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黄兴蔡锷不死
( _$ }9 h+ m Q5 b
$ l0 C8 ? W( p 文/任大猛- f/ g1 R6 l* e H* f
5 m6 Z: e) b# I4 K& [6 S8 N 在黄兴蔡锷墓前,谒拜者提得最多的问题. V0 |/ ~, n& @& h
3 a' S! k2 V" |4 g
在黄兴蔡锷墓前,麓山景区的文史工作者胡滔滔听得最多的问题是:假如黄兴蔡锷不死,当时的中国会不会变得更加美好?
4 a" N3 d3 r* r2 F/ `: r/ o2 |" b, j/ Q
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从9月开始,一直到现在,麓山景区的胡滔滔显得有些忙碌,各地的媒体和一些特殊接待,需要他带路,去寻访岳麓山上众多辛亥革命英烈的坟茔。; ^$ _) m! G: ^, F
8 i. d2 T/ T. ^3 f. f, _
当一些满腹学问的学者,肃立在黄兴和蔡锷墓前时,胡滔滔听他们在墓地念叨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假如黄兴蔡锷不死,当时的中国会不会变得更好。
8 P! G; w1 E e( K* K# s" o0 ?. K5 ^0 P* V; n
此际,岳麓山已进入深秋,蔡锷、黄兴墓旁的青枫,开始泛红,他们的话语,让满山的树林,有风时萧萧,无风时亦萧萧。9 J3 J1 f' M7 A8 J$ t
' j/ \8 F+ X$ B 胡滔滔说,他们的问题就是说,革命尚未成功,而黄兴蔡锷正当壮岁离开历史的舞台,躺在这座美丽的山中长眠,让人直到今天仍感痛惜。
6 V% `; A/ D: t9 [, L
- M" L( S3 ~' X 黄兴创建民国,蔡锷使帝制永不发生在中国
! p7 ?# v* B8 R6 g; G1 a
) N' _' L- h* O/ w1 b 胡滔滔介绍,湖湘人物在辛亥革命中居功伟大,历史学家吴相湘就高度评价黄兴、蔡锷。
3 Z8 K) K, F, G8 I5 n+ I
# e$ f- w9 S* }8 R& W2 v) R! f 吴相湘说:黄兴与孙中山,同被尊称“开国二元勋”,“孙氏理想,黄氏实行”,珠联璧合,实为辛亥革命成功基础。黄多次主持武装起义,愈战愈勇,视死如归,不仅为光明磊落的英雄,更是公诚笃实君子。谦让无争美德,并世无两。既以身作则诚恳拥护孙先生,复本宽豁大度,披肝沥胆,涵盖党人歧见。同盟会悲欢离合,终能完成创立民国大业,黄兴实一身系其成。民国建立以后,功成不居,不讲毁誉之道德,为国人楷模。
5 g8 c& p6 v5 W. N2 i t# @! V3 ~; m8 B
吴相湘认为蔡锷是二十世纪初叶对于中国军队最具良好影响的人物。真正以身作则,实践不私权利,赤心为国,表现出军人卓立于社会之上的抱负,1915年,在云南发起护国军,振臂高呼“为国民争人格而战!”终以揭穿袁世凯假造民意自称洪宪皇帝丑剧的真相,蔡赢得了“掌握中华民国兴废绝续关键人物”的崇高历史荣誉,事实上确实由于蔡锷的壮举,共和国的民主幼芽才得以继续生长,君主专制也从此永绝于中国政治舞台。
$ [7 O4 q- g1 R$ n! }+ B9 {- m
" |% E: k' U* u A% Q" w 岳麓山藏着一部辛亥革命史,今天在纪念那些为共和献身的先驱时,应当正确评价他们的历史功绩。胡滔滔说。
3 c, N0 V: L/ u$ w# b+ g
) s% i, a# b& E1 a- ~( F 假如黄兴蔡锷不死,国家或许早已统一
* G4 D7 I5 h- E" [7 M
, C. \1 M/ J: ?+ }# \2 @+ O5 a 其实,就在1917年4月13日和15日,蔡锷和黄兴分别国葬岳麓山,人们痛惜黄兴42岁、蔡锷34岁壮年逝世时,当时的报纸就曾有人提出“假如黄兴蔡锷不死”的历史假设,进入上世纪二十年代,湖南省长赵恒惕也曾说过,假如黄兴、蔡锷不死,湖南和中国的局面也许会更好,赵恒惕为此特别引用经典诗文,写下:“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八个大字,以此怀念身系国家安危的黄兴蔡锷。0 R: k" y: y) [* {
1 c m, v r6 O2 y2 j 在张益弘的《创建民国与湖南精神》一书中也提到假如黄兴蔡锷不死的话题。
- D# z8 T/ M# c) K- M% {6 S& \; Q
张益弘说:黄、蔡二先生不仅是湖南精神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革命的典型。
& z: J }/ [4 [
+ x2 o. k" z7 O3 J+ h/ M, r2 q 黄克强先生幼习儒学,夙通经史,早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湖南先贤思想影响之下,便成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
- c8 u P- ^5 l1 H7 t7 M" j5 z
才德学识足以与他相比,而同有功于民国,堪称“民主共和之保姆者”,只有蔡松坡先生一人。
$ ]% ?+ x$ ?% C" L y0 _/ a
2 {5 e& |' Q2 ^4 \5 G! ?2 A 黄蔡二先生不仅是湖南精神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革命的典型。他们勇敢奋斗的精神和爱国爱民的热诚,有如意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的。史称玛志尼、加富尔、加里波的为意大利民族复兴中的三杰。惟民国初年的孙、黄、蔡三先生足以与之媲美。( K' C9 z. [% c0 b3 d& l# P" X: \0 u
1 m% e4 w( Y" |2 X* Q 惜乎,天不假年,黄蔡二先生在讨袁护国成功之后,相继去世,独赖孙先生一人撑持混乱的局面。在民国五年(1916年)至十五年(1926年)之间,假如黄、蔡二先生不死,与孙先生携手合作,共同奋斗,则国内或许早已统一。没有黑暗的军阀混战,无须有北伐之劳,因为当时国内的军人,至少在南方各省,如两湖、两广及云、贵、川、赣、皖等之拥兵据地者,多是黄、蔡二先生的同志和旧属,以他们两人的声望和情感去协调领导,必易于精诚团结。如果南方团结造成了统一的基础,然后再与北方奋斗,或用兵力,或从议会进行,或以私谊疏导,当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周震麟先生曾说1906年黄兴自美国回国后,在上海与孙先生相见,晤谈甚欢。“这时袁贼已死,讨袁军事结束,孙、黄两先生又在上海召集革命同志,进行分化北洋军阀的工作,不幸黄克强先生病势沉重,竟于1916年10月31日赍志以逝,孙先生顿感失去革命臂助,异常悲痛”即可证明。/ P8 Q, l# |% o8 u5 Q2 B
- k% a6 j2 G2 k* j Y
黄先生逝世后七日,蔡先生也因喉病在日本逝世,孙先生一人在国内领导,成了孤军奋斗的形势。那时各省军人对孙先生的情感,不及黄、蔡二先生之深,如孙先生自己所说:“他们谓:余之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惑焉?“因此从1906年到1923年之间,孙先生虽奋然以一身荷护法之大任而不挠,护法事业凡三波折……前后六载,国家损失不为不重,人民牺牲不为大。”
/ z8 I0 h' G, @
% a8 L s' N" L7 g, `$ [ 在1923年以前,国家如能统一,自立足以自强,积累十余年的国力此后或许不会有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更不会有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及八年抗战,日本军国主义不致乘虚而起侵略中国,造成空前未有的国难。假如黄蔡二先生不死,能辅助孙先生早日完成国家的统一,使国内建设较有基础,则中国早强,不致有外患之难,中国也许在上世纪会少些国家动荡风雨飘摇的苦难。
1 @& v4 M4 O& n6 V2 d8 o+ p% R# x% J1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