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568239|回复: 1
收起左侧

黄兴、宋教仁、蔡锷:为共和献身的湖南三伟人

夫子 发表于 2011-10-18 07: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人把孙中山、黄兴、蔡锷、宋教仁,并称民国“开国四杰”。这四杰中,后三位都是湖南人,他们具有不同个性,在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时,分别担当不同历史任务。黄兴,主要业绩为创共和,宋教仁主要功绩在建共和,蔡锷则在“护共和”上立有不世功勋——
4 o  }) r+ Z+ W4 s3 ?- i3 P' O: u2 ]. R( N; L% w- _
+ V& D! O2 V9 y, L: M0 a0 I

; S1 r& A2 s) @. b  创共和:黄兴大名足以鼓舞“创共和”的前行勇气
! @* G+ _; g- x" _5 O% ?; D7 b8 g6 y$ r* a  d
  虽然黄兴像聚光灯一样,把自己的光辉全部投射到孙中山身上,甘心当一个配角,然而寡言重行的黄兴,反而愈显示出他的伟大人格。历史上,“孙黄”一直并举,“孙氏理想,黄氏实行”的绝佳搭配,是辛亥革命能够成功的基础。# g6 D) N; e" R5 U6 ?" V

! c  ~4 H, [4 S# k  长沙文史专家梁小进评述黄兴说,孙中山有“十次革命”,即自1895年至1911年间,革命起义行动共计十次,最初两次由孙先生领导兴中会发动,而其后八次均由同盟会统筹,大都由长沙人黄兴主持。黄兴每役均在前线浴血奋战,虽屡战屡败,却愈战愈勇,这个敢战能战,霸得蛮耐得烦的“湖南骡子”,在历史上享有崇高革命威望。
, W7 z- w: d0 k2 N8 e+ Z+ z. M/ A
; S/ a6 X; C% v! s2 y6 z9 Z  年轻历史学家谭伯牛说,他在翻阅《湘绮楼日记》时看到,武昌起义刚爆发,住在长沙营盘街的王闿运就在日记中记道:黄兴在汉口领军抗敌,截断河桥,王闿运认为“颇有布置”。
8 y. u. Y. o, P3 m* ]
* t- b9 I& Z7 _  谭伯牛说,当时黄兴根本没有抵达武汉,传闻有误。这说明黄兴名声大,凭他的名声,就可振奋创建共和的士气。
% r$ G2 y' |1 c$ l
3 G: F# w3 G5 c7 _  黄兴在1911年10月24日才赶到上海,与宋教仁等化装成红十字会队员混杂于救伤队中乘轮船于10月28日到达武昌。其时,民军抵抗清军已超过半月。当时,武昌驻军协统黎元洪被举为湖北都督,非人心所望。当黎元洪听到黄兴、宋教仁即将来武昌,即派多人肩扛“黄兴到”三字高脚牌分途游行街市,全城居民听到“革命实行家”到达,大鸣鞭炮表示欢迎,民心士气大振。有民众自发制作三面书有“黄”字的大旗,分别竖立在黄鹤楼、龟山、新市场上空。
% K. L/ c, `. `) J
  N5 J0 @' X2 C1 I" \0 A( e9 j  因武器及民军的训练程度远不及袁世凯军队,黄兴在汉口汉阳两地,且战且守,苦斗一整月,幸亏武昌首义重地并未动摇。在一月当中,全国十余省份,先后独立,清廷就在“墙倒众人推”中,眼睁睁看着民国创立。
- l6 n+ S- B9 e8 r6 E! e( ~9 [7 |! [/ N) [
  在民国创立的这一过程中,黄兴倾尽全力拥戴孙中山、努力维持全国性革命团体同盟会的运行,无役不与、舍身忘死参加武装斗争,在民国创立大业上,可谓“一身系其成败”,黄兴与孙中山,并称“开国二杰”,章士钊挽黄兴联说:“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可谓允当评价。
1 [6 J0 a: ~( D6 T) ?6 u: G- ]2 ?$ Y
  建共和:宋教仁以行动促进中国走向现代政治的正轨
9 {8 E: n( R' B3 v5 y  V$ a* c$ q
! B' o6 m0 H  r7 k" t  辛亥革命,不只是推翻和打倒近300年的满清政府、近3000年的封建帝制,即告胜利完成,它还有建设一个完全的共和国的任务要完成。
/ u. v' w7 `# i  I) l! S* d/ F* L: }+ h" `/ Y- Q7 r, N: y
  1905年前后,宋教仁在留学日本时,即前瞻性地看到:“满清脆弱,终易破坏,而言治者,今犹无闻,吾党不得辞其责”,长沙文史专家梁小进说,此时,他就已经决心“专心研究政法、经济诸学科,为将来建设时代之需。”抵达日本,他本来想要报考军事学校,但基于这一前瞻性的思考,他所进入的学校为东京法政大学,专门学习政治与法律,并大量阅读各类报刊书籍,广泛研究西方的有关政治、经济、法律等等,先后翻译了日、英、美、法、俄、德等国政治、财政、司法等各项制度的文章,从而增进了对各资本主义国家的了解。1 o; v) W0 f! H  `$ A0 A2 j
3 {* Q$ D8 q" O
  武昌起义后,肇建民国共和政体是人心所向,但如何构建共和的政体,绘制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蓝图,这对于全国知识分子来说,是崭新课题,而此时全国有此能力的似乎只有宋教仁一人。. W5 c' D( U- a8 O( N
4 `8 c* }- t$ p6 }( F
  1911年11月9日, 湖北军政府颁布的《鄂州约法》就出自宋教仁之手。这是一部以三权分立为理论基础的资本主义宪法,初步勾画了共和国制度设计的蓝图。
( N7 ]& p5 `- H. M+ D2 h8 B# I8 s, Z; f# `1 e& A6 s
  梁小进说,在辛亥革命之初,别的同志都忙于军政事务,惟独宋教仁注意民主立法,并且也只有他有此能力担当起这个重任。! d# {# s: ^$ w) i+ r- f

$ O4 I* g8 j$ v# |  L4 Q1 [3 D; o  在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不日将就任民国大总统之时,宋教仁坚持倡言以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的野心,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就大体接纳了宋的意见。8月,宋教仁在孙中山、黄兴的支持下,将同盟会、统一共和党等合并为国民党,并任理事、代理理事长,准备参与国会选举。他称“我们要在国会里,获得半数以上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监督政府,使它有所惮而不敢妄为;应该为的,也使它有所惮,不敢不为。”随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进入高潮,在宋教仁领导下,国民党得票总数为329席,大获全胜。鼓吹责任内阁、制定民主宪法的宋教仁,已做好当内阁总理的准备。但1913年3月20日夜10时45分,在上海北火车站,一声枪响,宋教仁倒在血泊中,这位想“以实际行动促进中国走向现代政治的正轨”的湖南人,在32岁时,生命戛然而止,为宪法,为共和流下“第一滴血”。
) z  x% z% H/ T8 r
  t" ~  A- r- X3 d; J5 z9 u  梁小进称,国内对于辛亥革命人物的研究,黄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湖南和湖北两地,蔡锷的研究以云南为主。而宋教仁的研究则在上海。本月19日,宋教仁老家将举行宋教仁研讨会。" G- ^) d- m% P3 \( M4 U

& D9 l2 t( [6 F  @6 e% I  护共和:12月25日曾是蔡锷纪念日
" x7 [: x% a- |7 N; P& o) X8 {9 W- s
  历史学家吴相湘著文说:在过去,每年12月25日,国人都要集会纪念蔡锷的护国义举。因为没有蔡锷的举动,大家都已经是洪宪帝制的臣民,共和国体因蔡锷的南天举帜而保存、延续,帝制永不再发生于中国。  i( _# c8 p3 d! T- H# P
3 N% d8 f: {  w2 @4 N! S/ f
  袁世凯1915年12月12日接受帝位,在此之前的一月,蔡锷已离开北京来到天津住在共立医院。几乎就在袁世凯接受帝位之时,蔡锷已经乘日商山东丸东渡日本,转香港,经越南,于12月19日抵达云南昆明,12月21日与唐继尧、李烈钧会议,先致电袁世凯限“即日取消帝制”,袁世凯不应。蔡锷等人乃在12月25日,组建护国军出师讨袁。
( u8 M# ^* U( [' A8 M. _4 a2 [/ [; F5 h, X3 h
  梁小进说:蔡锷的出逃,并不像电影、小说中所述有小凤仙依依不舍的相送。但蔡锷在云南振臂一呼,却是山鸣谷应,最初是进步党全力支持,接着同盟会旧同志大声呼应,很快全国就形成讨袁联合阵线。不喜欢袁世凯的日本人推波助澜,在北京的日本机关报《顺天时报》抢先宣传云南独立的消息,蔡锷“为国民争人格而战”,一时,全国无人不知,而众多睡梦中的中国人也由此明辨是非。次年,即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羞辱中去世。而同年11月8日,蔡锷因喉疾病逝于福冈医院,时年34岁。
# p( z& b8 b! L& D
9 a* ^  r7 B) f  在蔡锷去世前八日,另一位辛亥革命元勋黄兴则因胃出血逝世于上海,终年42岁。& F* A" q! J+ m8 B0 `& K5 ]5 ~
$ R( u# R& C3 J2 |: k' O
  蔡锷和黄兴于次年4月先后国葬于长沙岳麓山。
. ^$ X9 x7 }* I' g+ ?4 L  d
9 d, z/ U) e( S' |, R) o) o  纪念辛亥革命百年,时下的电视荧屏上,《辛亥革命》、《护国军魂传奇》等一大批辛亥革命电视剧在热播中。) I' Z6 W9 s8 f; e
  i/ U2 `* o( v8 v5 O" y; w( M- w) T
  整整一百年前,一大批优秀湖湘儿女投身到这场用鲜血播撒和灌沃“共和”种子的辛亥革命中。
  K2 @8 N& e, F) S1 q/ w1 }" h4 E7 w3 _: }4 ~+ A* g
  然而革命尚未成功,时值壮年的黄兴、蔡锷等湖湘志士却已离去,于是就有人假设历史——) {! N: r0 Q+ G4 o* |! g
) Z, E) v, [7 w' m
 
! _2 w0 j' S, u+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夫子 发表于 2011-10-18 07: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黄兴蔡锷不死
( _$ }9 h+ m  Q5 b
$ l0 C8 ?  W( p  文/任大猛- f/ g1 R6 l* e  H* f

5 m6 Z: e) b# I4 K& [6 S8 N  在黄兴蔡锷墓前,谒拜者提得最多的问题. V0 |/ ~, n& @& h
3 a' S! k2 V" |4 g
  在黄兴蔡锷墓前,麓山景区的文史工作者胡滔滔听得最多的问题是:假如黄兴蔡锷不死,当时的中国会不会变得更加美好?
4 a" N3 d3 r* r2 F/ `: r/ o2 |" b, j/ Q
  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从9月开始,一直到现在,麓山景区的胡滔滔显得有些忙碌,各地的媒体和一些特殊接待,需要他带路,去寻访岳麓山上众多辛亥革命英烈的坟茔。; ^$ _) m! G: ^, F
8 i. d2 T/ T. ^3 f. f, _
  当一些满腹学问的学者,肃立在黄兴和蔡锷墓前时,胡滔滔听他们在墓地念叨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假如黄兴蔡锷不死,当时的中国会不会变得更好。
8 P! G; w1 E  e( K* K# s" o0 ?. K5 ^0 P* V; n
  此际,岳麓山已进入深秋,蔡锷、黄兴墓旁的青枫,开始泛红,他们的话语,让满山的树林,有风时萧萧,无风时亦萧萧。9 J3 J1 f' M7 A8 J$ t

' j/ \8 F+ X$ B  胡滔滔说,他们的问题就是说,革命尚未成功,而黄兴蔡锷正当壮岁离开历史的舞台,躺在这座美丽的山中长眠,让人直到今天仍感痛惜。
6 V% `; A/ D: t9 [, L
- M" L( S3 ~' X  黄兴创建民国,蔡锷使帝制永不发生在中国
! p7 ?# v* B8 R6 g; G1 a
) N' _' L- h* O/ w1 b  胡滔滔介绍,湖湘人物在辛亥革命中居功伟大,历史学家吴相湘就高度评价黄兴、蔡锷。
3 Z8 K) K, F, G8 I5 n+ I
# e$ f- w9 S* }8 R& W2 v) R! f  吴相湘说:黄兴与孙中山,同被尊称“开国二元勋”,“孙氏理想,黄氏实行”,珠联璧合,实为辛亥革命成功基础。黄多次主持武装起义,愈战愈勇,视死如归,不仅为光明磊落的英雄,更是公诚笃实君子。谦让无争美德,并世无两。既以身作则诚恳拥护孙先生,复本宽豁大度,披肝沥胆,涵盖党人歧见。同盟会悲欢离合,终能完成创立民国大业,黄兴实一身系其成。民国建立以后,功成不居,不讲毁誉之道德,为国人楷模。
5 g8 c& p6 v5 W. N2 i  t# @! V3 ~; m8 B
  吴相湘认为蔡锷是二十世纪初叶对于中国军队最具良好影响的人物。真正以身作则,实践不私权利,赤心为国,表现出军人卓立于社会之上的抱负,1915年,在云南发起护国军,振臂高呼“为国民争人格而战!”终以揭穿袁世凯假造民意自称洪宪皇帝丑剧的真相,蔡赢得了“掌握中华民国兴废绝续关键人物”的崇高历史荣誉,事实上确实由于蔡锷的壮举,共和国的民主幼芽才得以继续生长,君主专制也从此永绝于中国政治舞台。
$ [7 O4 q- g1 R$ n! }+ B9 {- m
" |% E: k' U* u  A% Q" w  岳麓山藏着一部辛亥革命史,今天在纪念那些为共和献身的先驱时,应当正确评价他们的历史功绩。胡滔滔说。
3 c, N0 V: L/ u$ w# b+ g
) s% i, a# b& E1 a- ~( F  假如黄兴蔡锷不死,国家或许早已统一
* G4 D7 I5 h- E" [7 M
, C. \1 M/ J: ?+ }# \2 @+ O5 a  其实,就在1917年4月13日和15日,蔡锷和黄兴分别国葬岳麓山,人们痛惜黄兴42岁、蔡锷34岁壮年逝世时,当时的报纸就曾有人提出“假如黄兴蔡锷不死”的历史假设,进入上世纪二十年代,湖南省长赵恒惕也曾说过,假如黄兴、蔡锷不死,湖南和中国的局面也许会更好,赵恒惕为此特别引用经典诗文,写下:“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八个大字,以此怀念身系国家安危的黄兴蔡锷。0 R: k" y: y) [* {

1 c  m, v  r6 O2 y2 j  在张益弘的《创建民国与湖南精神》一书中也提到假如黄兴蔡锷不死的话题。
- D# z8 T/ M# c) K- M% {6 S& \; Q
  张益弘说:黄、蔡二先生不仅是湖南精神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革命的典型。
& z: J  }/ [4 [
+ x2 o. k" z7 O3 J+ h/ M, r2 q  黄克强先生幼习儒学,夙通经史,早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湖南先贤思想影响之下,便成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
- c8 u  P- ^5 l1 H7 t7 M" j5 z
  才德学识足以与他相比,而同有功于民国,堪称“民主共和之保姆者”,只有蔡松坡先生一人。
$ ]% ?+ x$ ?% C" L  y0 _/ a
2 {5 e& |' Q2 ^4 \5 G! ?2 A  黄蔡二先生不仅是湖南精神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革命的典型。他们勇敢奋斗的精神和爱国爱民的热诚,有如意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的。史称玛志尼、加富尔、加里波的为意大利民族复兴中的三杰。惟民国初年的孙、黄、蔡三先生足以与之媲美。( K' C9 z. [% c0 b3 d& l# P" X: \0 u

1 m% e4 w( Y" |2 X* Q  惜乎,天不假年,黄蔡二先生在讨袁护国成功之后,相继去世,独赖孙先生一人撑持混乱的局面。在民国五年(1916年)至十五年(1926年)之间,假如黄、蔡二先生不死,与孙先生携手合作,共同奋斗,则国内或许早已统一。没有黑暗的军阀混战,无须有北伐之劳,因为当时国内的军人,至少在南方各省,如两湖、两广及云、贵、川、赣、皖等之拥兵据地者,多是黄、蔡二先生的同志和旧属,以他们两人的声望和情感去协调领导,必易于精诚团结。如果南方团结造成了统一的基础,然后再与北方奋斗,或用兵力,或从议会进行,或以私谊疏导,当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周震麟先生曾说1906年黄兴自美国回国后,在上海与孙先生相见,晤谈甚欢。“这时袁贼已死,讨袁军事结束,孙、黄两先生又在上海召集革命同志,进行分化北洋军阀的工作,不幸黄克强先生病势沉重,竟于1916年10月31日赍志以逝,孙先生顿感失去革命臂助,异常悲痛”即可证明。/ P8 Q, l# |% o8 u5 Q2 B
- k% a6 j2 G2 k* j  Y
  黄先生逝世后七日,蔡先生也因喉病在日本逝世,孙先生一人在国内领导,成了孤军奋斗的形势。那时各省军人对孙先生的情感,不及黄、蔡二先生之深,如孙先生自己所说:“他们谓:余之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惑焉?“因此从1906年到1923年之间,孙先生虽奋然以一身荷护法之大任而不挠,护法事业凡三波折……前后六载,国家损失不为不重,人民牺牲不为大。”
/ z8 I0 h' G, @
% a8 L  s' N" L7 g, `$ [  在1923年以前,国家如能统一,自立足以自强,积累十余年的国力此后或许不会有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更不会有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及八年抗战,日本军国主义不致乘虚而起侵略中国,造成空前未有的国难。假如黄蔡二先生不死,能辅助孙先生早日完成国家的统一,使国内建设较有基础,则中国早强,不致有外患之难,中国也许在上世纪会少些国家动荡风雨飘摇的苦难。
1 @& v4 M4 O& n6 V2 d8 o+ p% R# x% J1 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