- v; [! x- l0 V
" { b' x! B5 Q* F3 L" z
同时,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也是焦虑的一大根源。9 A* j, f! H* k% ?; _4 y
& Q. F& F& s$ l, F8 D: G1 F Z) C! K* h科技的快速更迭,让就业市场风云变幻,我们担忧今天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明天就会过时,害怕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立足之地。% D% t" g! ?9 a1 U9 p, n
1 V2 b# \2 G8 V* V6 w
面对未知的未来,我们仿佛在黑暗中摸索,找不到方向,焦虑便在这迷茫中肆意生长。4 N3 N- k9 A. n
6 ]( A+ K( g9 s) ^/ ?然而,这本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揭示焦虑的层面,它更像是一位智慧的导师,为我们提供了应对焦虑的方法。- e/ D8 o, \, c6 O5 `
/ W; M5 J9 m+ J- y& h书中强调,我们要学会正视焦虑,接受它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味地抗拒。
3 o. T5 o; }" b$ C- o( H; u7 s8 Q1 N9 b! X& M4 [0 C7 Z# E
就如同大禹治水,堵不如疏。 }/ B, }! C; Q+ O& u' M' q& Q) B
6 F2 y0 {# _5 }$ Z v2 l& I
当我们承认焦虑的存在,不逃避、不压抑,才能更好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进而找到与之相处的方式。
2 ?5 X% Y- y# X# W8 J0 x5 a4 Z% D& V+ H+ N" E2 a) V* v* K: p. |5 N
书中还倡导我们回归内心,关注自己真正的需求和感受。. B4 {3 w4 ?4 q6 W# c
* a: f9 x' O* u不要被外界的标准和期望所左右,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的声音,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 M- v7 B8 G& B6 I
, q; J y& @$ J4 }# F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不被焦虑的洪流淹没。0 r/ c0 Q! L- h. A$ z0 U
. z0 s2 k) V& b) P+ `: h5 j+ G
读罢《失控的焦虑世代》,我深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盏照亮我们内心黑暗角落的明灯。' C# Y; d5 n- P" v7 \$ O3 b
9 ~( z/ [! J/ A2 {. s
它让我明白,焦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焦虑中迷失自我。
3 A5 c+ R) {, s9 r; e# c0 X- b# Q$ O. P9 A: q3 k: o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时代,我们要学会与焦虑和解,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性。6 F7 {5 m: k) k$ x% G
. A2 [" p J8 k1 U用书中的智慧武装自己,坚定地走在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挣脱焦虑的枷锁,去拥抱真正自由、美好的生活。
! B L1 l# e6 h0 m3 A& [5 B" N g
1 M- n0 p( _7 y. T4 j k3 b1 Y! I0 `
; k3 {. K2 A# I- z7 B. P6 ?1 d
$ @ W- t8 a! r8 k% u" Z# P《失控的焦虑世代:手机喂养的世代,如何面对心理疾病的瘟疫》
* A% w) F j) h! y i作者:强纳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
: {& ^; F1 s. Y6 t7 _9 y& L1 F W) ^9 n+ M; y
内容梗概
2 W% _6 R" j }$ z6 `1. 现象
8 S6 z. l/ W5 |$ \0 x& D
! F1 }$ b9 H7 p5 [2010年代起,全球青少年抑郁、焦虑、自伤与自杀率突然飙升,形成“心理健康瘟疫”。
7 Y+ h' W. c( P6 i& N# q
" Q, r( a% X; F# n2. 童年“大重塑”; c k' w9 Y4 V* ~ j1 W9 ^% W' \
9 [& U' n0 _* z. s 1980年代后,“以自由玩耍与实体冒险”为核心的童年开始式微。8 _. d% r9 {7 a/ P# o( q% @
2 @" u' I, f8 O# K, |8 @8 k
2010年代初,智能手机与社群媒体全面普及, “以手机为主的童年”取代传统模式,Z世代成为第一批实验对象。; y3 q- | v0 w
. z$ }+ @4 R8 K1 U7 K
3. 两大推手
! H! f" N; S$ U9 s$ y
7 O3 R& `4 h# ?6 ?. F. ^9 ^% W 现实世界的“过度保护”:安全主义限制孩子独立探索与冒险。
; V+ _9 t6 l1 R& v
2 \9 T. A1 a/ A: ~3 b9 _' Z* r 虚拟世界的“保护不足”:科技与社群平台几乎不设年龄与使用限制。/ @0 w$ ~2 F! i4 j, ]- ]+ H
% J( H: m8 x. ^, a7 B: i2 J+ y+ O( r4. 影响机制" m7 A& P0 g! g) `* J# o
$ \$ Y: B p0 T缺乏睡眠、注意力碎片化、成瘾、社交比较、完美主义、网路霸凌等十余种机制,系统性地干扰儿童社交与神经发育。" [6 L v' {/ d4 j, y C
4 x( @2 L% k: A2 U
5. 性别差异9 E. G- N& e( R2 p( g; P
; r* H0 o, P( x 女孩:高度依赖Instagram、TikTok等视觉平台,内化问题(抑郁、焦虑)显著高于男孩。4 |2 L% N$ x; l6 u* s; C
) B& i9 S; c0 U3 T0 X% H 男孩:转向游戏与色情内容,出现“茧居”与社交退缩。" e% z8 p% D$ U$ R, j" n ?
6 z- }5 Y6 z" Q. K) u) U% L/ r6. 行动方案
: l& z: _8 i- Y7 [7 Y8 B
$ Q5 [0 F2 f' e, K提出“四层行动”:
& S0 E; [6 n, s; F1 U$ t+ {! [/ U/ J- G& t6 y3 U3 b
政府:立法限制16岁前使用社群媒体、要求平台负起年龄验证责任。
9 k/ e! j% \3 o4 u# q
& f3 k8 k* N& w% Z+ N% X 科技公司:关闭“按赞”公开计数、提供家长控制工具。
/ m- N. z7 y$ j
6 H0 ^6 o! H' ]7 ~; G% ~0 V. J9 u 学校:实施全日手机禁令、恢复课间自由游戏。
6 L6 g$ F( u2 E2 I+ {$ X S( @0 ?- E
3 E) y0 M; J8 y 父母:延至14岁后才给智能手机,鼓励实体社交与户外冒险。
$ X6 ?) A: k* Y( o( y4 i
4 U5 l. f) i7 |5 ?9 G9 ]. z$ t一句话总结
9 c c! ~. ]; `( W) d# s) o/ X2 w: y. ]& m
本书用大量数据与跨文化案例论证:4 H; h/ v/ g0 M8 C/ Q
9 i+ k, J* [4 Y J! P当童年从“玩耍”切换到“滑屏”,孩子的心理健康随之失控;$ A2 z# u* u! g: ]5 i3 J
6 A- t; H. V$ E8 @4 H. z8 y
唯有家庭、学校、企业与政府共同行动,才能把孩子从“失控的焦虑”中拉回真实、自由的成长轨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