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0
- 主题
超级会员
- 金钱
-
- 威望
-
- 贡献
-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耒阳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又处于中原去南粤的交通要道之上, 因此古时候有不少名人到过这里。厐统来当过县令, 把一百天积留的官司案子一个上午处理完毕,留下”耳听万人言” 的佳话;杜甫来过这里, 受到聂令的接待, 留下<<赠聂令>>的诗篇;韩愈多次途经耒阳, 也曽留下诗词和墨宝……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来过这里,留下一首五律<<耒阳溪夜行>>;然而, 此人此事却不太为世人所知, 这人就是张九龄了。
i5 w/ I. C3 K; f2 A: w: t1 o4 C1 e6 a( U3 r( k, q9 H9 G
张九龄(公元673一740), 字子寿, 曲江(今广东韶关) 人; 他不仅是唐代著名诗人, 还是开元盛世一位政绩卓著的宰相. 可以说是来耒阳的人中官阶最高的了。据<<百首诗歌颂衡阳>>一书介绍:”他在离开长安赴任岭南按察使时, 奉玄宗之命祭祀南岳。” 现将全诗抄录于后:” 乘夕棹归舟, 缘源路转幽。 月明看岭树, 风静听溪流。 岚气船间入, 霜华衣上浮。 猿声虽此夜, 不是別家愁。”' X, k! [+ e9 _! q! e
4 o) r" |' Y e' K 张九龄出任岭南按察使,那是到自己家乡做大官, 正好是衣锦还乡的时机啊, 他当时踌躇满志, 那股高兴劲可想而知; 加上还奉玄宗之命,途中代天子到南岳祭祀, 这就更增加了几分荣归的喜气。一路乘舟溯流而上, 从湘江转入耒河, 归心似箭日夜兼程。 经过耒阳的时候正是晚上, 深秋季节晧月当空, 银辉遍洒大地, 耒水波光粼粼, 河道宛转清幽,两岸的山岭绵亘起伏树木森森, 好一幅秋夜的画图。 诗人站在船头上,兴致勃勃的欣赏沿途的优美风光, 耳畔” 哗哗” 的水声宛如天籁之曲, 触景生情, 便脱口吟出五律的前两联: ” 乘夕棹归舟, 缘源路转幽; 月明看岭树, 风静听溪流.”
" U! X+ o k4 ? C
2 d3 B# J5 I( ]/ Q/ ]1 ~ 夜色渐深, 天气渐凉, 船还在继续上行。张九龄雅兴丝毫不减.一直站在船头上,一边看景, 一边推敲诗句. 阵阵秋风吹动他的衣襟, 増添了几分寒意, 点点清露降落在他的锦袍上, 他即兴又吟出一联:” 岚气船间入, 霜华衣上浮.” 其得意心情溢于言表。 就在这时候,远处传来猿猴的清悽鸣叫声, 这种声音大大败坏了诗人荣归的喜悦气氛, 因此,他马上吟道:” 猿声虽此夜, 不是别家愁.” 表明这不是辞家远行的离愁别绪 , 以強调自己去岭南赴任衣锦还乡的高兴心情。
0 X |, t9 J: G- b: ~) w: k9 i4 z
以上是笔者对其诗的分析。; v9 L' n/ U/ |( N( M- M. V
6 a/ p. e- p( A' h9 s0 C 张九龄的耒阳之行全在夜间, 且坐在船上没有登岸, 因此沿途老百姓都不得而知, 更不用说惊动县衙的老爷了,故这一情节在耒阳既没流传更无记载。 堂堂宰相竟如此耐得寂寞, 足以见其清廉。不过, 他的诗<<耒阳溪夜行>>确实存在, 这 为耒阳的历史和文化增添了一个彩页. 在发掘我市厚重文化积淀的时候理应把它公之于众, F1 l& ?+ X2 _; L
# m3 ]. X* \/ z
令人费解的是,《耒阳溪夜行》这首诗在《全唐诗》一书中竟然出现两次。而另一次的作者却标的是戎昱,诗题里还加了个“为伤杜甫作”, 内容除第二句“缘源二转幽” 中的“二” 字不同,其他完全一样。(而且此诗还被收入在《戎昱集》中)同一首诗却出现两个作者,可算是个奇怪事情了。到底孰是孰非呢?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定论。我市研究杜甫的专家蔡德初先生认定为戎昱所作,且理由相当充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分析诗的内容。他说:“诗中所述景物,就是耒阳杜甫墓附近。”这与题目中“为伤杜甫作” 完全一致。“杜甫墓在县北二里,东距耒水约百米,南数十米有梅桥水,梅桥水入耒水有杜陵桥”,“在杜甫东南侧约百余米。‘乘夕棹归舟,缘源二转幽’,是说人在耒水中乘船行了一天,天黑时方从‘杜陵桥’下‘二转’进入梅桥水,并逆流而进入‘幽’深之处”。笔者认为这一分析很有道理,这“耒阳溪”应该是指一条小溪,说是梅桥水还恰当,如果说是耒河似乎有些牵强了:分明是一条大河,怎么说成溪呢?
7 S; P3 C# h- d R! \; e# l& z. z- M0 T, X- w
不过,本文的写作动机是介绍耒阳的名胜与名人,不在于对《耒阳溪夜行》作者的判析;管他张九龄也好,戎昱也罢,只要证明他到过耒阳就行了。张九龄已在前文作了介绍,他家住广东曲江,耒阳是去京城的必经之地。下面就讲讲戎昱。斯人虽没有杜甫那么大的名气,却单独出过诗集算得上著名的诗人,他是唐代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少试进士未第,曽漫游荆南湘黔间,后来当过虔州刺史、辰州刺史等地方官。他本来就对杜甫非常仰慕,杜甫到达长沙时他恰好正在长沙当幕僚,才有机会晤上一面,虽然他比杜甫少十多岁,两人却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交。后来闻知杜甫死于耒阳,他便匆匆赶来凭吊,并且写了这首“为伤杜甫作”的五言律诗。说来说去又多出了一位来到耒阳的名人,这不就更加充实了“耒阳名胜与名人”的内容吗?
9 J) J; R( u! F+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