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603865|回复: 2
收起左侧

南华寺悟禅

一个微笑 发表于 2011-10-12 09: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 ^7 R1 X8 c( ?; N        去南华寺,正逢雨后天晴,秋日的情绪,弥漫心头,是别样的感觉,泥土般厚实。
( f9 r  s4 T' M4 i        秋阳隐现,远山含黛,依山而建的寺院,掩映在树林中。嫩叶裹着树枝,冠盖住古寺楼,红柱黑瓦之中,古朴又盎然。驻足广场,三座拱桥,格外醒目,桥后两边,古木参天,郁郁葱葱。桥名极具禅意,唤作三无桥。南华寺建于梁武帝时期,历史不可谓不悠久。初为宝林寺,唐高宗时期,六祖到此,后改为中兴寺,又改为法泉寺。改来改去,至宋开宝元年,改为南华寺,沿用至今。 + V" N( w2 x, a/ S! {( a
    入口处,寺楼上有牌扁,曰“曹溪”。 左侧为售票窗口。花二十块钱,买了张门票。进三门,“五香亭”小巧别致,放生池乌龟悠闲。可惜已是深秋,不见莲花。为何被放生的总是乌龟呢?或许因为乌龟长寿,能够长久的承载放生者的意愿罢?穿“五香亭”,过放生池,便是二门。门楣匾额,“宝林道场”四个大字很陈旧。门的两旁,有“东粤第一宝刹,禅宗不二法门”的对联。
; W8 h3 b+ }1 t4 x4 b. k    漫步寺中林荫小道,随处可见竖状条旗,上写的摘抄字句,乃六祖的经典偈言。佛教的音乐,从各个雕栏柱里飘出,清音亲切,宛如对六祖的缅怀。六祖惠能,少时历尽艰辛,后避难十数载,随五祖弘忍开悟。五祖挑选继承人时,令众僧徒各作一偈,若悟大意,可付衣钵为第六代祖。时有上座僧神秀,学识渊博,思作一偈,写于廊壁间。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惠能闻诵后,问是何人章句,有人告之,惠能听后则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众徒听了笑其庸流浅智。惠能亦无怪意,说吾亦有一偈,于是夜间请人代书上偈于神秀偈旁。惠能以其高绝的智慧,赢得了五祖青睐,受传衣钵。" A# ^* w% n$ W4 j. x
    南华寺内,殿堂众多,灵照塔,大雄宝殿,千僧锅,无不大气辉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阅览室。里面全是佛与禅的书。我细细寻找,没有找到《六祖坛经》,心中未免有些怅然。出来,在靠近门的左边,有一个小摊,在卖纪念品,摆满佛学书籍,都是南华寺翻印,免费赠送的。我翻了翻,竟然发现了《六祖坛经》。于是,拿了一本,来到菩提树下。顺着粗壮主杆,从下往上仰望,只见错综复杂的枝、厚厚的椭圆形树叶,覆盖很广。透过叶缝,一丝丝阳光,斜射下来,我不由翻开《六祖坛经》,正好看到几句禅语:“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佛说,宁静的心,质朴无瑕,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禅的意义,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禅就像菩提树,人们能知其高,见其茂,但却不知道在哪里。其实,他深埋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底,内化为国人秉性的一部分。
5 Z2 Y2 j/ a+ R% Z! ^        铃木曾认为,禅之所以只能产生在中国,原因之一是因为中国传统重实践活动,不像印度古代只认精神高贵,不屑劳动操作,僧人必须由人供养;中国禅宗则强调自食其力,“担水砍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从事农业生产,过普通的劳动生活。而我看来,更根本的,仍然是儒家传统精神的渗入。孔子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对时间,对人生,对生命,给予很大的执著和肯定。禅学只讲眼前的生活,眼前的时间,眼前的境遇,眼前的风景。而道教呢,则追求修炼成仙,寄希望于未来。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道家讲究无牵无挂,追求避世。道、儒、释,相互纠结,成为我们这个民族最深沉的底蕴。
9 H2 N- I, ~+ m3 d# @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乃六祖的著名佛偈。千百年来,无数信男信女在反复揣摩,要参透此偈。在我看来,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是一座明亮的台镜,我们应该经常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Y1 B0 L+ n9 d- _: C
1 p- z; N/ |, g* V! k+ H2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山那边 发表于 2011-10-12 14: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科的散文,已经达到“形神兼备”。再小的芝麻粒的事儿,经他的笔一转一化,汨汨淌出一大洼水,一波三折,有滋有味。他淡雅从容,含笑窥乐。
. p3 W+ ~( x- m. k. t8 u) J. H4 U6 [7 a4 W# r; y+ n
他的散文:琐碎。没有故事情节,全凭见识,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拼凑成文,像碎花裙上的碎花点,杂而不乱,抖开斑斓。他下笔,东一鳞西一爪,若云里神龙,飘忽不定,反而没有编故事的斧痕匠气,触类旁通,信手捻来,随心所欲,东西八千里,上下五千年,逞才仗气,一泻千里地侃下去,毫不搭界的几件琐事,很巧妙地触电,通了!任何琐碎小事,一落他的笔下,便衍化成滋润丰沛的长文。因为杂,读者永远新鲜不厌倦,恨不能一气读完。他的行文看似轻松洒脱,没有生活的感悟和文学功底,这一手是学不到家的,这是一绝。也有人效颦,结果堕入罗嗦,世俗。
# I  @2 H; T2 E( r# F* q  e
! Q, l* \9 N  b. I7 l0 H' h至少在我看来,散文到了文科手里,又耸起一座里程碑。仿佛没有不可入文的事,就像个杂货铺,乱七八糟的货都齐了。怒、脏、鼾、胖、病、洗澡、理发,都是生活琐事,也是他佳作的题目。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都揽入笔底,正合一谚语:捡入篮里都是菜,这是高厨的本事。经他妙笔点睛,化龙飞舞,这不能不归功於他的渊博与机敏。文科讲究生活的趣味,他总能从最平凡的生活小事发现它亮晶晶的趣味,然后笔锋一转,洋洋洒洒,谈笑风生,不时闪烁出机智,忍俊不禁开涮几句玩笑,令人捧腹厥倒,但不庸俗滑稽,这是他的文章特色。2 T3 M; |& h9 m/ e1 l' J
8 {! ?  d+ g6 W* Z- p# v5 t& w
他文章取材很世俗,人人都有此经历,一经点出其中的闪光点,自然引起普遍共鸣。行文间洁、情趣高雅、文采斐然、文笔活泼,深得读者珍玩。琐事入笔,典雅出锋,这是文科的成功之处。# T3 d4 p& ^3 {9 J: G5 w- w

. l; k- ?9 O/ ]2 k" m! 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诔阳老农 发表于 2011-10-15 01: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云里神龙,飘忽不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