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与一朋友聊天,他说他很喜欢我的散文,清新淡雅中透着淡的忧伤,优美诗化的文字中蕴藏着深遂地哲理与人生的启迪,使人阅后给人一种信手拈来,挥洒自如,且真实、真心、真情的自然流露之感,能令人在清丽隽永、娴静祥和的美之享受中,既丰富了情感,又积聚了力量,是一曲曲荡洗心灵尘埃,激人奋进的歌。我很感激这位朋友给予我作品的认可与如此高度的赞誉,我深知这位友人之所以如此地关注我,赞誉我,只是想给予我更多的鼓励,我很感激,且内心充盈着温暖。
诚然,我的作品还只是在探索中,距离友人的称赞仍有较大的欠缺,我目前的散文创作欲望仅局限于我手写我心,还欠缺一种大气的手笔,如果有一天能如我后期的诗歌一样与国家、民族,民生、环境等等融为一体时那才是真正的写作。
是的,我一直在探索中,我一直试图创新出一条适合且仅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我一直在力图保持这份发自内心肺腑的真情流露,力图每一个字都出自于灵魂深处的体验,因此,我目前的写作只局限于写我自己的事,且试图着以点带面,慢慢地向外扩张。虽然对于物质,我是一个懂得知足常乐的人,但于精神、于思想、于创新却是一个生来就不安份守已的人。时常,总有一种想冲出现状的冲动于心中汹涌。我从不盲从权威与权势,不喜欢随波逐流,更不会让别人牵着鼻子走。从我生命降生的那一刻起,我就一直在与命运努力地抗争着,用头破血流、遍体鳞伤等词来形容自己最终学会了坐立与行走是丝毫不夸张;用死缠烂打,永不放弃最终争得了与正常孩子一道读书的权利,从此我的生命翻开了阳光灿烂崭新的第一页。从死路一条中开拓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诚然,这一切的一切,无疑要感谢永不放弃生命的祖母与带给我生命的父母,感谢那些曾与我一道风里来,雨里去,水里泥里一道挣扎,一路同行了数年的的堂兄堂姐,感谢大家庭的温暖以及所有给予过我帮助与爱心的人们,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一切,更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虽然由于家庭纷争,更由于我的直率、冲动、纯真与嫉恶如仇,由于我的坦白、不善圆通、不会见风转舵,不会讨人欢心,更不会唯唯诺诺夹着尾巴做人,因此分家后自然会吃尽苦头。不过正是这吃尽苦头,才让我需要寻求一种心灵的倾泄,于是日记便成了我的出气筒,一颗无处安放的心也因此找到了它自己栖息之所。尽管无处藏身的日记每每被母亲发现收缴后成了变本加厉的讥讽工具,但无形中却于不知不觉中提升了我的写作能力与文学素养,与此同时也拯救了自己的生命与灵魂。后来缘于一场爱恋,我开始迷上了诗歌,由于种种缘故,我最终放弃与之一道前行的缘分,使得爱无处宣泄,情无法倾吐,激情无处释放,于是大量的诗歌倾泻而出,尽管拙劣,却属真情真性真心流露,虽未曾妥善保留,却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升打好了基石,作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我很感激所有我爱过的和爱过我的“恋人”以及我的母亲与两位妹妹,如果没有彼此的爱与她们昨天的折腾,也就没有我今天的宽容大度、坚忍韧性与洞察人性的力度,自然更不会有我今天流畅、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与写作功底,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是他们挖掘了我的写作潜力,成就了我的今天的“佳作”。特再此,真诚地向他们道一声“谢谢,珍重”!我更感谢文学与文字,是它没有让我走向绝路,是它拯救了我的生命与灵魂,是它让我把伤心的泪水与往事化作一行行、一串串淡淡的清愁与浅浅的忧伤,我的心结于文字的宣泄中得以释放,我所有的“仇恨”也于文字中得以释怀,我拯救了我自己,心也因此变得更为宽广、深刻、大度、安袢与淡定了。
由此可见,我的创作激情始缘于真实的人生,尽管做了母亲后,有十多年的光景完全将所有的时间与精力,全力以赴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身心健康与教育上,虽然时光一逝不复返,十多年最美好的时光已然消逝,但每当我望着聪慧懂事优秀儒雅帅气的儿子时,我就会由衷地感到欣慰与自豪,难道这不也是我的另一部更为优秀更为成功且别具一格的“作品”吗?好在孩子现在也已慢慢地长大了,不再是那个需要我没完没了操心的小孩了,我又可以重新拿起搁置已久的笔,开始我新一轮的激情燃烧。
也许属于我的黄金时光已快接近尾声,但我会抓住时光的尾巴,好好地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不至于与某些人一样令自己陷入为写作而写作的怪圈。一旦有激情,有冲动,有写作欲望时就尽量挤时间多写些。没有写作渴望时就尽量不去无病呻吟,尽可能地在感动自己的基础上再去撼动他人。至于作品能否令读者阅后欢喜,产生共鸣以致于受到青睐,是否引起社会效应,那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因为每个读者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经历、喜好,思想以及不同的文化层次与文学素养。但作品的好与坏,读者是最有发言权的,每个读者的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杆称。我读书从来不在乎作者的名气有多响亮,只在意书本的内容是否是我内心深处想要寻求的精彩内涵与答案。尤其是当今社会,潜归则大肆泛滥,当某些获奖作品被自我膨胀,洋洋自得的人拿出来展示时,却令人大跌眼镜。倒是有些名不见经传的某些网络作品,读后却令人惊叹不已,给人一种别有一番天地于心头的感慨。我自己的作品也一样,也许有时自以为好的,可在别人的眼里并不怎么样。因为大凡喜欢阅读的人,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阅历与积累,也正是这些阅历与积累,才会令他们或直接,或间接地按自己的喜好“各取所需”。不是什么头衔与获奖所能蒙混与糊弄得了的。
我深知自己才疏学浅,且欠缺圆熟的写作技巧,用巴金的一名话,即:“我写作。因为我在生活”。只要是“我骑在灵魂的马背上”,那么技巧又算得了什么呢?技巧无非是服务于内容罢了。没有内容空洞无物的技巧又有何用?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化腐朽为神奇,而更高的真谛则是在其德,而不在其表。我想,为人如此,写作也当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