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7068
- 主题
实习版主
- 金钱
-
- 威望
-
- 贡献
-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文|尹敏 : U5 z0 N# c; [. i2 C/ T- m
今日偶然刷到缅怀谷经农先生的文字,心头骤然一紧——起初只当是误传,反复查证数次,直到确认消息属实,那份难以置信的怔忡,才慢慢沉为沉甸甸的怅然。我翻出书架深处那本先生赠予的《花落》,封面“华南乡土第一人悲情扛鼎之作”的字样依旧醒目,指尖抚过封底梁晓声先生的艺评,那句“落魄失意的灵魂在南方小城飘荡,方块字芳香扑鼻”,忽然就牵出了与先生相遇的细碎往事,清晰得仿佛就在昨日。
% o( W; ?* h1 j* P1 {* S: r
) g- |6 [& d, C: M5 e初见先生,是托了新疆作家桑山先生的引见。记得那是个天色昏沉的日子,我正裹在被窝里消磨着落寞时光,手边摊着未翻开的中级职称复习资料,整个人浑浑噩噩提不起劲。直到桑山先生的电话打来,说他从新疆远道而来,还约了谷先生见面,我瞬间来了精神——在此之前,不过是热心网友将我的零散文字投给先生,竟意外刊登了几篇,“见编辑”对我而言,本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我匆匆收拾妥当赶赴约定地点,又随众人去了先生居住的墨宝斋,文雁姐也在一旁相候。推门时,先生早已笑着迎上来,没有半分前辈的架子,只那股沉静的气质,便让人觉得亲切又安心。 我们几个爱文字的人围坐在一起,话题自然离不开笔墨文章。先生话不算多,却总能精准点出文字里的意趣,偶尔谈及创作心得,言语间全是对文学的敬畏与热忱。我彼时满心兴奋,连说话都带着几分局促,先生却耐心听着,还不时点头回应,让我渐渐放松下来。离别时,先生转身从书架上取下两本自己的长篇小说,递到我手里,轻声说“拿去看看,多提意见”。我双手接过,像捧着稀世珍宝,指尖触到书页的温度,心里满是难以言说的欢喜——那是我第一次收到作家前辈的赠书,更是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文字世界里的温厚与善意。
' N* x2 }/ a3 x$ T
% ?: P! W* I" r" R, h 后来与先生的交集虽不多,却每一次都印象深刻。一次是桑山老师回耒阳,我们再度小聚,先生依旧是那样温和,听我们聊起近期的写作,偶尔插几句话,依旧是点到即止的通透;另一次是在中秋晚会上,先生作为嘉宾端坐席间,而我恰好是台上的表演者。候场时远远望见他,他目光扫过来,见我望他,还轻轻颔首致意,那一抹浅笑,瞬间驱散了我上台前的紧张。 我始终觉得,先生身上有着文人最难得的品格:他有足够的才华,却从不见张扬狂妄;他在文学圈有声望,却从不会拜高踩低;他怀抱着对文字的纯粹热爱,却从不自诩清高、故作姿态。他就像墨宝斋里的一盏灯,沉静内敛,却在不经意间散发出超凡脱俗的清辉,照亮了身边人对文学的初心。
. n3 v3 R- ^+ f* A2 p/ ~. E- Q3 F. z2 G& z; E1 y e# d* W
如今再翻开这本《花落》,书页间似乎还留着先生的气息。那些被梁晓声先生盛赞“芳香扑鼻”的方块字,此刻读来更添了几分怅惘——先生虽已远去,但他留下的文字,他待人接物的温厚,他对文学的赤诚,早已化作一束光,留在了每一个受他影响的人心里。 先生走了,但他笔下的南方小城、他守护的文学初心,还有他曾给予我的那份善意与鼓励,会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伴着墨香,岁岁常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