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582015|回复: 20
收起左侧

毓秀楼作文馆

大雷 发表于 2011-10-15 18: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文题目1 i( h" W, m! R& @8 d
9 G- x6 a7 P  S5 b
一、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篇议论文。       " D% X' f! j1 z
郭美玲,微博昵称“郭美美baby”,湖南人。2011年6月20日,郭美玲在网上炫耀其奢华生活,自称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而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6月22日中国红十字会称“郭美美”与红十字会无关,新浪也对实名认证有误一事而致歉。据民政部最新统计,自“郭美美事件”后,社会捐款数以及慈善组织捐赠数额均出现锐减。 自8月3日接受郎咸平专访以来,郭美美母女似乎一改前两月的缄默神秘,开始频频亮相媒体,并发出要进军娱乐圈的声音。 随后,多家媒体相继证实,郭美美母女及其背后的团队主动发来采访邀请,希望“被专访”。      我们不妨罗列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有一位歌手吸毒被发现了,在这之前他的市场已经很小,但吸毒事件曝出后,他的价格上涨了,又有了很多演出,“不幸”的是没多久,他又吸毒的事再次被炒出来,几次往复,最后他慢慢在我们视线中消失了。还有车模,出现了“艳照门”这样的事件,之后价格上涨。还有一些艺人的走光现象,多次被媒体报道,结果是人家策划团队精心设计出来的,于是你发现你又被装里头了。     不怕坏新闻,就怕没新闻,不怕有人骂,就怕没人理。这些被总结出来的顺口溜,指向都是娱乐界存在的一些炒作手法,绯闻、丑闻、**、走光等等,这些都出现在媒体总结的炒作技巧之中。博眼球、寻求出位,在商业谋利这样的链条之下,某些行为正在挑战着公众的底线。     这则材料激发了什么感触,请写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9 x* |8 N2 z  m, u; K
: p$ i3 B% e& U. X8 y' 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大雷 发表于 2011-10-15 18: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优秀作文) D0 Z- B  M$ w, ~% I) W/ _$ M9 c

1 s) j  w# K& v/ u; q" R物以稀为“贵 ”( x' _  `+ v1 i; _/ }
                  耒阳二中395班 葛培宇
1 o" M; s$ d$ e很多人都疑惑,为什么凤姐、郭美美之流能红得这么反常?
; Y  U. c' S8 ~% I+ i- x) U两者在一定意义上都是“丑”的代名词:一位貌不惊人却开出令人咋舌的条件,发出“石破天惊”的言论;另一位利用微博炫富炒作,还把红十字会拉下水。都是些不靠谱的人,为什么还能在骂声中屹立不倒,而骂声稍稍消停后又能以高调的姿态重出江湖?使得人们的质疑甚至谩骂成为了他们炒作之路上的跳板?' m% V5 o1 z, b9 V. B7 T9 p
归根结底,便是当今社会靠谱的人太多了,而这些不靠谱的人与事恰恰满足了大众的猎奇心理,正应了那句“物以稀为贵”。
. n5 ?/ A8 W7 x每年的六月,如果将高考比作独木桥,那么哪些艺考可堪称为钢丝绳了。然而我们会发现,每年“中戏”“北电”招生开始,给考生给考生们的特写都是一个个俊男靓女,给人感觉就俩字“养眼”,然而我们也许发现,现在的影视剧中太多这类名校毕业的俊男靓女,往往只能充当绿叶角色,而且可能一直会当下去,似乎无出头之日。再比如现在一些选秀节目,人靓,歌甜,这类若干年前挺讨巧的标准似乎已经不适用了;规规矩矩地唱歌,要么在比赛中被评委刷,要么在出道后被市场刷。
: c; H) l( O! F被影视剧冷落俊男靓女太多了;唱歌不喜欢人靓歌甜——这样的去音乐院校里一抓一大把。. i& I6 L% J) R( w( @& J3 k
既然这样的人泛滥了,人们的审美疲劳也逐渐形成,两种稀缺资源便得以脱颖而出:一类是有个性的人,总体上是正面的,例如被调侃的“春哥”“曾哥”之类;另一类是供人们“审丑”的负面代表:凤姐、芙蓉姐姐,郭美美便是这类范畴。前者的崛起,倒还能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后者的走红,注定只能是被人们边骂边看,越骂越红的闹剧。
8 F/ h: X/ P# {- Y- V9 X话又说回来,由于物以稀为贵,人们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逐渐开始懒于审美,而忙于审丑。但审丑更多地终究是属于一种看热闹的心态,甚至于一种网络文化下滋生的特有的围观心理:其实目的也就是想看看这些人能丑到什么地步,新鲜劲一过,立马曲终人散。如果有一天,审丑反客为主成为主流,那么人们便又会把美的作为稀缺资源来珍视,或许市场反而能够出现难得的清爽之态。
! `5 A$ o  E1 B0 G8 ?; m: w- J: Z6 \果真如此的话,那就让凤姐和郭美美们井喷吧!
4 E2 `8 H/ @2 S: R5 q; `! ]8 _
# U" l: W3 Z! d# ]: o评价:该文起笔直入话题,为什么郭美美之流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不拖泥带水。接着透过现象看本质指出原因是因为人们的猎奇心理。然后用发展观分析了郭美美之流的未来,“当审丑成为主流,也就意味着曲终人散”。最后作者呼吁大家打消顾虑,不如让她们来得更猛烈些!文章思路清晰,丝丝入扣。以辩证思维高屋建瓴,是篇高中课堂习作难得的精辟精品
) d9 i3 z9 J3 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大雷 发表于 2011-10-15 18: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底线挑战,何时能止?                  6 e* r+ l' I( y0 z! F: k9 l
                                                                 耒阳二中395班 徐宁宁/ e* E% [+ I- E# X' ^- }' t0 s
当一个又一个的闹剧在我们生活中上演,当人们的不信任感日益增加,当阴谋论变得盛行,越来越多的人疑惑现在到底怎么了?
' b9 z3 M: {7 c0 ]从“艳照门”到“不雅照”,从凤姐到郭美美,一浪更比一浪高,一次比一次咋舌。底线被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这些都是来得太突然,太频繁,人们惊讶,谴责,然后习以为常,是否有一天会变得麻木不仁?
. a# ]; w0 Z; m6 Z近来的郭美美在沉寂了数天之后高调宣布进军娱乐圈。大众一片哗然,自然而然地便猜测前段时间其被千夫所指的炫富行为是为了做好进军娱乐圈的准备,真相如何,不得而知。然而前段时间她以红十字商会经理的身份微博炫富之事却似昨日之事,记忆犹新。
/ [: \; Z  g3 ~* L' |如何她真是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或者其真如网上传言有一位在红十字会担任要职的干爹或者男朋友,她的富有便与公众的善款联系起来,是对公众善心的蹂躏,更是触动了社会的一根敏感神经。对社会底线发起了更大的挑战,人们愤怒、谴责,甚至谩骂。。。。。无论红十字会怎么解释依然无济于事。
9 P, X6 S/ L/ d" ^: R暂且不说红十字会本身的问题,后来事情发生转变,便有了现在进军娱乐圈的消息,事情越来越像是一次策划好的戏。剧情跌宕起伏,观众持续关注,从这方面讲,本次策划非常成功,但其危害性却甚于流毒,这种以挑战公众底线为手段炒作频频发生,令人大跌眼镜。时间一久,公众对任何事情都会产生本能的怀疑,使公众对社会的不信任感越来越重。假如有一天,你问任何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评价,他会告诉年:“谁知道它的幕后是什么呢?我的想法就是没有想法,我的立场就是没有立场,我可不想被人耍!”所有的人都变得冷漠,这是多么可怕、可悲的事!4 ]+ I* e% s0 ]: ]
郭美美事件无论是网上传言的那样,还是后来所谓的真相也罢。或者二者兼有,这都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种拿公众底线作为炒作手段的闹剧依然在上演,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台“,这种对底线的挑战的炒作何时才能停止?难道真要等到人人变得冷漠的那一天才能够醒悟?我不是危言耸听!+ k# d2 i: l; }+ d7 \- P3 C* L: j

) m* `( l( Z) ^! H9 B% K- O2 y 该文起笔直接提出无底线的炒作的危害性,并且将此以联系的观点上升止人们之间的信任危机,写得大气。分析问题时候是鞭辟入里,提出其危害时,是入木三分!是篇非常成功的议论文!
$ f$ B- X- q3 `2 }% S6 ~3 `: L( u3 r! H. U7 y$ M0 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大雷 发表于 2011-10-15 18: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文化经典研读写作$ z9 {: \- z! v9 u2 n
一、           试题回放7 s& m4 _# R- V) L
  Y. `. V+ _: S. B/ l- A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p" ]& ?# o9 }/ J

" p, [8 |; l( x, |. |在名与实的关系上,孔子更重视“名”,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而《吕览》认为事物的价值在其“实”,所谓“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邪;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宋代王安石则说:“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q4 t) q* R2 C# c! O
生活中名与实的问题也常常困扰着我们,先贤的观点也启迪着我们,你是怎样看待“名与实”的?请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 W5 r/ m6 k) f/ \, x) ^/ k! x9 ~3 [9 S; L' a2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大雷 发表于 2011-10-15 18: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优秀作文展示厅6 I$ a8 U' N# m5 J5 f
% l* Y$ }: G: c, k3 u! h
文章 一   徐宁宁
0 X0 K1 v; q4 ~# S; @* v" [6 |0 u6 k: t) i1 _& ?4 S# T2 y7 @
在“名”与“实’的问题上,古人有不同的观点,孔子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吕览》则反之,王安石则认为“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 @2 w2 c9 C. e2 i1 ]$ i$ u4 S) o* W; w  I- p4 O  u
但从今日的角度来看,“实”更重要,一只沙袋只有填满了沙石才能够巩固堤岸。一个人只有拥有真才实学才能成功,才能获得名声。一个徒有虚名的人即便能够风光一时,但最终会一败涂地。像张悟本号称养生大师,其所谓的养生妙方不知害了多少人,最终免不了受牢狱之灾。肖传国为其虚名不惜花钱雇凶报复方舟子,最终被逮捕。所以只有具备真才实学的成功与名誉才能够永久,才能被人尊重。- [/ V9 n( }  o. t+ B

; t/ B5 z- N6 {4 K4 b/ `4 w- \& w文章二  邓琪( d3 ]6 Q, t; J1 |

7 W" |  N7 M  w' e( u  R王安石说:“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可见名与实的问题自古就存在。我认为实的重要性更甚于名。在这个用实力说话的社会,能力越来越成为被赋予名的标准。若空有其名却无实,最终是要被社会淘汰,要为自己空追求一番虚名而付出代价,现在有些专家,光打着响亮的招牌却无能服务于大众甚至强说辞误导了许多听信于他们的人,不正是追求虚名所致吗?先有了实才能被赋予名的权力,我们应当树立一个这样的观念,求学索取知识应该是我们增强能力的一个途径,而非仅为考取理想大学,博得一派好名声。只有当自身拥有了一定的能力且造福于社会,被社会所认可,才能说是“实至名归”。$ K. n( T( ~* I
4 a  `( P, w& j. H, _6 \+ t
9 ]5 G, }8 W, `5 h4 ]0 Q
) B9 H- r; M1 B2 T) {1 S; r; i- 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大雷 发表于 2011-10-15 18: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 三  曹婼喧
" N' t5 D$ w( o! p, [$ a* f# L- }8 r. j! K' ~+ y
古代的名实观,在今天依然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给我们颇多启示。) J3 I0 t+ _! J; B1 x# `
" }9 Q8 h  N' F
很多时候,名只代表了片面的实,残缺的实。一个商家可以给以产品不惜血本大肆做广告宣传,使其妇孺皆知,而产品实质却不过硬。为了追求名却不顾实,这样的名不会长久。只有依靠实获得的名,才是其真正的价格体现。很多时候价值不在于虚名,而是在于是否真正的实力,以一种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求实观会发展,让实成为推动名的一种动力,推动其向前发展成为名副其实。8 F' }- c. h. \, w
6 T+ B; y8 g5 C1 P
因而,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名实观,用健康积极的名实观作为行为规范,把社会建设地更加和谐、美好。3 j8 ^  ^+ m6 f. w# p! e# H: A
) E7 r) s2 F1 |
4 l. f* j" s) b: ^6 k5 O
6 }+ G5 Y! O7 c  Q) 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大雷 发表于 2011-10-15 18: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四  刘珮4 p! @  t, C6 X7 q) K

' r8 ]) X% B) T0 q, T' u- g* Q从中我得到的启迪是“人应该注重“实”,并且坦然面对名分。
( H6 p: h, ^& \2 b
4 d1 B* W9 [7 C2 S然而,当今社会似乎卷入了一场名利漩涡。在学术界,由于学历造假到科研成果造假;在网络上,由审美而审丑。这无一不反映了当今社会有太多人急于得到名分而不惜玷污科学的圣殿而出卖自己的灵魂,甚至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 t" t+ `/ J, {: x! q* p

8 X! M# F: C' D; ^, U我想问:“这样的名分有意义吗?”如果单有名无实,当像潮水一样的名利推去以后,最难堪的是自己。
* R6 m7 y, g5 K2 D2 n5 h3 i# Q1 h6 q
事物的价值在于实,因此,我们应该以足够的实力得到应得的名分,而不是以华丽的名分包装实力。1 @" r$ r( b6 @) [1 v2 l6 u2 H9 o

# B, l! N. X  R# G7 i4 Y7 g: t, J/ @7 K. Q/ K
% G% ^. S+ T: o$ S/ E

& }4 h% u7 V1 J/ a& G9 S* M0 A'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那个谁 发表于 2011-10-29 12: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雷,不舍肯啊。要么是你没用心教,你的学生没写完。要么就是你的学生写完了,你没传上来。  S6 b" m! G' j& y, ~$ Z9 M! U

5 ?& W6 [7 ~# k8 o$ }总之一句话,不舍肯会没饭吃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大雷 发表于 2011-10-30 21: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贫穷与富有——人文素养话题写作
) ?3 \3 l' T7 X( U一、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D# [  [1 h9 P/ j
一天,富有的父亲 带着小儿子去乡下旅行,想让他见识一下穷人是怎么生活的。在家场 最穷的人家里他们度过了一天一夜。旅行结束后,父亲问儿子:“旅行怎么样?”“好极了!”“这回你知道 穷人是怎么过日子的了?”
9 G+ J6 A! A- Y0 z" v0 X儿子回答:“我发现咱家里只有一条狗,可是他们家里却有4条狗;咱家分有一个水池通向花坛的中央,可他们家竟有一条望 不到边的小河;我们的花园里只有几盏灯,可他们却有满天的星星;6 A+ A% C+ J" b% U+ C9 q9 K, O3 C
还有,我们的院子只有那么一点大,可他们的地院子却有整个农场那么大!”儿子说完,父亲 哑口无言。9 H! W. v- q0 F$ N8 R& u% l
接着儿子又说:“感谢父亲让我明白了我们有多么贫穷!”
$ h6 f& v9 G  B1 I. h  }4 V+ Q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确定文体与标题。- W1 d0 O2 X9 B6 i; o4 f! H
0 \/ J* Q- K0 F: w1 s8 B" H) N
选择该题来让学生来写,主要目的是想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贫穷”与“富有”观。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运用哲学思维使文章更加深刻。
, t( b. V8 T! q! l: C! o( K: @% H2 C/ c/ H$ 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大雷 发表于 2011-10-30 21: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优秀作文展示2 W1 ?! w) Z3 A4 M
                      当儿子变成了父亲! ?& S! |" U0 k3 Q7 O) u
                                 395班  尹哲
1 O: Z0 ~) G- O+ b8 `   每个小孩都是纯真质朴的,于是困惑就来了:哪些低俗的成年人是从哪里来的?
8 G. A% k4 c; ^8 |                                                              题记% `; l7 p/ T  u
   岁月这把屠刀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模样,它也肆意篡改我们自认为固若磐石的心。世俗让人变得世俗,终于有一天。儿子变成父亲,并且对他自己的孩子说:“看,那是穷人的生活。”
8 Y5 G5 a+ K1 d, O: g看过很经典的一句话“时位移人志”,人处于不同时间、不同地域、所思所想定会有所改变。“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年轻时候最激奋的壮志,态度如此昂扬,似满腔热血喷薄而出,但最终浪荡在湘江之上。语不惊人有怎样,有几人愿飞蛾扑火换来半世荣光。当生存成为最大问题,还有谁会记得自己最初的愿望。到那时我们会发现,活得丰富而灿烂不过是文字的噱头,每个人能做的不过是好好活着,而人往往是这个时候改变的。: B& K! d7 }1 F- m- z! O
能够说出“拥有漫天星光人比拥有华美吊灯更幸福的人通常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不谙世事的孩子,一种是饱经沧桑看破红尘的老人。前者是把周遭想得太完美,后者是因为无畏,在饱经沧桑之后,再大的风浪也像是池塘里微泛的涟漪,波澜不惊、宁静而安详。诸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陶渊明,抑或是雅俗共具的竹林七贤,所谓最早裸奔的人,还有吟唱”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他们都是在世俗的凌辱下,一点一点地放弃了那最初的锋芒,而变得豁达。: h/ Z/ Q" A) R; l% B- S
等到有一天,那个说我们是多么贫穷的小孩在世事的裹挟下,也变得圆通老到,像他父亲一样财大气粗,他不会再记得自己年幼时曾说过的话,或许他会像他父亲一样说出:“这就是穷人的生活”这样残忍的话。# A3 O: T! f+ v- |. h2 ]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时间不会放弃对任何人的打磨,总有一天他会由儿子变为父亲,由父亲变为爷爷,他也会变为一个步履蹒跚的糟老头。他会开始怀疑,这样奢靡的生活没有任何意义。再华美的吊灯也不若星光照得那般旷远。他会再次说:“我终于知道我有多么贫穷了。”当然此刻的他也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孩子。
6 A# b, X0 G3 g生活总是如此奇妙,在世间走过一遭以后,我们总是惊讶地发现自己回到了原点,无论我们多么轰轰烈烈地变成了多么世俗刻薄的父亲,最终我们还是以与幼童的姿态老去,一切将收于宁静,并最终了以灰烬。( ?( _. I/ u2 N$ A& H  N
那么正处于世俗中的我们呢?是否在感伤自己被染上了污迹的白纸,是否还未能做好准备接受一个日渐低俗的自己?孩子终究会变成父亲,没有人知道我们会变成什么样。或许,根本就没有必要知道。/ q8 f+ y" \  Z0 u7 Z7 d$ O
: \+ o6 s" f' 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