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把孙中山、黄兴、蔡锷、宋教仁,并称民国“开国四杰”。这四杰中,后三位都是湖南人,他们具有不同个性,在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时,分别担当不同历史任务。黄兴,主要业绩为创共和,宋教仁主要功绩在建共和,蔡锷则在“护共和”上立有不世功勋——6 y( q! ~% T% Y8 D5 ?5 ^! M
/ Y1 q x' G4 D! q* W! o" B: j" L7 p. ^8 q& }
4 N/ }( r& J$ u# l9 E6 z+ W
创共和:黄兴大名足以鼓舞“创共和”的前行勇气" D+ O- D5 }/ N
0 y) A" i, ?$ p/ t 虽然黄兴像聚光灯一样,把自己的光辉全部投射到孙中山身上,甘心当一个配角,然而寡言重行的黄兴,反而愈显示出他的伟大人格。历史上,“孙黄”一直并举,“孙氏理想,黄氏实行”的绝佳搭配,是辛亥革命能够成功的基础。* C( |5 ]! U7 K s P3 D
0 X: b( A1 m6 p 长沙文史专家梁小进评述黄兴说,孙中山有“十次革命”,即自1895年至1911年间,革命起义行动共计十次,最初两次由孙先生领导兴中会发动,而其后八次均由同盟会统筹,大都由长沙人黄兴主持。黄兴每役均在前线浴血奋战,虽屡战屡败,却愈战愈勇,这个敢战能战,霸得蛮耐得烦的“湖南骡子”,在历史上享有崇高革命威望。
4 g! M: S2 m0 k( W
! c, r1 u0 b* } p& Z# w 年轻历史学家谭伯牛说,他在翻阅《湘绮楼日记》时看到,武昌起义刚爆发,住在长沙营盘街的王闿运就在日记中记道:黄兴在汉口领军抗敌,截断河桥,王闿运认为“颇有布置”。5 D$ c; a4 k7 n3 k
/ \! _( u$ Q2 P* N) J. ] 谭伯牛说,当时黄兴根本没有抵达武汉,传闻有误。这说明黄兴名声大,凭他的名声,就可振奋创建共和的士气。0 U9 K6 e: J2 q4 p' R6 W' m
v' g( M/ R& m7 V d
黄兴在1911年10月24日才赶到上海,与宋教仁等化装成红十字会队员混杂于救伤队中乘轮船于10月28日到达武昌。其时,民军抵抗清军已超过半月。当时,武昌驻军协统黎元洪被举为湖北都督,非人心所望。当黎元洪听到黄兴、宋教仁即将来武昌,即派多人肩扛“黄兴到”三字高脚牌分途游行街市,全城居民听到“革命实行家”到达,大鸣鞭炮表示欢迎,民心士气大振。有民众自发制作三面书有“黄”字的大旗,分别竖立在黄鹤楼、龟山、新市场上空。
4 m r- R J+ v; V" D: p) H; x9 y: v b
因武器及民军的训练程度远不及袁世凯军队,黄兴在汉口汉阳两地,且战且守,苦斗一整月,幸亏武昌首义重地并未动摇。在一月当中,全国十余省份,先后独立,清廷就在“墙倒众人推”中,眼睁睁看着民国创立。
3 \ g; ]: P) P, G% S. v: x+ K4 M
在民国创立的这一过程中,黄兴倾尽全力拥戴孙中山、努力维持全国性革命团体同盟会的运行,无役不与、舍身忘死参加武装斗争,在民国创立大业上,可谓“一身系其成败”,黄兴与孙中山,并称“开国二杰”,章士钊挽黄兴联说:“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可谓允当评价。
( _3 i0 A- ]) F3 P; i9 i; Z6 {3 F8 p0 ^( f9 H. p& N
建共和:宋教仁以行动促进中国走向现代政治的正轨
9 }2 ?+ v) I& l# t% M
; n4 s( W) |8 J; K, z- s 辛亥革命,不只是推翻和打倒近300年的满清政府、近3000年的封建帝制,即告胜利完成,它还有建设一个完全的共和国的任务要完成。/ O; R+ |1 P. x- A; l
! L+ }$ Y2 q# m: N 1905年前后,宋教仁在留学日本时,即前瞻性地看到:“满清脆弱,终易破坏,而言治者,今犹无闻,吾党不得辞其责”,长沙文史专家梁小进说,此时,他就已经决心“专心研究政法、经济诸学科,为将来建设时代之需。”抵达日本,他本来想要报考军事学校,但基于这一前瞻性的思考,他所进入的学校为东京法政大学,专门学习政治与法律,并大量阅读各类报刊书籍,广泛研究西方的有关政治、经济、法律等等,先后翻译了日、英、美、法、俄、德等国政治、财政、司法等各项制度的文章,从而增进了对各资本主义国家的了解。7 g' Q0 [8 T) q3 }* l
7 v% U* c# E' k4 c8 _3 a2 F2 o
武昌起义后,肇建民国共和政体是人心所向,但如何构建共和的政体,绘制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蓝图,这对于全国知识分子来说,是崭新课题,而此时全国有此能力的似乎只有宋教仁一人。
6 N8 Q- J1 p4 \; N" X
3 [: B W' g: Q/ E& ?! H' U 1911年11月9日, 湖北军政府颁布的《鄂州约法》就出自宋教仁之手。这是一部以三权分立为理论基础的资本主义宪法,初步勾画了共和国制度设计的蓝图。
" @7 i% L$ [/ e4 [9 N3 K5 S: u3 K4 z3 B8 }+ z
梁小进说,在辛亥革命之初,别的同志都忙于军政事务,惟独宋教仁注意民主立法,并且也只有他有此能力担当起这个重任。* e, `0 R4 w4 n; e
- L5 a* H; n; E1 J2 v9 Y& a" ` 在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不日将就任民国大总统之时,宋教仁坚持倡言以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的野心,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就大体接纳了宋的意见。8月,宋教仁在孙中山、黄兴的支持下,将同盟会、统一共和党等合并为国民党,并任理事、代理理事长,准备参与国会选举。他称“我们要在国会里,获得半数以上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监督政府,使它有所惮而不敢妄为;应该为的,也使它有所惮,不敢不为。”随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进入高潮,在宋教仁领导下,国民党得票总数为329席,大获全胜。鼓吹责任内阁、制定民主宪法的宋教仁,已做好当内阁总理的准备。但1913年3月20日夜10时45分,在上海北火车站,一声枪响,宋教仁倒在血泊中,这位想“以实际行动促进中国走向现代政治的正轨”的湖南人,在32岁时,生命戛然而止,为宪法,为共和流下“第一滴血”。
\, i; N9 R, }* f+ m& S0 r0 L5 T5 E4 C" G2 s$ h n" q0 {
梁小进称,国内对于辛亥革命人物的研究,黄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湖南和湖北两地,蔡锷的研究以云南为主。而宋教仁的研究则在上海。本月19日,宋教仁老家将举行宋教仁研讨会。
' X& L. s o7 e% I! [" _2 Q' I1 _) O! o5 w' ~2 c
护共和:12月25日曾是蔡锷纪念日6 S3 H5 I# e/ t5 \& D! `' C
7 ` A4 R: a2 b$ e# H
历史学家吴相湘著文说:在过去,每年12月25日,国人都要集会纪念蔡锷的护国义举。因为没有蔡锷的举动,大家都已经是洪宪帝制的臣民,共和国体因蔡锷的南天举帜而保存、延续,帝制永不再发生于中国。
8 z. O2 o7 Y( N$ ]- ~. S. w+ Q' A
1 B1 A, f2 x! s+ q/ W 袁世凯1915年12月12日接受帝位,在此之前的一月,蔡锷已离开北京来到天津住在共立医院。几乎就在袁世凯接受帝位之时,蔡锷已经乘日商山东丸东渡日本,转香港,经越南,于12月19日抵达云南昆明,12月21日与唐继尧、李烈钧会议,先致电袁世凯限“即日取消帝制”,袁世凯不应。蔡锷等人乃在12月25日,组建护国军出师讨袁。5 |* G3 [ M/ c/ U3 z$ N, A
& a) K9 e, f% f1 c0 |* x7 N
梁小进说:蔡锷的出逃,并不像电影、小说中所述有小凤仙依依不舍的相送。但蔡锷在云南振臂一呼,却是山鸣谷应,最初是进步党全力支持,接着同盟会旧同志大声呼应,很快全国就形成讨袁联合阵线。不喜欢袁世凯的日本人推波助澜,在北京的日本机关报《顺天时报》抢先宣传云南独立的消息,蔡锷“为国民争人格而战”,一时,全国无人不知,而众多睡梦中的中国人也由此明辨是非。次年,即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羞辱中去世。而同年11月8日,蔡锷因喉疾病逝于福冈医院,时年34岁。, p/ a) m& _/ h4 O4 ]! I
( o! {5 e" r4 x. u1 E 在蔡锷去世前八日,另一位辛亥革命元勋黄兴则因胃出血逝世于上海,终年42岁。
! l: ^# y! t# d, N3 Y' i# o2 m1 d1 @9 ^5 n+ r( {; Z; ]
蔡锷和黄兴于次年4月先后国葬于长沙岳麓山。
* Y g$ w' q/ ?5 A2 a" @( q2 q; X$ g" N& ^
纪念辛亥革命百年,时下的电视荧屏上,《辛亥革命》、《护国军魂传奇》等一大批辛亥革命电视剧在热播中。, R2 `! G/ z: g, L9 ]# s# @, z
7 I" B( K3 ^' Q3 ^4 m0 s 整整一百年前,一大批优秀湖湘儿女投身到这场用鲜血播撒和灌沃“共和”种子的辛亥革命中。 w% w3 n+ a3 N0 j# |1 A3 m
2 c% N) _+ ~ M6 ~+ t% l% n4 ` 然而革命尚未成功,时值壮年的黄兴、蔡锷等湖湘志士却已离去,于是就有人假设历史——
/ B1 i: k& }& }
; p% S+ _( r6 u, f3 F1 g9 u1 e/ k, b, ]0 ?3 y
; B" L3 ^0 l6 w6 O9 ?# s9 V1 U2 v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