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552507|回复: 2
收起左侧

长征中毛 泽 东两次面授机宜

夫子 发表于 2011-9-9 09: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段初生 于 2011-9-12 21:02 编辑
% m0 U4 I0 R+ l5 Z: r' W6 g( g% S: e
                                                     忆父亲李聚奎将军:女儿心中的“多面手” 
8 K; Z" ^* s: ~' D     他曾在枪口下抢回彭德怀的性命;长征中毛  泽  东两次向他面授机宜;朝鲜战场上,他建立了“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为了石油,他由部队转地方,是周恩来点将的首任石油部部长……
& c* p* |8 N  @1 x" ~2 ?9 b  李卫雨:1949年出生,1968年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工作,1980年调往军事医学科学院,任编辑工作,1999年退休。
+ R! E1 y- l5 U+ R2 Y3 E  有人在看了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 后提出,剧中主角杨立青一生做了那么多个领域里的工作,还都做得那么好,不太可能,是文艺作品编的吧。然而,在老一辈革命家中,有类似经历的大有人在,李聚奎将军就是其中之一。4 J' l4 t1 T  k1 ]. I% v, r$ m
  日前,本刊记者在后勤学院28号院一所略显破旧的宿舍楼里专访了李聚奎将军的女儿李卫雨。她家里的陈设极其简朴,多数家具看上去都用了十几年。李卫雨对记者说:“父亲既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军事家、优秀的政治工作者,也是我军后勤工作的一位卓越领导人和军事院校领导者,还是一位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奠基者。”" h+ B8 [5 ?' e2 w. S
                                                                     参加平江起义,勇救彭德怀0 ^0 v: v$ ^  F7 J' u7 U
  父亲生于湖南涟源一个农家,从小务农。读过一年多私塾,后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目睹社会的种种不平等,他的心里充满困惑。
7 Q+ S; J- j4 ?' t: e        1926年,大革命的风暴席卷湖南,他开始听到有关革命的新鲜事,心里浮起希望。当北伐军路过父亲家乡时,22岁的他和同乡的4个小伙伴,背着家里投奔北伐军。为防止家人到部队找自己,他改名为李聚奎,走出了把握自己命运的第一步。1 |8 p( Y) e; f
  在北伐军中,他接触到了彭德怀、黄纯一等**员,很快接受进步的思想。在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的1928年7月,他毅然参加了彭德怀、滕代远等领导的平江起义,并在8月初与敌人激战时,火线入党,成为部队起义后发展的第一批党员。
- ?# A3 o* I; ^3 r% u  起义胜利后,彭德怀、滕代远等决定带领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与**、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会师。当时军情紧迫,周围都是敌人,天天行军打仗,最多的1天打了8仗。有不少人牺牲了,也有人因忍受不了艰苦,坚持不住而逃跑回家,更有甚者,拉着部分部队投敌叛变。起义部队原来有2500多人,经过两个多月的转战,只剩下500多人。在此期间,部队转移到一个叫白沙的地方,彭德怀集合部队讲话,预谋叛变投敌的大队长雷振辉突然冲上来,伸手就夺彭德怀警卫员薛洪全手中的驳壳枪,企图射杀彭德怀。事发突然,人们都愣住了,彭德怀也没有躲闪,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父亲猛地向雷振辉扑去,雷被狠狠地摔在地上。这时另一个大队长黄云桥反应过来,从侧面给了雷振辉一枪,结果了他的性命。! f: i$ j: I; F6 r7 b
  后来,了解当年这件事情的老战友们夸奖父亲反应快,从枪口下抢回了彭大将军,父亲总是笑笑,从不多说什么。父亲跟我们讲过,为革命做什么都是应该的,比起牺牲的战友,自己是幸存者,还有什么好宣扬的。
  y& S  I  x( o+ z                                                                       请朱德吃米粉糊糊,还算改善伙食) K$ F; w. V/ F
  父亲跟我们讲过他第一次见到朱德同志的情况:红五军的战士大部分是原来旧军队的老兵,到达井冈山后,听说红四军的朱德军长要来讲话,觉得他一定穿得很好,坐着轿子,因为旧军队的军长就是那样。那天,是彭德怀同志陪着朱军长来的。朱军长上身穿了件黑棉袄,下身穿着条黄裤子,头上戴着顶灰色八角帽。彭德怀介绍说,请红四军朱军长讲话,大家欢迎。刚说完,大家都笑起来了,心想:军长就是这个样子啊!朱军长马上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他讲:“同志们不要笑,无产阶级的军长就是这个样子的。革命总是要经过一个艰苦的阶段,不经过一个艰苦奋斗的阶段,革命就不能成功。”父亲还讲过朱总司令的另一个故事:1931年第二次反“围剿”时,红军主力几万人集中在东固地区,准备作战。由于人数多,粮食供应非常紧张。有一天,朱总司令带领100多名团以上干部,到父亲当团长的27团视察工事。师长徐彦刚告诉父亲要招待参观人员吃午饭。这可把他难住了。他问三连连长贺振东:“你们连中午吃什么?” “只有1升米粉,掺了些小竹笋和田螺,煮了一锅糊糊。”“好,就把这锅糊糊先给参观的人吃,你们等下再想办法吧。”开午饭时,父亲先盛了一碗给朱总司令,朱总司令吃了一口,连声说:“好吃,好吃。”谁都明白,1升米粉煮上百号人吃的大锅糊糊,既无盐也无油,田螺是腥的,竹笋又是涩的,这怎么能好吃呢?后来,父亲才知道,朱总司令平时吃得还不如部队,那次糊糊已经是改善伙食了。
1 G7 U4 {! j- Y% V* \& y/ C6 f  父亲说官兵同甘苦,干部冲锋在前、享乐在后是革命队伍的重要优良作风之一,也是红军与旧军队之间的重要区别。红军干部在分配缴获的衣服、干粮时,总是先战士后干部。遇到东西比较少时,1人分1件或1块,先发给战士们,最后干部自己就没有了。战士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这样,促使部队更加巩固、更加团结、更加有战斗力。
2 y* |. h) V# q! _" q1 U& \/ S# m  父亲也跟我们讲过他第一次见到**同志的情况:红五军上井冈山不久,去宁冈参加与红四军的两军会师联欢会,路上遇到了毛委员。彭军长说,大家等一下,请毛委员给我们讲话!父亲说他记得最清楚的是,毛委员讲工农兵是弟兄三个,弟兄三个联合起来,打遍天下    。/ |1 u3 T2 t/ O- N
        父亲说:“我们是农民出身,当时懂得的道理不多,听毛委员讲要打遍天下,使我们大受启发。”: R3 S3 j/ U4 j6 d( |) J/ ^

! b; V, r$ C& L  _( D# D4 a2 M' l8 {) G7 ?& y5 ^6 t" l* 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夫子 发表于 2011-9-9 09: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段初生 于 2011-9-12 20:59 编辑
2 J$ j" h; p5 P" n0 P6 S8 T6 W; B6 {5 [3 z7 E2 F
                                                                    长征中毛  泽  东两次面授机宜
+ G4 X5 K& R) r& ^$ j! I        红军长征一开始就遇到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在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后,敌人又从三面紧逼过来,全军和中央纵队都挤到一路来了,情况十分危险。父亲时任红一师师长,接到命令,带红三团来到全军的最前头开路,掩护整个部队通过粤汉路。在这里,他遇见了随中央纵队行军的**、周恩来、朱德等人。周恩来向他布置了具体任务后,特意嘱咐说:“一定要保证全军安全通过!”**特意对父亲说:“你们师在前面开路,任务艰巨,动作要迅速,不然后面的队伍就会堵塞住了。大方向就是向嘉禾、蓝山前进。你们在前进过程中能相机占领这两个县城或一个也好。具体道路由你们在前头决定,我们后面就跟着你们来。”又说:“大路能走就走大路,不能走就走小路,如果小路也不能走就爬山。总之,你们在前面开路,由你们决定,不要等着指示,以免耽误时间。”父亲带领红三团成了全军的开路先锋,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全军胜利越过粤汉路,突破了敌人的第三道封锁线。5 k9 C' I; \9 g1 u
       1935年1月29日,当红一师在贵州猿猴场渡口准备西渡赤水(即一渡赤水)时,毛  泽  东派总司令部的参谋请时任红1师师长的父亲、政治委员黄甦、参谋长耿飚(因指挥部队过河未到)、政治部主任谭政几个人谈话。亲自向他们讲了有关遵义会议的精神,说到关于部队的缩编问题时,因为部队减员严重,计划把师改成团。毛  泽  东问父亲说:“你这个师长就要当团长了,你看行不行?”父亲回答:“行,没问题。”毛  泽  东又问他:“你们一师还有多少人?”“还有3000多人。”毛  泽  东听了感到很意外,也很高兴。他没想到一师一直打先锋,还能保持这样强的战斗力,后来就没有给他们缩编,一师还是一师。顺带说一句,父亲率领的红一师在长征中始终是开路先锋: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四渡赤水,强渡乌江、金沙江,组织十八 勇士强渡大渡河等等。3 r$ Z# O% X% ^
                                                                             客串外交官,惊动美国人
/ _4 ^4 k- R; _; y       抗战胜利后,参加我方解放区参谋长会议的父亲奉命来到北平,到军调部见到了叶剑英。叶剑英笑着对父亲说:“因为昨天才开始办公,人都还没有到,但是任务却已来了,所以你不要走了,就留在军调部工作吧。”父亲一听有点儿慌,说: “我缺乏这方面工作的经验,不懂外交斗争这一套,还是让我回去带兵打仗吧!”然而父亲说不过叶帅,加上当时我方人员确实非常缺乏,他就同意先在军调部执行处工作。但他为了以后走得方便,不愿当正处长,就当了副处长。2 Q) F& v! |- F$ G' N9 j( _2 A, b% U8 \
       第二天父亲就去参加了黄村调查。出发前,罗瑞卿向国民党代表和美国代表介绍了身穿一套旧棉军装的父亲说:“这是我们的李将军,由他和你们一起去黄村调查。” 随后,他们各带一名翻译乘车出发了。国民党县长一见他们便绘声绘色地讲起了**的军队是如何进攻黄村的,如何拆了老百姓的房,抢了老百姓的东西,使老百姓受到了很大损失等等。接着县政府的人员带着三方代表来到黄村,看了“现场”。国民党代表看后站出来说:“我看事实已经很清楚了,我们可以回去了。”这个时候,沉默多时的父亲说话了:“现在不能走,要在现地判明真假才能走。所谓八路军在这里打了仗的三个证据完全是假的!” 国民党代表和美国代表一听这话,都愣住了。他们没想到父亲突然把问题提了出来。美国代表不得不让父亲讲下去。
5 p5 Y$ S+ C& y. ^+ t9 p& s; A         父亲拿出县政府人员在村边捡给他的子弹壳,说:“首先是村边的子弹壳,根本就不是最近打过的。”他顺手把子弹壳递给美军上校:“你是一名老军人,总知道刚打过的子弹壳是一个什么样子吧,而现在这些子弹壳已经生了锈,少说也是半年前用过的。所以,说这是我军近几天打黄村撒下的,纯属是无稽之谈。” 美国人表示认同。父亲接着说:“第二,所谓八路军拆了房子。而我们刚才看到的是房子上面的花墙被扒掉了几块砖,根本谈不上是拆了什么房子。如果说八路军在这里打过仗,那么留着这些花墙倒是可以作掩护,不需要把它扒掉。所以,这不是军队为了打仗拆掉的,而是那些毫无军事常识的人有意做的假象。第三,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间房子里撒的乱七八糟的东西,说是被八路军抢过东西留下的现场,更是毫无根据的。你们看炕席上的灰尘,均匀地布满全炕,说明是长时间自然落下的,而不是抢了东西留下的;地上的书籍和花生皮,则是有意布置的。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间旧房子,而它对面的西房,里面家具整齐,房子很干净,还有一位年轻妇女正在做饭。那个房子里的家具没有丝毫动乱的迹象。因此,这个八路军抢了东西的现场也是有意布置的假象。” 这下国民党代表哑口无言了,美国代表只有连声说:“好的,好的。”
6 U, x5 r% c& Q3 E) K4 H       回到北平后,父亲把调查的结果写成报告交给了军调部。叶剑英和罗瑞卿听了汇报后夸赞到:“你这头一炮就打响了!”) e! N3 P/ O6 O0 [, V
       事后,我方有人告诉父亲说:“老李呀,美国方面开始注意你了。他们说‘这位穿土布衣服的将军,在外交上也那么厉害’。他们还感慨地说,‘看来国民党不是毛  泽  东的对手。’”5 a- l9 \& H( p/ I7 L" x- I
                                                                            朝鲜战场巧用炒面当军粮
- ?" ^8 k1 x6 y  \. F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了,这是我军第一次跨国作战,军需给养问题自然成为首要问题。为此,毛  泽  东指示要迅速成立朝鲜战争的后方保障供给基地,确定一位能担负重任的“粮草官”。
1 Q9 N5 F9 |. L7 g3 G( V/ {       父亲又成为最合适的人选。父亲从l948年4月开始做后勤工作,为解放战争中我军的后勤保障工作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抗美援朝的关键时刻,聂荣臻一下子就想起了父亲,由他提名,毛  泽  东批准,任命我父亲为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负责筹措抗美援朝物资,并送往前线。
) i; D. F/ j4 b        在朝鲜战场,美国人的首要战术就是倚仗海空优势破坏我军的后勤供给线。在开始运送物资的几天,由于我军既无制空权又无有效防空措施,400辆汽车3天就损失了一半。为了防空,父亲推广了群众的创造,让部队在信号站的基础上,增设运输干线防空哨兵,工作原理就像古时候的烽火台和抗战时的消息树,专门监视敌机活动。父亲还向彭德怀提出:“为了保证运输,应该对后方兵站加强防护,最好能配置高炮部队,我们不能只是藏,还要打。”彭总非常赞同,很快就作了部署。由于普遍建立防空哨所,点线结合,扭转了后方运输的被动局面。朝鲜北部的灯光能在3分钟内全部熄灭,好像有神经似的。虽然敌人 “天上挂灯,路上撒钉,地下炸坑”,但始终没能破坏我们的钢铁运输线。**曾赞扬说:“在汽车路两旁用1万多人站岗,飞机来了就打信号枪,司机听到就躲着走,或者找个地方把汽车藏起来……汽车的损失由开始时的40%减少到百分之零点几。这是个奇迹!”
$ J7 O' n& ?* `( c$ O* v* u        父亲还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志愿军的吃饭问题,他创造性地用“炒面”当军粮。第一次战役后,由于敌机轰炸,前方作战部队白天、黑夜都不能生火做饭,以免暴露目标。天寒地冻,部队的吃饭问题成了大问题。父亲想起1937年西路军失败后,自己只身乞讨、千里寻找红军的途中,曾吃过老百姓给的炒面。炒面既便于保存携带,又随时能食用,正符合志愿军目前作战的需要。于是,他让后勤部的同志加工了一些样品送到前方,结果大受欢迎。1950年11月23日,他电告总后勤部,要求从第二次战役开始每月为志愿军准备粮食总量三分之一的炒面。中央指示政务院向东北、华北、东南各省市布置任务,周恩来总理也在繁忙的工作中抽时间和机关的干部一起为志愿军做炒面。仅20多天,第一批400万斤炒面就送到了前线。随后,香喷喷的炒面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战士们的手中,由此留下了志愿军“一把炒面一把雪,夺取战斗新胜利”和“凉水拌炒面,打过三八线”的佳话。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说:“如果没有炒面,就解决不了部队最低限度的物资保障。”
: h" w" ^/ h  l: |
4 C( q8 w% I8 X8 z) C- ^; o# H' `$ l& X& Q2 ^1 E& D) 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夫子 发表于 2011-9-9 09: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段初生 于 2011-9-12 21:11 编辑 : J" Y8 `% ~! r, Q; ~* u- B
$ q; A$ K, V! Z, L
                                                                              “搞石油得革命加拼命”
  e0 K5 {( H4 C+ O         1955年7月,我国成立石油工业部。建国初期,在帝国主义宣传的“中国贫油论”的影响下,中国石油工业应走什么路,把发展重点放在天然石油还是人造石油的问题亟待解决。当时我国的石油工业十分落后,不但产量很低,设备能力很小,而且天然石油的资源情况不明。周恩来说:“要尽快地把石油工业搞上去,就要选一个部队的同志来做这件事,把我们军队的传统作风带过去,要像指挥打仗那样去指挥石油工业建设才行。”他在军委报的3人名单中选定了父亲。" a2 J+ N# g& E1 Y) t5 S# T2 L
       父亲一到石油部就拜部长助理徐今强为师,请他上课,从石油专业的ABC讲起,每天讲两个小时,连续讲了两个月。在组建部机关的同时,他带领干部、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奔赴大西北、大西南、大东北,风餐露宿,辗转各地,调研第一手资料。他在浮夸风盛行的年代坚持按科学规律办事,保证了生产的稳定发展,保护了群众的积极性。. w" a8 L4 D( C* \6 u" T
       记得我的二哥有一句感慨:“我们的父亲就是一个工作的父亲。”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经常出差在外,特别是1955到1958年他在石油工业部当部长的时候。
+ r$ s+ G8 T( P1 l' e, U6 ?# O+ J       那段时间他消瘦得很厉害,直到昏倒在一次会议上,才不得不到医院去,经检查是患了糖尿病。那时没有什么治疗药物,就是用饮食控制,一天只吃二两多粮食,除了蔬菜也没有多少副食品。就这样,他除了不得已住过几天医院,回家就没休息过,照样到戈壁荒原和茫茫雪原,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到1958年3月他调离石油部时,我国已成功建立了克拉玛依油田,并已对松辽盆地等广大可能含油地区进行了大规模勘探。2007年,我看到父亲写的一篇回忆在石油部工作的文章,其中写到1956年2月26日,父亲和当时任石油部部长助理的康世恩向**、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汇报石油部工作情况毛 泽 东听后感慨地说:“搞石油艰苦呀!看来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我一下明白了,父亲就是为了使中国石油工业有突破性发展在拼命啊。
2 q8 y- U  _% s       后来,父亲还担任过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后勤学院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顾问。父亲一生中工作岗位变动非常多,工作性质变化常常是跨行业、跨领域的,他干过军事、政治、后勤、教育、石油工业等等。而每次他都能很快转型,迅速从外行变成内行,掌握新工作的主动权和指挥权,并取得优秀的业绩。4 _- K0 `) s! G4 K4 h! Y7 w
        父亲在80岁那年给自己写下这样一段“座右铭”:“纵然给我再大的权力,我也决不以权谋私;纵然给我更多的金钱,我也决不丢掉艰苦奋斗;纵然让我再活八十岁,我也决不止步不前。”这是一句很简明的话,而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句话正是对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 i7 o- I* V/ U1 a6 |" _       父亲逝世后,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张震代表中央军委写了一篇纪念文章,他们用“功高德亦高,楷模昭后人”的评价概括了父亲的一生。0 F- O3 E, M8 a* b4 j! E; z

' l" v+ J6 g( P7 y$ 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