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96732|回复: 1
收起左侧

资中筠:写作只是因为欲罢不能

夫子 发表于 2011-10-15 22: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资中筠:写作只是因为欲罢不能
7 t# S; |4 D9 C3 z' P来源:耒阳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1-10-15 + v. A' Z; H7 ?
  近日,著名学者资中筠的五卷自选集《感时忧世》、《坐观天下》、《士人风骨》、《不尽人思》、《闲情记美》在北京举行首发式,阎连科、吴敬琏等多位文化名人前往捧场,表达了对资中筠及其著作的致敬之意。2 ^) _$ k9 q" ^, }7 G8 o
$ J7 Y2 Y7 ~3 ~, R! {4 y7 f
  对于资中筠这个名字,也许不少人会觉得陌生,但她的履历可谓“显赫”。早年资中筠曾经是**、周恩来的翻译,还是畅销一时的《廊桥遗梦》的译者,只是对于这些经历,资中筠都看得很淡,“我是做过这方面工作,但不是我主要的工作,一个人的身价不会随着他为之服务的人的身份而提高,我追求的是自己独立作出的贡献”。资中筠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谈到首次面世的自选集,她说:“这些文章都是有所思而流诸笔端,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完全摆脱了命题作文之累。”据悉,这五卷收录的文章内容涉及公民社会、文化建设、知识界思想状态、新文化建设等问题以及追忆往事、读书随笔等,其中的篇章大体上按倒时序排列,展现了资中筠的心路历程,也折射了社会和时代的变迁。“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年过八旬的资中筠,常以此语自称,她说,曾经以为自己退休后应该写些闲情类的文章,但“许多文字都是如鲠在喉,不得不吐之言。这种忧愤之思越到近年越强烈”,欲罢不能。
- M# Z& ]0 x" Y$ Y& q; i- Y( t3 @8 J* M4 M7 h% v
  资中筠在任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时,茅于轼在那儿当研究员,对于这位“老上级”,茅于轼评价道,“退休后她涉猎更广,从外交到历史,从国际关系到社会变革,还有民间组织的发展,著作非常多样化。她产生的影响超过了她退休以前”。4 h, C- T% C' G( K: Y* i$ P) ?% J
: w0 p; G' }; O6 B* {3 K  F/ ~
  在当天的首发式上,学者吴敬琏表示,自己和资中筠是一代人,经历也差不多,之所以喜欢她的文章,是因为“经过了曲折和劫难后,觉得大家在精神上有相通之处”。在作家阎连科眼中,资中筠是总让他产生自卑的长辈之一,他以“简朴、真实、情趣”形容资中筠的文章,“我们今天的很多文学,90%是垃圾,10%能看的作品中太注意技巧、情绪,而资先生在这方面从来不雕琢一个字,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种简朴绝对是一种境界,需要时间,需要风雨,需要人生,需要读很多书理解和修养出来的。”. O, A: a7 n# ^! D6 u
- B' N  j  ]* |) n- d0 K7 n% i7 ]
  虽然早年以《廊桥遗梦》等译著出名,资中筠却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翻译家”。《廊桥遗梦》出版时,热度出人意料,当时资中筠却几乎不愿承认自己是译者,拒绝接受所有媒体的采访,事后她解释:“之所以不愿意承认是译者,是因为它太热了,而我不愿以此出名。我做了那么多工作,哪本书都比这本重要。”但她同时也表示,很享受翻译的快乐:“我不是瞧不起翻译,我觉得文学作品的翻译,特别是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是非常难的,而且对两种文化、两种语言要求,确实是比较难。而且我在翻译《巴尔扎克》的时候也是一种享受,正好想出一个词对应的时候,我非常高兴。”
# h9 B1 r1 i7 v& l. N. z7 o
) ?7 [: h; ^4 [! B2 W# P1 r
/ k+ K$ _! A8 W! q+ F!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夫子 发表于 2011-10-15 22: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附:资中筠 湖南耒阳人,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曾担任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翻译。1971年后,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负责对美工作,参加了尼克松访华以及随后的美国参众两院领导人访华团的全程接待工作,并参加基辛格若干次访华的接待工作。退休前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是曾经畅销一时的《廊桥遗梦》的译者。谈到首次面世的自选集,资中筠称:“这些文章都是有所思而流诸笔端,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完全摆脱了命题作文之累。”- J& k  Z1 R, R1 w5 }
7 s% P% P/ X8 J- e. p" g5 k
    [作者:伟讯]% B' y! K( g! F% F- A+ k' g
. k/ \" n) l7 z+ H0 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