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610331|回复: 6
收起左侧

今日谁知李定国,一代奇才岂可忘

一个微笑 发表于 2011-10-17 09: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次听到李定国的名字,还应该是上小学的时候,听广播小说《少年天子》(将顺治帝的),里面清廷忽传捷报:洪承畴、吴三桂攻入昆明,李定国保永历帝逃入缅甸。当时便隐约觉得李定国是个大忠臣——在大明颓日难挽、气息奄奄的情况下,既不降清,保阖门富贵,也不退隐,脱红尘之苦,而是毅然护佑汉人政权的最后一个皇帝转战于西南边陲,真可谓孤忠天日可鉴!0 `1 R/ {( C) D9 N! A
# K$ ?* g1 a8 p
  上中学时开始读姚雪垠的《李自成》,书中有个人物出场不多,但留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就是张献忠的养子——李定国(也叫张定国)。李定国出场时不过二十岁,就已经是张献忠倚重的大将之一,特别是单骑射杀川中神弩将张令一节,相当精彩。小说里的这段,在历史上真有其事,而这也是李定国,这颗在明清之际最为璀璨夺目的将星,在他早期军事生涯的一次小小的闪光,而他的此后二十年,更是在风雨飘摇中创下了撼动山河、令风云变色的事业。* P8 V) I  ?2 u4 b' T1 b
% a1 L& O6 i' Z- G
      后来读了些明末清初史书,读《中华上下五千年》,了解了更多关于李定国将军的故事,愈发激起了我对他的无限景仰:李定国(1621——1662),陕西榆林人,字宁宇,又说鸿远。十岁从张献忠起义,有文武才,以勇猛著称。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张献忠建立大西,李定国与孙可望、 刘文秀、艾能奇合称四将军。不久,清军入四川,张献忠被肃亲王豪格射死于川北凤凰坡。时桂王政权正被清军追赶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李定国力主联明抗清,率大西军余部迎永历帝至贵州安隆。' T2 q# @5 @. ]
  2 l5 K! y: _- b# d  A
  1652年(明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李定国与孙可望发动大规模反攻,率步骑八万出湘、楚, 北攻沅州,下辰州;南克靖州、武冈、宝庆。又破桂林,迫使四大汉奸降王之首的定南王孔有德穷蹙自杀;后战衡州,击杀敬谨亲王尼堪(努尔哈赤的孙子,广略贝勒褚英的儿子,是满清的理政三王之一),收复桂、湘。前后败敌数十万人,纵横数省。桂林、衡州两次大捷,使“清君臣闻警,上下震动,闻定国名,股栗战惧,有弃湘、粤、桂、赣、川、滇、黔七省与帝媾和之议”。这是自从明朝万历以来,明清作战清军的最大损失。黄宗羲称:此为全盛天下所不能有!两蹶名王,天下震动,使李定国将军真正成为了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
' k$ T% x! |  @; Z/ B+ w- O  
, A2 j/ U7 @/ O4 \3 \) a3 E  但随后汉奸和内乱,又一次葬送了大汉江山。孙可望飞扬跋扈,既忌惮李定国的功勋,又谋废永历帝而自立。李定国遂迎永历帝入云南,封晋王。次年孙可望引兵攻李定国,所部不愤所为,皆倒戈,孙可望大败。孙贼倒行逆施,众叛亲离,从者仅数十骑,又如丧家之犬,携妻子财宝投降洪承畴,以云贵虚实尽告清军。清廷封孙贼“义王”,但又戒备他,于顺治十七年借围猎之机,将他射死。孙可望这个无耻的叛徒,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 N$ g% d# ^
  
' O* t/ C$ H( F# v  1658年(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五年)2月,清军大举入黔、滇;11月,李定国与清军激战于盘江。
% n% t  q4 j9 a3 W  9 R+ c# y' t; O' |2 E; {/ j
  1659年(明永历十四年,清顺治十六年)初,汉奸吴贼三桂、洪贼承畴攻入昆明,桂王政权撤往滇西。李将军在永昌磨盘山设伏,拟一举歼灭吴三桂主力。这是李定国最后的机会,是桂王政权最后的机会,也是明季汉满对决中汉人最后的机会。
. x3 \' `* h2 w* d0 V8 e: l# w  
+ [2 s8 u( a& h- v( J. H  永昌境内的磨盘山“内箐深屈曲,仅容单马”,“定国筑栅数道,左右设伏,大营屯山后四十里橄榄坡,炊食饷伏,令毋见烟火”。他估计吴三桂必无戒备,便以窦民望为初伏,高文贵为二伏,王国玺为三伏,清军进入三伏,“首尾横击之,片甲不令其逃也”。果不出料,2月21日,吴军追来,其先锋已进入二伏,却节外生枝,南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潜出告密。吴贼大惊,急令后撤,并炮击左右伏兵。农民军出伏作战,“短兵相接,自卯至午,僵尸堵叠”。' ]# g% E2 }! n
  
$ t& l2 R- |! @" Z  磨盘山战役有三分之二的战士战死,清军也“死伤甚众,却三十里”,十八名将官都统被击毙。南明遗民刘彬诗曰:“凛凛孤忠志独坚,手持一木欲撑天,磨盘战地人犹识,磷火常同日色鲜”。李定国卓越的指挥才能和顽强果敢的斗志,使清军再不敢骄横穷追。但李定国这最后的一次大战役,却不幸因叛徒告密而功败垂成。* M9 s! W0 ^, f" Y7 d* c' k6 t
  1 S* O+ h/ J' l3 L7 E& _1 Q
  磨盘山役后,永历帝自腾越逃入缅甸,遂陷于缅人之手。李定国联络诸拥汉土司,转战滇缅边境,几次想设法自缅人手中迎回永历帝。永历帝独处缅甸之时,恐怕心中唯一尚存的希望也就剩下这位李将军了(至缅人将永历帝交给吴贼三桂时,还哄骗他是李定国来接他)。# z  d3 M1 K; j- `) @% I
  
3 c: a5 ~8 U. S& Z/ \  1662年(明永历十七年,清康熙元年)4月,吴贼三桂杀永历帝于昆明。9 Y3 `5 w0 `) g7 T
  
4 n( k6 j# q7 z, t9 Z  1662年6月,李定国将军病逝于勐腊军中。临终前还嘱咐儿子及部下:“宁死荒外,勿降也!”(遗憾的是,李将军的儿子未能继续做大明的忠臣,不久降清。)
$ \1 P1 q" Z# m. H% S1 L: ]: T  
3 |' d5 R- P- z4 p. l  有史家曾言,南明小朝廷,将明朝的一切积弊、腐败、内讧、攻顸、背叛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可以说,是中华数千年人性丑恶的总爆发。但在乱世漆黑的夜空中,高尚的品德就更如星辰一般更加璀璨夺目。
2 V9 M  r' D0 B! j  
! I" |' N5 p# y  诚如天涯上一位网友所言:南明诸多人物中,文臣尊崇张苍水,武将服赝李定国。李定国将军是武将,没有像苍水先生那样有诸多激励人心的辞赋传世。但他的慷慨事迹,三百余年后,依旧令我心潮彭湃,无比景仰。. H' @" m9 W7 C: F
  9 F. y! r4 F, }  v, T
  苍水先生有诗曰“鲁戈莫挽将颓日,敢望千秋青史传”。正是他自己和李定国将军最好的脚注。+ g" I% d+ J. g% h3 U( J0 I
; d( }$ j% w3 c8 I9 d
       & W" n8 [- ^1 S
       前几天网上的看见的好文——《郑成功的阴暗面:海盗性格断送复国大业》(作者:满目烟岚)里,对这过程段描述的很清楚,摘录如下:
% U! O! {- D) K! U  V5 ]7 ]; R. K
  b9 z( e% q! P! W7 `% a, L       “郑成功不愿出兵,他始终把自身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的策略是,明清双方谁能让他割地自雄,他就奉谁为“正朔”。他多次讲过,他的理想是做一只“纵横而所之”的凤凰,而不愿成为陷阱中的虎豹。前一阶段,清廷招抚之所以失败,关键就在于只肯给他高官厚禄,不愿赋予他“地方自治权”。在这种条件下,郑成功只好继续当他的“明臣”。可这个“明臣”,却不愿听从南明调遣。他希望其他抗清势力坚持下去,以缓解自己一方的压力,又担心“东西对进”后,南明势力兵连一体、地成一片,这样,他的独立王国将不复存在——军政大事将禀承于朝廷,这是郑成功万万不能忍受的。更重要的是,自己在兵力、声望、爵位等各方面都逊于李定国,届时在朝中必然受制于人——这也是郑成功极力回避的政治态势。
$ |. G' _0 x0 y- b: \    郑成功真是太聪明了,他一路盘算,掂量着民族利益与个人利益——孰轻孰重。
1 m2 b0 s( j6 b' q( w    最终,他作出了选择——应付李定国,派部将林察率领一支偏师,进入广东沿海,以示“声援”。可是,就连这支规模不大的水师,也照样因循不前,只是大张旗鼓、虚张声势而已,直至悠闲地看着李定国的军队在清军优势兵力的猛攻下全线溃退。
2 J7 j; Y( K+ ~    郑成功组织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南海旅游,对这次足以改变明清战局的重大战役虚与委蛇,后果是极为严重的。可他却在事后写给南明朝廷的信中轻描淡写地说“胜负兵家常事,不足深忧”,还批评李定国“骄兵致挫”,反而将自己“依违不前”的罪过轻轻带过,把失败的主要责任推给对方。这种跋扈自雄的举动,不仅损害了民族利益,而且对他自身的利益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李定国由于新会一战损失太大,从此再也没有力量主动进攻清军了。大好良机付诸东流,令所有反清志士扼腕浩叹。”
' y6 C! \- \7 O2 ?; c
- ~3 G* c/ h& a; J: z! j( e8 m$ v  李定国无功而返,损失惨重,两次的好机会都毁在自己人手里,英雄的寂寞和苦闷可想而知。雪上加霜的是,孙可望此时露出獠牙,彻底背叛南明,率军十四万进攻只有三万兵力、疲弱不堪的李定国和刘文秀,众寡悬殊,本来胜负已定,但此时南明王朝覆灭的命运已经不可逆转,纵使李定国这样的天才将领殚精竭虑,不断给清军沉重打击,也已经无力回天。懦弱的永历帝藏在缅甸人的庇护下不敢露头,仍然逃不出吴三桂的毒手。李定国所部兵马染上瘟疫,病死无数,他自知大势已去,对天焚告:“如果大数已尽,乞赐定国一人早死,无害此军民”。
. q, W4 ?) S# p+ F" T. P9 {3 ~  顺治二十八年六月二十七日,一代民族英雄在中缅边境,病死于忧愤中。
7 b# ^% }$ O( T, i+ ?8 w" m+ } + u: z$ a5 Z- R
  历史教科书上的民族英雄有很多,但真正当得起这个称号却没几个人。8 D; Z8 ?& \0 Q1 u. J$ y. t
  李定国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因为他少年从军,揭竿而起,因为他在民族危亡之际,捐弃前嫌,联明抗清,只手擎天,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人格高尚,忍辱负重,爱民如子,在当时四川、云贵的老百姓中拥有崇高的威望,民间多有为他建的“李晋王”祠。自古能打仗的将军不少,但一将功成万骨枯,几人能如李晋王?% r% K8 e6 |+ e; ^1 a& E8 D
8 ^' i2 a- T; w2 o' j0 z; b
  李定国是个具有完美人格的悲剧英雄,这在中国历史上尤为难得。梁羽生对李定国也是推崇备至,在《七剑下天山》里,他曾借他人之口说“李定国身为一军主帅,英风侠气,当时可以说万流景仰”。有人攻击他的“流贼”出身,在百度的“李定国吧”里,这几句话很好的回应了这种说法:$ ^- E; {+ [- e: |; g0 [8 M
  一生戎马,两蹶名王,三十年百折不屈,八千里壮志凌云,誉之者拔身反正,毁之流献贼余毒,岂知真英雄浩然正气,原不效一朝一姓。
% A  G/ v' d! W. s- @
+ Y6 `, e! y: z* `9 O1 y# @9 z              
, x6 N5 a2 f% e# p0 P2 t1 K6 j附文:《民族英雄在当今新时期的正确认识》
/ R' k5 i3 T6 { ) F& N# f) S  _" w* E
    近来在报刊媒体看到一些奇谈怪论,大略云岳飞、文天祥、李定国等不宜再称民族英雄,其中不乏所谓的专家学者,所写文章让人看了犹如吞了苍蝇,不吐不快!若不加以批驳,势必误我子弟,且流毒社会,迷惑世人!某以为持如此观点者,要么不明历史,要么不解当今!某以明末清初三个历史人物试为分析之!
  H- c0 G  z1 c5 C  N$ N' S  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以清朝的江山来得最便宜,吴三桂帮助他从山海关一直打到大西南,还俘获了永历帝,明朝余脉正式灭亡。但若没李自成起义,崇祯帝杀了袁崇焕自毁长城,清兵也就是逼近山海关。即便是袁崇焕死后,吴三桂把守山海关也是很有成绩的。他组建的关宁铁骑很有战斗力,满清八旗也讨不到便宜,而且他当初抗清也是很坚决的。崇祯帝也很信任他,李自成进逼北京,都迟迟不叫他回来拱卫北京,可能是崇祯帝杀袁崇焕之后,心有所悔吧!等到崇祯帝吊死煤山,爱妾又被大顺军强抢,吴三桂那时真有点“国破家亡“的味道,似乎令人同情。
; ]+ }. r, }2 w# S  也许在这个时候,清廷的说客起了作用。自然是言大明气数已尽,大清受命于天,然后就封官许愿、杀马盟誓。结果在大是大非面前,吴三桂没有弄清楚。不但卖身投降了清廷,还迅速转变成清廷的鹰犬,成为帮助清廷扑灭农民军与南明政权的急先锋,并且表现格外卖力。已经逃到缅甸的南明永历帝也被他追索到手,最终杀死了以讨好清廷,全然没有了一点对大明的故国情怀。其后又因不满康熙皇帝的削藩政策,丧心病狂起兵造反,妄图建立割据政权,破坏国家统一。这个曾经抗清于山海关的边关猛将,一步步越错越远,最终堕落成民族的罪人,落得可悲的下场!
: ]5 O5 f$ L+ T* d, q$ M( x# L8 c  与吴三桂同时代的郑成功,在父亲投降了清廷,隆武帝已被害的情况下,应该说他更有降清的理由。而他先是与父亲决裂,在得知清廷因为郑成功拒不降清而杀了他父亲郑芝龙后,身负国恨家仇的郑成功立志雪耻。他一生做了两件伟业:一是终身抗清,二是收复台湾。成为彪炳千秋、人所共仰的大英雄!& N( m, p2 C" J; W( T! N8 O
  当时抗清的民族英雄中除了前述的郑成功外,还有一位不为大家熟悉,他就是大西将军,南明晋王李定国!李定国原是张献忠手下四名勇将之一,又是他的义子,是明末清初最杰出的抗清将领之一。作为农民义军领袖,他在民族危难之际,毅然捐弃前嫌,与南明朝廷合作,并且矢志不渝。面对同一阵营中孙可望的多方挑衅,他顾全大局,多方避让。他曾经“两蹶名王,天下震动”,令清廷一度准备放弃西南七省。若非叛徒泄密,更几已令吴三桂全军覆灭!李定国艰苦抗清十多年,没有实现他的愿望,他心情忧愤,终于得病死去。
& S0 K4 s! ?! T( Y, ]$ q% w+ V7 z% u: F  李定国虽然死了,但他留下了两句话,足以让后人永远记住他,一为他收复桂林,在七星岩边摆了酒宴宴请官员,他跟官员们说:“现在的局势,就像南宋末年一样。你们不是敬佩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诸公吗?他们的精忠浩气,固然是名留青史,但是我们尽忠国家,毕竟不希望有这样的结局啊。”大家听了,都深深佩服李定国的豪迈气概。一为临死时候,他对他的儿子和部将说:“宁可死在荒野,可不能投降啊!”就这两句话使他足以当得起民族英雄这个称号!2 x" x: _4 J9 Z) V, n
  由此可见,在大是大非面前,是做民族的功臣,还是沦为异族的走狗,往往在一念之间,在民族英雄心目中,国家民族利益至上,个人家族利益为下!强权暴政恐吓不了他,高官厚禄收买不了他,金钱美女迷惑不了他,他是民族的大丈夫!何谓民族英雄!民族英雄是人民赋予个人的最高荣誉!没有民族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民族英雄是我们心目中永远的神像!
& i: ]$ x# P! d$ u$ J5 b  那么郑成功、李定国抗清究竟有没有意义呢?清王朝初定中原,为巩固统治,强制推行颁布的剃发令,并把它与是否顺清联系起来,是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由于汉人受儒家思想千年教化,崇尚孝道,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弃也!”,当时好多忠孝节义之士只因不肯剃发而惨遭杀害。清兵在征服江南时,以杀伐立威,遭到了当地人民的顽强抵抗,就制造了残酷报复的屠杀事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一时间汉文化与汉民族大有存亡绝续之感,满汉民族矛盾变得空前高涨,迅速取代明末酝酿的各种社会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郑成功、李定国抗清是符合当时的民族意愿的,他们是当时领导汉族人民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英雄!  \: G  M7 i. @( n* ?
  有道是“公道自在人心”,民族英雄是由广大民众认可的,他们的英勇行为符合当时人民的意愿,也有现实的意义:他们要么是反抗国内民族压迫,争取民族平等,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有意无意做了巨大贡献的,如郑成功、李定国等;要么是反抗国外势力侵略,维护民族尊严,捍卫领土主权或五千年中华文明传承做了巨大贡献的,如郑成功、杨靖宇等!郑成功一人身兼两种尊荣,当世无二,他的雄功伟绩,足以使他成为中华民族古代历史上当之无愧的第一民族英雄!( f9 c/ i1 O4 u( y; m
  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绝不是为了煽动民族仇恨,破坏民族团结,而是为了让大家了解民族英雄抗清的背景意义和伟大功绩!因为满族和汉族在那个时期再怎么闹,也是兄弟民族,不同于当时的荷兰人和其后的日本人,这一点必须搞清楚!
0 f0 Q/ D8 f! G: J. v2 Z+ _3 n  我们现在的民族政策应该说也是在汲取了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的,因为国内一个民族的繁荣不应建立在另一个民族的痛苦上,而且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势必造成社会的动荡,不符合历史的进程,所以只有真正的民族平等,才是唯一的出路,才是国家长治久安之计!再言之,放眼世界,我们中华文明是唯一生生不息,一脉相承的,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但若没有英雄志士为他抛头颅,洒热血,也许我们灿烂文明也会和世界上的其他文明一样消失于历史烟云之中!3 y! P- n% r+ m4 ^* ~, m
  因此我说任意颠覆、曲解史有定论的民族英雄是对民众民族感情的亵渎,世所不容!有籍此哗众取宠,或故意混淆视听者,已不可谓无耻文人,而是**文人了!其心可诛!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豪迈气概永远值得我们崇敬,而不应随着历史的变迁,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和错误的评价,因为他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在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4 ~) ~! X4 R/ v4 n

& m* b4 P3 D* G2 `6 m1 \7 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一个微笑 发表于 2011-10-17 09: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有两个心愿,一是为李定国写部书,如今这个心愿实现了,二是把李定国的英雄事迹搬上荧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山那边 发表于 2011-10-18 18:34:36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道的人确实不多。许多历史人物淹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自由自在 发表于 2011-10-23 19: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大大的英雄。里面有爱情故事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弼马温 发表于 2011-10-24 00: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是把李定国的英雄事迹搬上荧屏——做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弼马温 发表于 2011-10-24 00: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除非你自家有个上千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一个微笑 发表于 2011-10-26 17: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李定国的英雄事迹搬上荧屏,不是不可能。据我所知,李定国故里陕西榆林市也一直在为这事努力。我相信,那些光芒四射的历史人物,永远不会被历史埋没。我敬佩李定国,可惜他的儿子不争气,没有他这种“宁死荒外,勿降也”的气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