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249
- 主题
初级会员
- 金钱
-
- 威望
-
- 贡献
-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家乡的红枣- {' @8 C& {: J
2 }# q0 D3 [+ c3 _. Z* m; O 今年家乡的红枣特丰收,有点丰收成灾的味道。生枣几角钱一斤都无人问津,也没几个挑担提篮的如臭狗屎般的去卖。倒不如半包一袋的送亲送友,还有份人情合算。俗话说“一天三颗枣,神仙都难找”,“一日三颗枣,青春永不老”,如此说来这份人情很不轻了。; c, @) r' B. F1 h6 C5 o
7 B5 L. @+ ~ \3 l 生枣我家接了不少。吃不完就放在窗台上晾晒。城市的日光不似乡村那般廉价,边吃边晒边烂,不几天所收之枣也就消灭殆尽。干枣又接了不少。虽然品质不是那么好,与超市所卖有很大的差距,与专卖店的“好想你”品牌更是不能一比。但抓一把即吃,与骨头一起煲汤,也是不错的选择。开学后在乡下赶集,集上卖干红枣的老人不少。问价,三元一斤。那个便宜呀,一个字:贱;两个字:贼贱。想起生枣从落树到变干的全过程,不禁感叹今年的红枣太物贱所值了,老农们的工价也忒低了。. S1 k6 ^5 n0 N1 a! E
3 Y3 {+ v* o. e9 s8 ] 姐姐家多枣树,上世纪八十年代分田到户也分枣树到户,她家里分了一大片的几十棵枣树。年成好卖栆的收入能占家庭收入好大部分。有几年还做起了干红枣生意,因此赚了一些钱。也因此走出了比较偏僻的乡村,融入城市之中。后来一直在城区做事做工,再后来在城区购房置业,如今可以说已经变成城里人了。家里的责任田流转到了村里想种就种的人手里,枣树也就自然而然由他人代管代收。反正枣树也不需要特殊的管理,就是不管,该收的时候总有得收的,或多或少而已。如果收成还可以,方便的时候,代管的人往往会送去或捎去一些生枣或干枣,以示主人的存在。4 R$ _2 e: T) i$ w4 P( z* U4 @
9 \2 o- G7 a# l6 v$ d/ N1 K 今年枣子大丰收,秋天的一天小外甥不知怎么的就聊到了枣子上,于是提出了去乡下打枣子的动议,全家居然意见一致,说这城里像个火炉,热得也闷得烦躁,不如到乡下避下暑散下心。全家借了一辆面包车,一整天收获了担多生枣,若卖的话可以换回几张十元大钞。朋友的车虽然不要拿租金,但加100元油总应该。要算细账,那就亏大了。外甥戏谑:要拿今天的用费去买枣,可以用面包车装。但话说回来,真要算细账的话,那些第三产业的东西都要销声匿迹去。现在城市人到乡下“农家乐”休闲,热得火爆。其实外甥们去乡下打枣,权当进行了一次短线游,给沾亲带邻的买了几百元礼品,但免费的“农家乐”刚好抵消了礼品的人情。至于打枣捡枣花的功夫流的汗水甚至手上脚上被针棘划得血迹斑斑,就不要折合什么工钱了核算什么成本了。休闲娱乐算起来是花钱买罪受,说起来辛辛苦苦真不值,但人们往往照休闲不误,照娱乐不疲。理由当然是人们手头上有几个钱。/ @7 [. `9 Y7 H4 D1 \0 O8 j
& W1 e: ~, b" a* F4 X 不知出于什么想法,一次赶集时,我几乎把集上那些几斤、十来斤干枣的卖枣老人的都买了,也只花了几张红牛,装了几个蛇皮袋。卖枣的老人们还以为我这个当老师的成了枣贩子。妻子说我非理性购枣,我说要是我喝酒偶尔的喝一瓶茅台五粮液的,按现在的物价肯定这几张红牛不够;要抽烟的话无非抽一条把蓝芙的,至于抽一条那些天价烟就更不够。那种消费就理性吗?
2 p- |) ?/ s( Y( n: d7 z
6 @. e* v2 X' a 物价在不断上涨,教师的工资一般是“空调”,老师们都说这钱不够用。但只要不是经过层层批发,只要不是别有用心者恶意轰炒物价,只要是农民“裸卖”自己的出产,其价格再高,我们的购买者都不要言高。- X9 Y- h1 w$ S" l
2 @3 f& i* S: D7 G; c
家乡的红枣,过去很甜,我喜欢;现在比不上山东大枣,河南脆枣,台湾鲜枣,但我仍然喜欢。有卖的话,我还想买。( c0 y6 I, ~7 g! R8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