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417267|回复: 1
收起左侧

黄兴、宋教仁、蔡锷:为共和献身的湖南三伟人

夫子 发表于 2011-10-18 07: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人把孙中山、黄兴、蔡锷、宋教仁,并称民国“开国四杰”。这四杰中,后三位都是湖南人,他们具有不同个性,在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时,分别担当不同历史任务。黄兴,主要业绩为创共和,宋教仁主要功绩在建共和,蔡锷则在“护共和”上立有不世功勋——* |8 M7 A& x) J4 L  m6 e7 L
6 M+ j3 Z; ~" Y. k- m! l8 m) }

$ ?9 M8 }+ H* C: E# l
$ h$ d4 E; a, H3 A9 e4 T$ s" ~  创共和:黄兴大名足以鼓舞“创共和”的前行勇气8 e) o4 Q2 r) L4 C" d3 g  \1 r
; [0 V, ^4 s/ W' P+ t2 H0 Z  v
  虽然黄兴像聚光灯一样,把自己的光辉全部投射到孙中山身上,甘心当一个配角,然而寡言重行的黄兴,反而愈显示出他的伟大人格。历史上,“孙黄”一直并举,“孙氏理想,黄氏实行”的绝佳搭配,是辛亥革命能够成功的基础。* }# c2 N! n1 a" L. }, Q% |+ t

5 ~$ E5 e4 X. q) V! T6 T# z  长沙文史专家梁小进评述黄兴说,孙中山有“十次革命”,即自1895年至1911年间,革命起义行动共计十次,最初两次由孙先生领导兴中会发动,而其后八次均由同盟会统筹,大都由长沙人黄兴主持。黄兴每役均在前线浴血奋战,虽屡战屡败,却愈战愈勇,这个敢战能战,霸得蛮耐得烦的“湖南骡子”,在历史上享有崇高革命威望。
5 r5 ]  t% v' |. h0 Q% Y2 v3 U' W- u5 u
  年轻历史学家谭伯牛说,他在翻阅《湘绮楼日记》时看到,武昌起义刚爆发,住在长沙营盘街的王闿运就在日记中记道:黄兴在汉口领军抗敌,截断河桥,王闿运认为“颇有布置”。
/ B2 y9 ?6 u; D; u" w/ n8 p: y; k9 x: \+ y% f; v0 f$ ~4 H
  谭伯牛说,当时黄兴根本没有抵达武汉,传闻有误。这说明黄兴名声大,凭他的名声,就可振奋创建共和的士气。
/ b/ L9 |# H' H# z
( l/ S! r  u* ?! k7 E6 q# L* W! n  黄兴在1911年10月24日才赶到上海,与宋教仁等化装成红十字会队员混杂于救伤队中乘轮船于10月28日到达武昌。其时,民军抵抗清军已超过半月。当时,武昌驻军协统黎元洪被举为湖北都督,非人心所望。当黎元洪听到黄兴、宋教仁即将来武昌,即派多人肩扛“黄兴到”三字高脚牌分途游行街市,全城居民听到“革命实行家”到达,大鸣鞭炮表示欢迎,民心士气大振。有民众自发制作三面书有“黄”字的大旗,分别竖立在黄鹤楼、龟山、新市场上空。
7 G; Y1 |4 s5 G7 z8 K2 g: [/ O0 X1 I6 e" E- P5 A. Y' n0 J$ B$ D
  因武器及民军的训练程度远不及袁世凯军队,黄兴在汉口汉阳两地,且战且守,苦斗一整月,幸亏武昌首义重地并未动摇。在一月当中,全国十余省份,先后独立,清廷就在“墙倒众人推”中,眼睁睁看着民国创立。
, j) ?# W4 G. F3 T- w9 T7 B8 _  q  k8 |! T$ `; |& c
  在民国创立的这一过程中,黄兴倾尽全力拥戴孙中山、努力维持全国性革命团体同盟会的运行,无役不与、舍身忘死参加武装斗争,在民国创立大业上,可谓“一身系其成败”,黄兴与孙中山,并称“开国二杰”,章士钊挽黄兴联说:“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可谓允当评价。
& P3 ~0 ?" a/ X' ]. E& v. i# o) L( T
; R, {! H9 U. \2 P( l% P7 w4 I  建共和:宋教仁以行动促进中国走向现代政治的正轨
6 S$ @3 [$ S$ d+ w& H2 j. g- u) z( s. |
  辛亥革命,不只是推翻和打倒近300年的满清政府、近3000年的封建帝制,即告胜利完成,它还有建设一个完全的共和国的任务要完成。
* G! H) M; I! l5 Q# I( D1 c' f  E3 I/ h0 \" ]" _$ Y7 `) s
  1905年前后,宋教仁在留学日本时,即前瞻性地看到:“满清脆弱,终易破坏,而言治者,今犹无闻,吾党不得辞其责”,长沙文史专家梁小进说,此时,他就已经决心“专心研究政法、经济诸学科,为将来建设时代之需。”抵达日本,他本来想要报考军事学校,但基于这一前瞻性的思考,他所进入的学校为东京法政大学,专门学习政治与法律,并大量阅读各类报刊书籍,广泛研究西方的有关政治、经济、法律等等,先后翻译了日、英、美、法、俄、德等国政治、财政、司法等各项制度的文章,从而增进了对各资本主义国家的了解。6 J5 S( g& ^8 F" h( V# }; e

4 }4 v  ^2 u$ _  武昌起义后,肇建民国共和政体是人心所向,但如何构建共和的政体,绘制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蓝图,这对于全国知识分子来说,是崭新课题,而此时全国有此能力的似乎只有宋教仁一人。3 r1 q$ o" `/ y0 o. W
& U4 N: a1 d. E  }) e
  1911年11月9日, 湖北军政府颁布的《鄂州约法》就出自宋教仁之手。这是一部以三权分立为理论基础的资本主义宪法,初步勾画了共和国制度设计的蓝图。
( d4 b" e1 o$ a: Y/ r$ U# O* [* U6 i
  梁小进说,在辛亥革命之初,别的同志都忙于军政事务,惟独宋教仁注意民主立法,并且也只有他有此能力担当起这个重任。* d( \/ X$ E4 _& `

; k0 I$ f4 v& k) `& u# ~0 c  在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不日将就任民国大总统之时,宋教仁坚持倡言以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的野心,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就大体接纳了宋的意见。8月,宋教仁在孙中山、黄兴的支持下,将同盟会、统一共和党等合并为国民党,并任理事、代理理事长,准备参与国会选举。他称“我们要在国会里,获得半数以上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监督政府,使它有所惮而不敢妄为;应该为的,也使它有所惮,不敢不为。”随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进入高潮,在宋教仁领导下,国民党得票总数为329席,大获全胜。鼓吹责任内阁、制定民主宪法的宋教仁,已做好当内阁总理的准备。但1913年3月20日夜10时45分,在上海北火车站,一声枪响,宋教仁倒在血泊中,这位想“以实际行动促进中国走向现代政治的正轨”的湖南人,在32岁时,生命戛然而止,为宪法,为共和流下“第一滴血”。8 n3 Z9 I7 L( [: F8 R  U7 P- H: i- {
- T% _1 k) F  B
  梁小进称,国内对于辛亥革命人物的研究,黄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湖南和湖北两地,蔡锷的研究以云南为主。而宋教仁的研究则在上海。本月19日,宋教仁老家将举行宋教仁研讨会。
& c8 @0 o# b) b+ _5 }( u$ m8 @  t' D( F" \/ d
  护共和:12月25日曾是蔡锷纪念日
$ ^( j7 _  v# N  e+ Z6 ~6 B/ I' z. q! F& X/ a
  历史学家吴相湘著文说:在过去,每年12月25日,国人都要集会纪念蔡锷的护国义举。因为没有蔡锷的举动,大家都已经是洪宪帝制的臣民,共和国体因蔡锷的南天举帜而保存、延续,帝制永不再发生于中国。
8 D1 ~% v) u1 q8 w7 ?; X+ \( N$ @7 ?/ z9 V% a: w$ X! B: P
  袁世凯1915年12月12日接受帝位,在此之前的一月,蔡锷已离开北京来到天津住在共立医院。几乎就在袁世凯接受帝位之时,蔡锷已经乘日商山东丸东渡日本,转香港,经越南,于12月19日抵达云南昆明,12月21日与唐继尧、李烈钧会议,先致电袁世凯限“即日取消帝制”,袁世凯不应。蔡锷等人乃在12月25日,组建护国军出师讨袁。# A' u5 I, m9 v# g! ~

, H1 E5 @: W! ~0 {) ?2 b  梁小进说:蔡锷的出逃,并不像电影、小说中所述有小凤仙依依不舍的相送。但蔡锷在云南振臂一呼,却是山鸣谷应,最初是进步党全力支持,接着同盟会旧同志大声呼应,很快全国就形成讨袁联合阵线。不喜欢袁世凯的日本人推波助澜,在北京的日本机关报《顺天时报》抢先宣传云南独立的消息,蔡锷“为国民争人格而战”,一时,全国无人不知,而众多睡梦中的中国人也由此明辨是非。次年,即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羞辱中去世。而同年11月8日,蔡锷因喉疾病逝于福冈医院,时年34岁。- M; S! Y1 M) a  a
: m9 h3 D5 p( {
  在蔡锷去世前八日,另一位辛亥革命元勋黄兴则因胃出血逝世于上海,终年42岁。6 K1 p+ @4 K2 i4 u( ^

: b2 q6 V3 A5 L  Z- |, M  蔡锷和黄兴于次年4月先后国葬于长沙岳麓山。" C8 q" B& z, s8 G/ x' ]1 S

  {7 t/ X1 e3 R! r5 [. Q" _; P  纪念辛亥革命百年,时下的电视荧屏上,《辛亥革命》、《护国军魂传奇》等一大批辛亥革命电视剧在热播中。
& [( x: R5 B9 d  ]' B
: q; X# v! V* a  ?) X' U  整整一百年前,一大批优秀湖湘儿女投身到这场用鲜血播撒和灌沃“共和”种子的辛亥革命中。* D; k3 a$ w5 Q: G% O9 G
) x5 F6 O4 p. O; P* a, `2 |
  然而革命尚未成功,时值壮年的黄兴、蔡锷等湖湘志士却已离去,于是就有人假设历史——  F# M, s6 b( M4 K7 n# W& d& J
# e! |* H) g7 g( K3 n) I
 
5 D9 O$ P  c- s* e. j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夫子 发表于 2011-10-18 07: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黄兴蔡锷不死# u3 v1 n" N5 X# A
1 h$ Z* R& Y  g! F8 U, ]: C& Y
  文/任大猛
% ?! p8 p) e9 Z  |" ^8 J8 Z" d
  在黄兴蔡锷墓前,谒拜者提得最多的问题
% H9 e% Q8 W) m. x6 z: w8 H
) B/ _/ B0 {+ j* x) t  在黄兴蔡锷墓前,麓山景区的文史工作者胡滔滔听得最多的问题是:假如黄兴蔡锷不死,当时的中国会不会变得更加美好?0 G" P; Z3 {0 |; o/ _  I+ ]9 I4 i& o
+ i. b1 U9 S( m! s
  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从9月开始,一直到现在,麓山景区的胡滔滔显得有些忙碌,各地的媒体和一些特殊接待,需要他带路,去寻访岳麓山上众多辛亥革命英烈的坟茔。9 ]4 c" N# Q4 W0 u0 V( X

+ t, H4 t2 r5 p7 E  当一些满腹学问的学者,肃立在黄兴和蔡锷墓前时,胡滔滔听他们在墓地念叨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假如黄兴蔡锷不死,当时的中国会不会变得更好。# Q+ l! h( |. D! w% i5 o4 a
) ~, H% G) [) Q* N) A- X# u# o- G" v
  此际,岳麓山已进入深秋,蔡锷、黄兴墓旁的青枫,开始泛红,他们的话语,让满山的树林,有风时萧萧,无风时亦萧萧。4 D( A: o9 b( G- F

1 c8 N4 ]: X, g1 m  胡滔滔说,他们的问题就是说,革命尚未成功,而黄兴蔡锷正当壮岁离开历史的舞台,躺在这座美丽的山中长眠,让人直到今天仍感痛惜。
! N% d( s' }1 p7 n( i9 J) M& q4 u* F: V5 y( s5 S6 N
  黄兴创建民国,蔡锷使帝制永不发生在中国9 ~& i4 Z7 h2 E% M' f
# u: L2 D+ E' S: C* L3 ~# ]
  胡滔滔介绍,湖湘人物在辛亥革命中居功伟大,历史学家吴相湘就高度评价黄兴、蔡锷。. t0 R, i# k6 R$ ], f, [, h
. ?9 N+ M3 S/ ?' N
  吴相湘说:黄兴与孙中山,同被尊称“开国二元勋”,“孙氏理想,黄氏实行”,珠联璧合,实为辛亥革命成功基础。黄多次主持武装起义,愈战愈勇,视死如归,不仅为光明磊落的英雄,更是公诚笃实君子。谦让无争美德,并世无两。既以身作则诚恳拥护孙先生,复本宽豁大度,披肝沥胆,涵盖党人歧见。同盟会悲欢离合,终能完成创立民国大业,黄兴实一身系其成。民国建立以后,功成不居,不讲毁誉之道德,为国人楷模。8 A! l* z* t& `+ n- y! l7 E

: q- W3 @5 S  J4 b" O. k: s  ~  s  吴相湘认为蔡锷是二十世纪初叶对于中国军队最具良好影响的人物。真正以身作则,实践不私权利,赤心为国,表现出军人卓立于社会之上的抱负,1915年,在云南发起护国军,振臂高呼“为国民争人格而战!”终以揭穿袁世凯假造民意自称洪宪皇帝丑剧的真相,蔡赢得了“掌握中华民国兴废绝续关键人物”的崇高历史荣誉,事实上确实由于蔡锷的壮举,共和国的民主幼芽才得以继续生长,君主专制也从此永绝于中国政治舞台。
# R6 i+ l1 A2 w7 k+ k2 V( M% w2 {. o8 S% W; B% L' H8 W
  岳麓山藏着一部辛亥革命史,今天在纪念那些为共和献身的先驱时,应当正确评价他们的历史功绩。胡滔滔说。
( C# t% j+ q! s7 z" D* z) W+ H* x" c
+ V# V# v" L7 U5 a) y  假如黄兴蔡锷不死,国家或许早已统一% R$ g2 f5 N3 v& d  m% S" g

/ t# V1 }% E- r9 J. U; Z  其实,就在1917年4月13日和15日,蔡锷和黄兴分别国葬岳麓山,人们痛惜黄兴42岁、蔡锷34岁壮年逝世时,当时的报纸就曾有人提出“假如黄兴蔡锷不死”的历史假设,进入上世纪二十年代,湖南省长赵恒惕也曾说过,假如黄兴、蔡锷不死,湖南和中国的局面也许会更好,赵恒惕为此特别引用经典诗文,写下:“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八个大字,以此怀念身系国家安危的黄兴蔡锷。
; c; n2 j5 s0 K& r0 v% _  n% q; ^- h* a4 n
  在张益弘的《创建民国与湖南精神》一书中也提到假如黄兴蔡锷不死的话题。
+ m$ L' _3 Z6 L1 t3 i
" Z/ F" Q* u- }  张益弘说:黄、蔡二先生不仅是湖南精神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革命的典型。
9 n+ M! b& _/ U* _7 b# D8 a+ h& O3 K/ V$ b
  黄克强先生幼习儒学,夙通经史,早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湖南先贤思想影响之下,便成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
( e8 _( ^$ _- g3 {
3 q% B# y, Q5 n. r7 X  {  才德学识足以与他相比,而同有功于民国,堪称“民主共和之保姆者”,只有蔡松坡先生一人。/ d) H  R3 U/ w: F: _( l
, @2 \: \& ~: r9 v7 n" Y) g  p) {! y
  黄蔡二先生不仅是湖南精神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革命的典型。他们勇敢奋斗的精神和爱国爱民的热诚,有如意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的。史称玛志尼、加富尔、加里波的为意大利民族复兴中的三杰。惟民国初年的孙、黄、蔡三先生足以与之媲美。
* E/ ]* J0 \9 e4 s" y, s  E5 t1 Y, J- E* t$ L( r& `& a
  惜乎,天不假年,黄蔡二先生在讨袁护国成功之后,相继去世,独赖孙先生一人撑持混乱的局面。在民国五年(1916年)至十五年(1926年)之间,假如黄、蔡二先生不死,与孙先生携手合作,共同奋斗,则国内或许早已统一。没有黑暗的军阀混战,无须有北伐之劳,因为当时国内的军人,至少在南方各省,如两湖、两广及云、贵、川、赣、皖等之拥兵据地者,多是黄、蔡二先生的同志和旧属,以他们两人的声望和情感去协调领导,必易于精诚团结。如果南方团结造成了统一的基础,然后再与北方奋斗,或用兵力,或从议会进行,或以私谊疏导,当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周震麟先生曾说1906年黄兴自美国回国后,在上海与孙先生相见,晤谈甚欢。“这时袁贼已死,讨袁军事结束,孙、黄两先生又在上海召集革命同志,进行分化北洋军阀的工作,不幸黄克强先生病势沉重,竟于1916年10月31日赍志以逝,孙先生顿感失去革命臂助,异常悲痛”即可证明。1 t; m' r" i* O8 `0 Q

# p6 Z& g0 V' J+ v2 p. f  黄先生逝世后七日,蔡先生也因喉病在日本逝世,孙先生一人在国内领导,成了孤军奋斗的形势。那时各省军人对孙先生的情感,不及黄、蔡二先生之深,如孙先生自己所说:“他们谓:余之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惑焉?“因此从1906年到1923年之间,孙先生虽奋然以一身荷护法之大任而不挠,护法事业凡三波折……前后六载,国家损失不为不重,人民牺牲不为大。”
9 Y7 ?( S; Q* f4 ~9 k8 J* U+ p, ]  Y! d, ^7 J8 i2 O
  在1923年以前,国家如能统一,自立足以自强,积累十余年的国力此后或许不会有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更不会有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及八年抗战,日本军国主义不致乘虚而起侵略中国,造成空前未有的国难。假如黄蔡二先生不死,能辅助孙先生早日完成国家的统一,使国内建设较有基础,则中国早强,不致有外患之难,中国也许在上世纪会少些国家动荡风雨飘摇的苦难。0 a5 W& U( k) M/ ]; }% j
  m& {  }/ H. N2 M- q5 j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