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2
- 主题
新手上路
- 金钱
-
- 威望
-
- 贡献
-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翻开武帝纪,建安十八年后,几乎每年都有天子对曹操超规格的册封和晋位记录,可以想见这背后复杂的正统之争和政治程序。与此相对应的是愈渐单薄的军事记录,到建安二十五年,比较大的军事行动只有平陇西凉州以及夺汉中两起,其中汉中得而复失。而两次征讨孙权都在有利情况下草草结束,究其始末,第一次回去后曹操登位魏公,第二次受了献帝赐予的天子旌旗。其中是否有关联?5 L9 Y; g" }5 I( y1 V4 Y0 V' Z
' o9 ~% Z8 W; V: |0 T
因称魏公之事,曹操还失去了最重要的谋士荀彧,这也多少影响了他的军事决策。荀彧当年力劝曹操迎汉帝至许都,目的却是希望曹操藉此“奉主上、秉至公、扶弘义”,扶保汉室是他的原则,他也为之而死。跟随曹操多年,忠心耿耿屡建功勋的荀彧尚且如此,曹操所能感受到的政治压力可见一斑。
7 k) p, J' N4 J0 l" R! I
$ D. J7 _+ l% |; x3 w 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为曹操带来政治资本的作用,恐怕远远小于它所带来的政治压力。虽然毛玠劝曹操说“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但事实上建安元年曹操迎奉天子后,面对的形势是“袁绍内怀不服……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这还仅是中原一地,少数民族尚有乌桓鲜卑西凉,各地军阀尚有刘表张鲁孙策等人,未见一人因曹操占据中央而归附。而曹操几个最为得力的股肱谋士与猛将,也很少是因为响应朝廷征辟而来到他门下的。无论是吸引人才,还是攻城掠地扩大势力范围,用吕思勉的话说,都是靠他“政治清明,善于用兵”。& c* d/ q+ P( W( l7 B4 _9 y
; ?; [0 D- t& \0 V0 ~* u
反过来,既然是迎奉天子,那曹操就等于将汉室的责任揽在了自己身上,成为众矢之的。一边周瑜骂他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一边荀彧还满心期待他重振汉纲。之前统一过中国的三位皇帝,无一人面临过如此复杂而矛盾的政治处境和法理难题。随着曹操权势的增大,政敌也越来越多,他不得不腾出手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进献三个女儿、杀伏皇后一家、诛孔融,如何平衡汉朝与自身的关系,耗费了曹操的许多精力。比较两个对手:江东在赤壁战后便不以朝廷为顾忌,刘备以正统自居,两家几乎没有内部斗争,故可一致对外,巩固自身。' T, s, C9 q* N7 n* G1 X% P
, m# g/ s9 _/ f4 R( q 士族对曹操的抵制也不容小觑。陈寅恪在《崔浩与寇谦之》中说,曹操的政权叫做“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权”。曹操出身士族最为歧视的宦官家庭,又以军功起家,用人唯才是举,不信天命,厉行法制,抑制兼并,每一条都与士族观念背道而驰。荀彧之死,也与他的士族背景有关。直到曹操死后,曹丕任用陈群实行九品中正制, 由士族垄断做官权,然后在士族内部按照声望的高低、门阀的上下、势力的大小来分配官位官职,这才真正消除了士族的疑虑,交换来他们对曹丕代汉的认同。故而在曹操有生之年,他对全国的士族集团始终没有产生强大的凝聚力,虽然中原士族集团鉴于乡土与正统观念多有归附,但地方上如荆襄、益州、江东集团,便不大买它的账了。反观刘备与孙权政权,都得到士族集团强有力的支持。诸葛亮本身出自琅琊士族,又与荆襄士族多有联姻,刘备作为外来者,在荆襄地位的稳固,很大程度上仰仗于诸葛亮、庞统、马良等当地士族的支持,顿时翻身,与前期狼奔豕突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
l: K+ E+ F6 }
9 @& G" ?2 A9 Y2 K4 ?2 y 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内部问题操心操肺,而孙刘皆为人杰非一时能攘除。曹操在这三人中年纪最大,就算天假以年,只怕他无心也无力统一了。
1 N0 ~( s9 f" }1 Z7 S( q% n
' A9 n$ `* ?7 l( l* Y- u! z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