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65386|回复: 8
收起左侧

读《闲情偶寄》:寻幽探微,邂逅古韵中的生活智慧

武军 发表于 2025-7-24 15:53: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5年7月24日,我在湘南某县读到李渔的《闲情偶寄》。$ Z3 E; O+ a- L/ V5 t! j

# u# ^, T5 X( P% R  H, n/ V在这个微风轻拂的午后,于庭院的老藤椅上翻开这本旧书,时光瞬间变得舒缓而温润。; o, ~* w# L( I# \0 e/ @
( ]/ k* ^4 \7 ~$ W; M: r' X
这本书,宛如一幅细腻的工笔画卷,在作者李渔的笔下徐徐展开,将生活的琐碎与美好,以一种雅致且灵动的方式一一呈现。
5 x, R+ P1 C/ D+ E1 a3 g! g+ E8 m0 l9 }3 W
李渔,这位生于明末清初的文人,在《闲情偶寄》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笔触,涉足饮食、服饰、园艺、居室等诸多生活领域。6 u8 h. w1 @; n0 R3 |# a, S

" f" Z5 u8 c/ k" c/ V. b不同于一般的文人著书,李渔并非单纯地吟风弄月、高谈阔论,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日常的点点滴滴,从最平凡的生活场景中提炼出不平凡的美学意趣。2 f0 h2 b6 }% x+ x9 a' B0 U0 N
+ D$ p' R2 j$ ^
书中关于饮食的篇章,读来饶有趣味。
1 d! [# [5 q# i! s( D# I& ~* C6 z/ m# Y
李渔对食物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别样的追求。( \- J- @+ o4 A2 Q, Z
7 |) o8 ~; R, A
他提倡“务鲜、务洁、务净、务时”,强调食材的新鲜、洁净以及应季而食。
1 f3 k! N/ b6 d# e+ u/ a/ ]
9 V$ o% O% R) h+ D, A在谈及蟹时,他对蟹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甚至称自己为“蟹仙”。
1 t0 b  @9 R! e# P0 S) [. t
: |# b, F' n3 Z/ v“自初出之日始,至告竣之日止,未尝虚负一夕,缺陷一时”,这般痴爱,让人感受到他对美食纯粹而热烈的情感。7 x# O5 ~/ c- ~: a6 h* ~# |- ?  M7 V

# Q7 ~* |- b& _& T. I+ |) y他不仅享受蟹的美味,还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吃蟹的过程,从如何挑选,到怎样烹饪,再到品尝时的种种讲究,仿佛将一场吃蟹的盛宴呈现在读者眼前。
- n7 T0 z: Q7 f8 n6 ^0 ?6 H2 b+ `3 L( u) P1 n& ^3 V( G' T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朱自清先生在《冬天》里描述的一家人围坐吃白煮豆腐的场景,同样是对日常饮食的描绘,却都饱含着生活的温情与韵味。$ U6 _. C) T- P0 Q

: P5 p6 K1 }/ `: }% x在居室与园艺方面,李渔的见解更是展现出他对生活品质的极致追求。% T' H" A* f5 f8 D

+ Z4 A1 k5 t; _" [他主张居室要因地制宜,巧妙利用空间,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 G* ^( |) z, f3 v  V( N& o# r& T- |. K3 l7 q5 C+ n: R7 O  {% v+ s
“房舍忌似平原,须有高下之势,不独园圃为然,居宅亦应如是。”
" @% S2 @9 n' _9 |2 h
3 p" F1 U; m5 L寥寥数语,便道出了营造居住环境的精妙之处。
' L" _& p$ ?' w8 U+ o
9 n+ U% a! L* q2 r/ K4 B5 T0 l1 S+ {他对园艺的热爱,体现在对花草树木的精心照料与巧妙布局上。
( L' [( u- c( q* ]( X, U
. y. ?3 s* N% u- q# {0 A: N5 E7 C5 e在他眼中,每一株植物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它们不仅是装点生活的景致,更是与自然对话的媒介。
+ A+ }3 m6 G5 r8 N) A) I) ?0 i7 [( d$ G" F" A6 F4 g& ]; \/ }
这让我想起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对月下荷塘的细腻描写,那种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捕捉和深情描绘,与李渔对园艺的钟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v- @2 h8 F1 k1 z( f2 f& M
0 f+ i+ o3 i7 |7 R3 s《闲情偶寄》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 e% H: L  h5 n; g
2 J6 m6 |" }4 z6 l9 C  `, x李渔以一种闲适、从容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他善于在平凡中发现美好,在琐碎中寻找诗意。# m% M/ d+ `" g* s

' v" b' H& X# M7 }' p3 g) J这种态度,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当我们被忙碌的工作和繁杂的事务缠身时,不妨翻开这本书,跟随李渔的脚步,去探寻生活中的闲情逸致。
4 e# `0 G, s2 I# ^( h6 r- T0 x  Y
" e9 }+ n, h/ Z: q) r1 l掩卷沉思,《闲情偶寄》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古人精致而富有情趣的生活画卷,也让我们反观自身,思考当下的生活状态。
. c- e' R- w: ^
9 E+ s% J; M- \! A- w: P% P它提醒着我们,生活不应只是匆匆赶路,更应停下脚步,去品味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瞬间,去感受生活的百般滋味。# r( f! p% g0 {# l1 Y% t
  U; J( _! ^- r, Q5 S+ M
在这古韵悠悠的文字里,我们寻得的不仅是一份闲适的心境,更是一种对生活深深的热爱与敬意。
af46cc988799c556b1a838e2c97a3a5e.jpe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武军 发表于 2025-7-24 16:00: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闲情偶寄》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李笠翁)晚年所著的杂文集。9 |# a5 u2 b0 H2 W

1 ^2 S$ a' o9 p# M1 Y全书共六卷,分八部,以“闲情”为旨,系统总结了作者对日常生活美学、戏曲创作、园林营造、器物品鉴、饮食养生等“世俗玩好”的独到见解,被誉为中国古代生活美学的百科全书。
) O& x. W9 @2 i9 k3 }' m% j
& f1 a% z/ b- O0 v: f& ~  ?& O以下按原书结构概括其内容:* K/ d9 g$ g; V% ?2 ]4 L$ L

# m/ m; A8 Q+ P% P) q1 b4 t, r( o一、词曲部(戏曲理论)
( x$ e+ ^: H) I' O; F3 ~) g, O, h# b0 ^3 ~8 R/ Q
李渔以戏曲家身份提出系统的编剧与表演理论,核心观点包括:
! d4 k- K, t' g5 O: e! w7 h  `2 ~& r* r) y! g4 `
- 结构第一:强调“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主张戏曲需主线清晰、情节紧凑(如《琵琶记》之“重婚牛府”为反面教材)。
; a$ e# m& x  d
5 P' N$ Z, c% q( }: q- 词采第二:语言需“贵显浅”“重机趣”,忌填塞典故,以《西厢记》《牡丹亭》为范本。
$ i; l3 G" _+ a( c5 I5 n
! }0 I6 w  p8 q0 n, d- 音律第三:提出“恪守词韵”“凛遵曲谱”,但反对因律害文。0 p1 o& b3 C4 b5 G2 }" d

9 O4 z/ |* p2 w4 g1 o  o7 ^% {- k- 宾白与科诨:主张道白个性化,科诨需“雅俗同欢”,反对恶俗打诨。& L* s: s1 s' D, o* l! }" l
6 [4 o# W$ W8 D! X! k. Y3 q, E# W

3 A4 |% i( d' f) c- c/ u1 J, M% ~二、演习部(导演与表演)
- ~3 l6 f" E3 ]% H2 [! w( r
/ }& t% M" y5 S/ h( p- 选剧:提出“别古今”“剂冷热”,强调根据演员特点选本(如旦角为主的戏需“生旦并重”)。0 N: o& M! p5 ^, C( n2 N
% T7 n" T: b5 L, u) E9 t  g5 k
- 授曲:详解教习唱腔的步骤,提出“解明曲意”为先。
3 C; @5 z- @* y& z- a/ U) f" r
( R3 d  ~5 P' R$ T/ t- 变调:主张对旧剧“缩长为短”(如改《琵琶记》为《蔡公逼试》),或“变旧成新”以合时宜。
0 X1 J+ }1 O) q) c7 B9 q) P7 {
7 L$ s/ z# Z8 u三、声容部(选美与修饰)
2 d5 f) X1 W& `" Q# R3 u2 k+ e5 k1 y$ I
- 选姿:从肌肤、眉眼、手足等细节论女性美,提出“媚态”重于色相。
& V: a" \$ g% p6 K( Q' A1 k4 {" D  G  V9 Q' Q8 a
- 修容:详述化妆技巧(如“点唇”宜小、“画眉”贵曲),批评“时世妆”之异。  {, q) I' _1 T9 Z

; J/ }4 \6 S# l  ~( h- 治服:主张服饰需“与貌相宜”,反对过度华丽,提出“首饰不过一珠一翠”。+ |+ ]! |1 C3 p1 x( |4 G
: n- Y' _5 |% C- Q, u
四、居室部(园林与陈设)
- N- E) \; f7 Y9 w" I3 K1 ~6 U6 J( ?' Q* u5 A4 B- ~7 D
- 房舍:提出“因地制宜”,反对盲目模仿,详解窗棂、联匾的设计(如“取景在借”)。
# @2 B1 y; e: q0 I7 T* W  A+ ^8 j* F$ U" t/ E# \) Z# p$ X( E
- 窗栏:创“梅窗”“扇面窗”等样式,强调窗棂如画框。
6 s) o" A$ D  J( j: Z
5 T0 p9 L+ K3 C$ P: v- K5 T2 w- 山石:主张叠山需“有真为假,做假成真”,反对琐碎雕琢。
+ {( G7 [7 a/ J; s! B$ z
6 u) h3 j4 l0 ~5 W* z五、器玩部(器物设计与赏鉴)( t* g3 f7 D# l' o, A

( H! |% b4 q, d- 制度:设计“暖椅”(可熏香取暖)、“凉杌”(内置冰块),体现实用与审美结合。6 J! M) M6 y" ]1 b9 u

- A! @3 T9 d1 p/ z- 位置:提出“忌排偶”“贵活变”,反对厅堂陈设对称呆板。# |% X! f2 \! B7 J+ n; @

  ?- p8 @  \6 `8 l) O. W7 L' z' `六、饮馔部(饮食美学)8 _2 m4 Q( T' m4 r
( ~% ~4 m0 {& N+ B4 q2 ~( E+ E
- 蔬食:推崇“笋为至味”,主张素食“清虚淡泊”。6 z, W5 R, U+ u/ C
) V6 @9 U4 [$ o
- 肉食:批评“暴殄天物”,提倡简约烹饪(如蒸鹅需“全其天味”)。
5 `/ E, \) h# q- `( I& m  K3 f, ]2 }3 g) O$ J; j" ]
- 谷食:创“五香面”“八珍面”,记录江南点心制法。6 n) s4 o1 Z3 C+ q, X

3 t& E* _/ a6 D. f: ?七、种植部(花木园艺)
1 u6 s, I( D; V3 t, t3 k- D4 A* [: `. B3 D0 m- z$ F' b3 o
- 木本:分“四命”(梅、杏、李、桃),详述嫁接之法。
8 j( l1 v& M9 p6 T0 n, K
; `0 n1 F: w" g2 X- 藤本:评蔷薇“结屏为佳”,葡萄需“搭架引蔓”。9 L) `# v' S1 J, e% s% f) F! s" H
$ ?, E" q  F  f3 r/ x1 A8 v
- 众卉:论水仙“善媚”,兰花“畏寒”,体现文人趣味。
$ Z9 t; D7 s6 h. J$ [& j; `" U/ K7 u9 ]) a; o0 m
八、颐养部(养生与行乐)2 z2 i% ~! ]+ t" s# v6 p7 ~0 T' u

/ X5 u, ]' _& k- 行乐:提出“随时即景就事行乐”,如春游、听雨、观雪。- {7 d. _) e7 M1 {) f
$ B9 s* ~$ W3 a% |7 x: U
- 止忧:主张“退一步法”,以达观化解烦恼。
3 @; ]) {3 }: X  _3 }9 f& C: n2 f- D4 \8 d3 N3 e9 j9 d
- 疗病:记录“看花解闷”“听曲消愁”的心理疗法。
" i7 U( `7 B! {) E* p
/ ^0 N# ]# c, w3 H8 h9 `核心思想与价值+ J( a6 L1 y+ L( u5 g
7 ]7 ?& T3 ]2 _$ n
李渔以“玩物适情”为纲,将日常琐碎升华为艺术,其理论兼具实用性与文人雅趣,背后隐逸明末清初士人“避世全生”的心态。
! }$ E5 x' z# Q% c9 I0 R; W: R
' D: f' f- Q& L: X/ L+ b书中对戏曲结构的总结(如“一人一事”)影响后世“传奇”创作,生活美学观则成为清代《长物志》等书的先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武军 发表于 2025-7-24 16:00: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闲情偶寄》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李笠翁)晚年所著的杂文集。
9 @9 W; S4 z. Y( L- I
8 h; b; Q9 M7 g; F; v全书共六卷,分八部,以“闲情”为旨,系统总结了作者对日常生活美学、戏曲创作、园林营造、器物品鉴、饮食养生等“世俗玩好”的独到见解,被誉为中国古代生活美学的百科全书。& |  _. `, B! ^  y# q1 y
9 Y& B  X  G4 D! w7 U, W
以下按原书结构概括其内容:
  u; o# D, i( Q6 t5 v, r$ P; n5 Z* q! e  @2 T! U3 b2 t6 O
一、词曲部(戏曲理论)
$ D! O/ P1 F! ^" q! C
: }$ {0 c9 u# B/ r/ }李渔以戏曲家身份提出系统的编剧与表演理论,核心观点包括:+ Y( T9 z' ?1 W/ j$ G
2 Q6 ~4 M. m* Z0 B
- 结构第一:强调“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主张戏曲需主线清晰、情节紧凑(如《琵琶记》之“重婚牛府”为反面教材)。8 c$ f& Z& w- ?0 b$ c, \* l
+ X( c0 c) D( q; U5 J$ ?
- 词采第二:语言需“贵显浅”“重机趣”,忌填塞典故,以《西厢记》《牡丹亭》为范本。" c3 K) V2 D; V# r5 P. X
/ o1 a6 D- r( s1 @/ Q0 J
- 音律第三:提出“恪守词韵”“凛遵曲谱”,但反对因律害文。
* x5 i1 ^8 Y, U3 S1 @, v& f# h
, {+ r  \7 c( Y0 N% ^+ E1 K. }, a- 宾白与科诨:主张道白个性化,科诨需“雅俗同欢”,反对恶俗打诨。. Q" z, _0 P! O
2 P% L/ q; j  f7 A9 e" u8 I
9 M. k/ i* i1 F
二、演习部(导演与表演)
7 M' n9 U2 l; V: P  h
9 S0 f% S3 o. _) Y; Y  j. W4 _: [- 选剧:提出“别古今”“剂冷热”,强调根据演员特点选本(如旦角为主的戏需“生旦并重”)。+ e$ o: N5 e% \3 A/ `3 c  o, u% x
. z( Q$ g* [4 w% F/ @, f: s; F
- 授曲:详解教习唱腔的步骤,提出“解明曲意”为先。
# W7 m+ h2 m# U- \1 L1 O; w1 _+ I# b1 A/ n  m5 w" f5 y: g
- 变调:主张对旧剧“缩长为短”(如改《琵琶记》为《蔡公逼试》),或“变旧成新”以合时宜。
& s& G( m$ [! l8 F9 I% ~' ~3 q  r7 Z% }; I! r
三、声容部(选美与修饰)8 ?" D) s' j. v/ P
% x' @1 ]% w4 [" m& n4 g% `8 o7 E
- 选姿:从肌肤、眉眼、手足等细节论女性美,提出“媚态”重于色相。; z6 M; B* X4 ?% N  @. m

. q' ~0 C; C5 E# f( v: Y- L- 修容:详述化妆技巧(如“点唇”宜小、“画眉”贵曲),批评“时世妆”之异。8 [0 M: V6 V; k" E7 J% D, ?

. @" h7 k$ ]+ C; Q( K8 n, |- 治服:主张服饰需“与貌相宜”,反对过度华丽,提出“首饰不过一珠一翠”。- J1 x4 J9 E- s4 G; d: g( t

! U2 d, T3 `7 I  ^四、居室部(园林与陈设)
2 P2 g) n+ B+ Z' @& m' l2 m# i: N' a$ E% ^7 n$ P
- 房舍:提出“因地制宜”,反对盲目模仿,详解窗棂、联匾的设计(如“取景在借”)。
# o9 O' ^& k9 W
( K$ ]' A+ P! t- 窗栏:创“梅窗”“扇面窗”等样式,强调窗棂如画框。" i, P1 d( l; x+ g( H, S5 O
' k7 t" q4 p9 K3 k" D2 U
- 山石:主张叠山需“有真为假,做假成真”,反对琐碎雕琢。0 }' S( _+ a0 P& x

" Y1 ~+ j& E6 l' ~' F3 [五、器玩部(器物设计与赏鉴)
1 O0 w3 K1 l7 {7 a  B7 o
5 k* G7 f( d9 @8 L3 }7 a, z- 制度:设计“暖椅”(可熏香取暖)、“凉杌”(内置冰块),体现实用与审美结合。+ u' q2 k% K0 g! B, E
- o9 r7 n* j' T
- 位置:提出“忌排偶”“贵活变”,反对厅堂陈设对称呆板。
# e# S" a* W, W# ?7 v
, z5 l4 {9 l# C9 V六、饮馔部(饮食美学)
( x9 o! W" W* I3 a& N, s+ r  h- ]% X4 D" ]% W
- 蔬食:推崇“笋为至味”,主张素食“清虚淡泊”。
; j7 f' O3 Q) X" n1 T
; U) }0 s: g5 V6 S& j& g  S. [- 肉食:批评“暴殄天物”,提倡简约烹饪(如蒸鹅需“全其天味”)。, W% S4 e  u8 v0 m6 }1 r" h& |

1 p, S- J% g  i4 B$ A, g- 谷食:创“五香面”“八珍面”,记录江南点心制法。1 V7 ]6 N' b" l2 @
7 D# l0 r. F7 u4 W- l( ?% G7 V3 S
七、种植部(花木园艺)& S2 F  c( N* G+ k

) f1 K3 J/ c9 }" S- 木本:分“四命”(梅、杏、李、桃),详述嫁接之法。
4 p' ^; \( Z; p+ z* D2 i  O2 u6 m  R
- 藤本:评蔷薇“结屏为佳”,葡萄需“搭架引蔓”。% H% o7 e  Y' z& u

; R7 i6 e' C6 e- 众卉:论水仙“善媚”,兰花“畏寒”,体现文人趣味。. E  a) C" x# u
- t' S5 [7 Q4 ~# K
八、颐养部(养生与行乐)
0 c3 G# W* c  x: r7 v* W3 o% F" J) _( B  t6 y4 X0 t6 R1 N" U" b) B5 ^
- 行乐:提出“随时即景就事行乐”,如春游、听雨、观雪。  U" s% Q7 y2 Z' {/ y1 e

& o$ k0 E0 H8 d" `3 o  k5 ]7 O2 o- 止忧:主张“退一步法”,以达观化解烦恼。
/ N; v7 e/ L, Q+ l
! Y1 `+ k  J5 Z% r7 E5 |6 H6 f+ h, K& ^- 疗病:记录“看花解闷”“听曲消愁”的心理疗法。
' o6 ~$ W% n& S' s; x
: }% v% h  I7 m' o: L核心思想与价值1 L1 I; r( [, o' n1 z* J

8 N0 H) D1 m) O( ~, l2 F李渔以“玩物适情”为纲,将日常琐碎升华为艺术,其理论兼具实用性与文人雅趣,背后隐逸明末清初士人“避世全生”的心态。
# o/ \7 [) W  ]% O% l- H2 y$ n  f4 p! }2 v5 O; f0 H4 P2 v6 ^' I# \9 Z
书中对戏曲结构的总结(如“一人一事”)影响后世“传奇”创作,生活美学观则成为清代《长物志》等书的先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修远 发表于 2025-7-24 17:11: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行乐:提出“随时即景就事行乐”,如春游、听雨、观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修远 发表于 2025-7-24 17:11: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行乐:提出“随时即景就事行乐”,如春游、听雨、观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修远 发表于 2025-7-24 17:12: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录“看花解闷”“听曲消愁”的心理疗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白丁 发表于 2025-7-24 17: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一种闲适、从容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中的一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修远 发表于 2025-7-25 06:17: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将目光聚焦于日常的点点滴滴,& v/ Z7 r2 [6 Q0 S' Z" M
4 A# O8 x# F8 j( c) e
从最平凡的生活场景中提炼出不平凡的美学意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修远 发表于 2025-7-25 06:17: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将目光聚焦于日常的点点滴滴,
( Y, R  M" z3 c, N  v2 j5 @* g5 S+ R
' u' B7 V# U7 m- s6 F9 x从最平凡的生活场景中提炼出不平凡的美学意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