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段初生 于 2011-9-10 07:36 编辑 ' F7 T0 N# R8 M" o
( r" o2 v: S& H1 |4 |( }8 |' e7 y( I# F7 d
9 M2 ?2 b* |0 Y- i! ?9 ]1 T; H6 x c
遵义会议纪念馆内,一组反映当年会议场景的浮雕吸引了游客。 ( F* T/ y. y, ?' C# Z
- U3 r: P2 P* o$ H) [( o2 } 遵义会议召开时的会议室 四月黔北,春色烂漫。贵州遵义老城子尹路96号,游人如织。门匾上**手书“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苍劲豪放。 # r4 {6 ^/ x5 Q0 s2 z
会址是一栋坐北朝南的二层洋楼,青砖廊柱,雕花门窗,楼梯回廊。二楼东走道,是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客厅。
# T4 q- u& w3 x9 F( i; g( A5 p" n1 { b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著名的遵义会议就是在这里召开。会场布置保持原状:天花吊着一盏洋灯,东墙两个壁橱间是一只挂钟,屋中间安放着一张长方桌,桌下摆着一个火盆,四周围着19把木架藤编靠背椅。
( `& S1 v) k3 W7 d5 e8 e$ H! y 会场虽有些窄小和简陋,但会议内容重大,影响深远。正如《中国**历史》第一卷中所作的评价: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b6 Q" T @ O# |
鏖战湘江 **读报定策; T J6 o) k# ?" L; T! r" N
“叮……”清晨,红三军团司令部铃声大作。“报告军团长,十四团团长和参谋长英勇牺牲,战士伤亡也很大……”彭德怀红着眼在屋内反剪着手走来走去,心里忿忿地说:“这打的什么仗?”
1 C R2 E! t# s 这是《遵义会议纪实》一书中描写的1934年11月湘江之战的一个场景。“中央红军苦战五昼夜,终于突破蒋介石重兵设防的第四道防线,但也付出了惨重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遵义会议纪念馆讲解员罗娟声音哽咽。/ v0 U5 o) C$ @8 ]
惨重的失败,险恶的环境,使许多红军指战员特别是高级干部,对博古(秦邦宪)和李德“短促突击”和“硬拼硬打”的错误军事指挥深感不满。聂荣臻曾在回忆录中记述了自己当时的看法:“第五次反‘围剿’固然敌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根本问题还是个领导问题,路线问题。”
1 c' R6 y1 f9 Z 罗娟告诉记者,国民党此时已判断红军将北上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又集结重兵,撒开大网。但博古、李德无视敌情,仍坚持按原计划前进,中央红军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心急如焚。/ w, Q4 O! v. a9 U r8 o
红军何去何从?一天晚上,习惯一路上收集读报的**,随手翻阅民国二十三年十一月的《中央日报》,发现一条有意思的消息:“……赣匪窜扰湘西,黔省一片惊恐,黔省主席、国民革命军二十五军军长王家烈氏四处求援……”; [/ d' z* }! L- P- X, B# D% ^, a
**眼前一亮,认为这则消息与红军侦察到的情报相吻合:贵州较川、湘、桂,兵单力薄。他坚定了自己的主张:坚决不能北上会合红二、六军团,应立即改变进军方向,西入贵州,中央红军才有一条生路。: W' f8 V% `& q4 h8 I- _% C6 V
移师贵州 **得张王臂助
5 ^ x, w" s% U+ Y' R5 O" o$ | 1934年末至1935年初的三周内,中央连续召开了通道会议、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尽管争论不断,但最后采纳了**移师贵州的建议,并提出创建川黔边新根据地的战略任务。4 b- `* a8 n8 c1 j
“猴场会议决定还提出,作战方针、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以加强政治局对军委的领导,这实际上剥夺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为开好遵义会议打下了基础。”罗娟说,会后,红军渡过乌江,于1935年1月7日占领遵义。+ _7 w e5 C: i/ [1 n
“**移师贵州的提议能被采纳,以及后来在遵义会议上力挽狂澜,可以说与洛甫(张闻天)、王稼祥的支持密不可分。”党史专家、遵义会议纪念馆原馆长费侃如指出,**1945年在一次讲话中曾说:“如果没有洛甫、王稼祥两个同志从第三次‘左’倾路线分化出来,就不可能开好遵义会议。”
' T, |. K. O' C% t5 N 记者翻阅《遵义会议文献》,找到了洛甫的一段忆述:“长征出发后,我同**、王稼祥同志住在一起。**开始对我们解释第五次反‘围剿’中中央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我很快接受了他的意见,并在政治局内开始了反对李德、博古的斗争,一直到遵义会议。”
: Q$ C4 ~& N' m) N) Q$ [5 `( h0 Q 王稼祥也曾回忆一路上与**的交流:“我向**同志表示:目前形势已非常危急……要挽救这种局面,必须纠正军事指挥上的错误,采取果断措施,把博古和李德‘轰’下台。**同志听后十分赞同,并要我多找几位同志商量商量。” C4 }1 p( t: G
关键时刻 周恩来主动担责
+ p( ]: C) r9 ?- b 一张桌子、一个墨盒、一支毛笔、一叠信笺、一副望远镜,遵义会议会址二楼西周恩来卧室的陈设一如当年,让人恍若看见昏黄油灯映照下那操劳的身影。- a3 ]! G' _8 [$ R1 P+ U" w5 b
“为响应大家的意见,开好第五次反‘围剿’经验教训总结会,周恩来一面部署兵力保卫遵义,一面熬夜准备军事报告。”罗娟说,1935年1月15日晚饭后,在与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背景下,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参加者共21人。博古主持会议坐在中间,其余的人随便找个凳子坐下。7 P+ l x7 `, ^
博古首先发言作了主报告,他过分强调客观困难,把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归于帝国主义、国民党**力量的强大,白区和各苏区的斗争配合不够等,不承认主要是由于他和李德压制正确意见,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严重错误而造成的,报告完毕,会场一片静寂。, U3 ]4 z, i) C0 V% U! n3 \' b
“接着,周恩来就军事问题作副报告,大家都盯着他,眼神中透出期待。”费侃如说,周恩来实事求是地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领导的战略战术的错误,并主动承担责任,作了诚恳的自我批评,同时也批评了博古和李德。“当时,李德坐在门旁,一个劲地抽雪茄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z, p) _: [$ s$ Y 在费侃如看来,如果周恩来没有站出来,遵义会议要取得成功是不容易的。杨尚昆在回忆录中也曾有过类似观点:“恩来同志不计个人得失,以他的地位和威望,支持**的正确主张,全力推举**参与领导中央红军今后的行动,这对形成以**同志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q2 J8 c$ J6 Y& E0 N1 w9 {
斗争激烈 **力挽狂澜. S4 J5 x) n0 h) O: y
遵义会议会址旁有棵老槐树,枝繁叶茂,风一吹,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76年前在一旁楼内发生的激烈斗争——一次改变现代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会议。+ I6 U$ R5 L; Y2 [
罗娟说,在主报告和副报告完成后,洛甫首先发言。他按照事先与**、王稼祥商量好的意见,作了一个系统的“反报告”,批判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的“左”倾错误。发言引起多数人的同感,会场气氛顿时改变。
7 ]2 ~, B& e9 Q& V) X8 ~) T 接着,**作了长篇发言,用大量事实对“左”倾军事指挥错误进行了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评,如防御时的保守主义、进攻时的冒险主义和转移时的逃跑主义,并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以及此后在军事上应该采取的方针。
" {, d8 ]3 u% \& @ 作为李德的翻译,伍修权后来回忆:“**发言的主要内容是说当前首先要解决军事问题。他尖锐地批评李德,不考虑战士要走路、要吃饭、也要睡觉,也不问走的是山地、平原还是河道,只知道在地图上一划,限定时间打,当然打不好。”
: Y E1 c0 y% U7 j8 a “斗争很激烈,这从会议开了3天可以看出来。”费侃如说,王稼祥、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多数同志,都发言支持**的正确意见。由洛甫起草的会议决议,是在后来的云南扎西会议上通过的,包括选举**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后来,洛甫代替博古负中央总的责任,**、周恩来、王稼祥组成新的‘三人团’,负责指挥军事。% V) \) ?& s" I' M% Y
四渡赤水 运动战突出重围" K5 k9 a0 m- x/ m `& O
茅台酒厂,依山而建的酿造车间和窖藏库房,绵延十余公里巍然壮观,一旁的赤水河奔流不息。因为赤水河,国酒茅台享誉中外;也因为赤水河,**被赞誉“用兵如神”。, ]3 b' `3 t6 z+ h6 q; x6 w
“群龙得首自腾翔。”罗娟说,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重整旗鼓,准备渡江北上。这时,蒋介石部署数十万兵力,企图围歼红军于遵义。**充分利用敌人的矛盾,灵活指挥红军穿插,调动迷惑敌人,并集中兵力歼敌,牢牢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H8 S! g8 l0 u3 G& p
1935年1月29日,一渡赤水,集结扎西,待机歼敌;2月18日至21日,二渡赤水,重入贵州,大量歼敌;3月16日至17日三渡赤水,重入川南;3月21日至22日四渡赤水,折返贵州,南渡乌江,佯攻贵阳,晃枪昆明,于5月初渡过天险金沙江,摆脱敌人,一路向北……遵义会议纪念馆放映的电视片,生动地再现了红军四渡赤水这一经典战例,观众无不拍手叫绝。9 Z$ W! O1 _7 l) v1 u. K& m$ s+ \
“遵义会议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处处主动,生龙活虎。弄得敌人扑朔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一书中有感而发。
/ l7 Y/ i5 N- o) r9 C# Q; b- y8 C! s 费侃如说,四渡赤水的100多天中,红军作战方向变更达10次之多,改变了自第五次反“围剿”以来被动挨打的局面,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充分展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5 u& j/ f! P2 ^2 t) ^
遵义会议出席人员/ v" ]; e; r* E9 _; e+ r2 t& m
政治局委员**、张闻天(洛甫)、周恩来、朱德、陈云、秦邦宪(博古),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何克全(凯丰),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以及中央秘书长邓小平,共产国际驻中国军事顾问李德及翻译伍修权列席会议。- O, m" {3 N# o# r$ [4 B
) D1 t" k8 O+ Z: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